[每周画题] 陈安明山水画(019)远观“势”近看“质”

陈安茗在北京举办藏友会

陈安明,又名安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艺韵阁书画院院长,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士,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创作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山水人文艺术中心主任。作品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和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展等国家级展览,多幅山水画作品被中央直属机关重要机构收藏,作品入编《当代美术全集》第二卷,出版有《陈安明美术作品集》《贵有古意·山水画作品集》《师古图今·中国画名家档案陈安明卷》等个人画集。

1,帆客42cmx42cm

[每周画题] 陈安明山水画(019)远观“势”近看“质”

文/志实

不少人都喜欢山水画,更有不少人盼望收藏一幅高水平的山水画。但是怎样才是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尺,就是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只要符合这“势”与“质”的要求,基本可以说,这是一幅好的山水画。大家只要留意一下,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不固定的视距和环境里,看一幅画里的物象,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画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往往从细小的部分、虚的部分更能体察到画家的功力;就中国山水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而言,我们的要求是从整体看需“气韵生动”,局部看应是书法的笔触,以及由这些笔触所呈现的抽象语汇,所表达的作品的“精、气、神”。欣赏者和画家就在这形而上的层面达到艺术的对话与交流。

2,湖上春来42cmx42cm

笔墨功力:豪放而兼以精微

古人云“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陈安茗(原名陈安明)文质双修,在研究比较历代书论、画论中,提炼适合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所有的探索和功夫锤炼都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因为,就绘画的表现本质来说“近视之几无物象,唯远观始景物粲然”才是“不似之似”最高境界的表现手法。我们在欣赏陈安茗的山水画时,面对作品可以拿着放大镜看,放大局部就是看他深厚的笔墨功力,“豪放不忘精微”,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看到了笔墨之美。陈安茗山水画中有种高华壮健、气脉贯通的韵致,仔细品味,山水间既有宋元经典的造型画法,又隐现黄宾虹、石涛等前辈厚重的传统文化功底,却又找不到哪里有直接相象的地方。其传统的传承和品格是一脉相承的,历代伪仿品往往只能仿其表面,在实质的用笔、用墨上是达不到原作高度的!

3,渔家40cmx40cm

贵有古意:入古而笔笔生发

赵孟頫是元代书画大家,他有一段名言:“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陈安茗善于总结,广博吸收,在创作研究中体会到传承古意中的“书法”通“画法”亦通“六法”的道理。一是以书法“入古”,他的起步从“写” 开始,从临摹、写生到创作,把历年从修习颜真卿楷书、《张猛龙碑》和魏、晋残纸等书法修为,融进他山水画的“写”当中,“勾皴染点, 横竖顺逆,正侧提转” ,入古则笔笔生发、笔笔亦分明。二是以神韵“入古”,他深知,传统山水画从来就不以再现真实对象为目的,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哲学体系,成就了有鲜明东方文化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因此,在表现山水画特有的笔墨“语汇” 通过“翻译” 、 “转化”后的自然物象的同时,更加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灵性、学识的主观输入,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仔细观察陈安茗近期作品的变化,其中通过线条和笔墨所传达出的信息告诉我们,他正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前行着,在画法、技法上做到精益求精,取法乎上;从笔墨语言、造型结构上“势” 、“质”兼备,以传承优秀文脉、发展山水精神上构筑着自己独有的章法图式。

4,万里连山27cmx45cm

题材寓意:“得势则随意经营”

清代笪重光在其著作《画筌》中曾说:“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皆非。”就极为透彻地指明了“气势”在中国画创意中所具有的神妙功能。陈安茗十多年来尊崇并践行谢赫《六法论》,在构图上善于用起、承、转、合中的动态变化,有意识的制造平远、高远,深远的传统的山水画样式,造成一种形象可居、可游的运动感的“势”。陈安茗在山水画创作中以取势为上,通过大开大合的阴阳关系的“势”吸引观者进一步体味局部形态和笔墨韵致的“质”。这儿的“势”, 表现在绘画艺术描写对象的开合“气势”。气势伴随着动势,动势则增强气势,动势与气势共同作用,相辅相成,使画中景物展现出生机勃发的感人态势和婉转迂回的动人旋律。陈安茗在创作教学中也反复讲解这种“远看”,“迷起眼的看”和“瞟一眼的看”,耸神惊目,怎么吸引人,如何能“取势” 捉人眼球。“取势既定,大处有了着落,但在小处,还不能放过。小至一个局部,都要有轻重,有虚实,也就是“太极”中的有阴阳;再小一点一线,都要为这个“势”服务。每下一笔,都要增益其“势”,而不是减损其“势”。要做到笔笔有着落,笔笔都能看,笔笔都起作用,经得起推敲。 陈安茗山水画这种“整体具象,局部抽象”,对笔墨的坚守和追求,让我想起了英国著名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概念;而陈安茗的山水画所坚持和追求的这种传统笔墨语言和“势” 、“质” 观点,正是在现代中西融通的语境下的中国画“有意味的形式” 中,颇有当代性和独创性。

5,艺海扬帆95cmx54cm

【小结】

最后,我们重读一下本篇画题的核心内容: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要“近看有质,远观有势”。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用笔、用墨语汇的抽象而概括了的物象,而且是带有一种激情,一种精神,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远看“势”,近看“质”,“势”即画面结构,“质”即形的趣味与笔墨的质量。“势”以吸引人的注意,“质”以供观者品味咀嚼。“势”体现画家意识大局观,“质”显示画家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的高下。陈安茗的山水画中,除了表现出笔墨的书法韵味,还利用自己长期的积累的画法符号、语言进行组合而形成的“点线面”。 如果,仅有笔墨功力而不能得到恰当的组合,那只是 “没有意味的形式”。诚如荆浩《笔法记》所云:“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只有通过笔墨,一点一划,将繁琐而复杂的山川、树木、云水等自然景物,转化、表现在富有气韵气势的画面上,成为优美的绘画艺术作品。只有通过数十年的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才能达到画面的精心组织,合理布局,笔精墨妙。这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过程。大家可以结合品鉴陈安茗的山水画作品,也可以结合一些经典名作,试着从笔墨功力、贵有古意、题材寓意三方面来体味陈安茗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和魅力(文/志实)

【陈安明山水画艺韵阁书画院作品展】

6,七里滩42cmx42cm

7,船家入画46cmx70cm

8,渡口68cmx131cm

9,古朗村52cmx52cm

10,汉水波远45cmx65cm

11,青山绿水270cmx48cm

12,一江春水32cmx178cm

13,山路无雨68cmx68cm

14,湖光远帆95cmx54cm

15,翠色45cmx90cm

16,东风客梦40cmx96cm

17,民谣回山间105cmx220cm

18,往船江水70cmx132cm

19,霞红蔓延83cmx110cm

20,银河翠光68cmx135cm

21,缘船生机97cmx149cm

22,秋岸48cmx73cm

23,泉清鳞影见40cmx98cm

24,山川十里133cmx168cm

25,水村流香32cmx178cm

26,高山流水70cmx139cm

27,晨露145cmx202cm

28,晨诗199cmx140cm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