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协商论坛》杂志,2018年11月刊
当你置身郑州西郊的棉纺路,就会发现,路南是老旧的多层家属院街区,北边则是现代的高层住宅和购物中心,只有“郑州三棉”大门这个建筑,在讲述着郑州棉纺工业的兴衰史。
“郑州三棉”厂房建筑群,是郑州现代工业遗迹的代表之一。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这个城市工业发展的见证,拥有不可估量的人文、历史价值。据说,市政府规划要在这里建立郑州纺织工业博物馆。
在郑州,很少有一条路像棉纺路这样,以工业门类命名,因市场变迁而兴衰。这条路,承载了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也见证了多少家庭的爱恨离别,更见证着整个郑州的工业化历程。
然而,许多60年代后出生的郑州土著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棉纺路上纺织厂,自西向东依次是六厂、一厂、三厂、四厂、五厂,不仅没有严格按照数字顺序,而且也找不到二厂在哪?
这就要从郑州的近代工业讲起了。
1郑州纺织工业的先行者——豫丰纱厂
1904年的光绪三十年,清廷在郑州建立了卢汉铁路中段甲等业务站——郑州站。1906年,京汉铁路正式开通,汴洛铁路作为支线,也随之开通和不断续建。郑州,也因铁路的建设,成为交通枢纽,并发展为重要内陆商埠。
把纱厂带到郑州的,是一位上海人,穆藕初先生。他是中国近代的棉业大王,生于1876年,曾留学美国,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德大纱厂、厚生纱厂,创出了“宝塔牌”棉纱,在1916年北京商品质量赛会上一举夺魁,一时声名鹊起。后来,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一本英文版书《现代之胜利者》,书中提到有两个中国大陆的实业家,一个是张謇,一个就是穆藕初。
1918年,在教育学者蒋梦麟的影响下,穆藕初联合上海资本家贝润生、薛宝润、刘星跃、吴美卿等人,奔赴郑州考察市场,看到这里“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他当即对朋友说,阿拉上海人一定要在郑州办纱厂,办大纱厂!
回上海后,穆藕初筹资200多万元,经过辛勤操办,一个拥有5万多枚纱锭、200多台布机、4000多名工人的大型纱厂——豫丰纱厂,1919年在郑州老城区建厂投产。豫丰纱厂的生产规模,在当时的中国都名列前茅。
遗憾的是,豫丰纱厂生不逢时。开工不到一年,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先后爆发,郑州成为两军必争之地。纱厂虽幸未毁于战火,但有关银行、钱庄大有戒心,纷纷催款,致使豫丰金融陷入困境。
随后,抗日战争的硝烟逼近郑州,豫丰纱厂被迫拆迁到重庆。它在解放后,成为重庆国棉四厂。
2郑州轻工业的起步——西郊纺织城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各项事业百废待兴。1951年,国营郑州棉纺织厂在原郑州豫丰纱厂的旧址上改建成立。在郑州被日军炸剩下的旧厂房里,政府安装了3万枚新纱锭,在上海和本地招收工人,重开纱厂。
1952年8月,河南省政府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这就让郑州建立完备工业体系的使命,显得更加急迫。
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全国财经会议。在讨论纺织工业的发展问题时,他同意纺织工业部汇报中提出的分析,并且认为计划方案中提出的纺织工业发展还可以再大一些。他说:“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
在这次会议上,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京广线沿线及以西靠近产棉区的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4个地方同时发展纺织工业。这4个城市,加上原有的邯郸、咸阳两地,后来被称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
同年的全国人大第三届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郑州建设成为北方轻工业基地。
然而,1953年的郑州,除了在废墟上复工的“豫丰纱厂”,以及两家外地老板投资的小纱厂之外,纺织业可以说毫无基础,跟一张白纸差不多,但这难不倒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人民政府。
一声令下,郑州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5万纱锭)于当年破土动工,在1954年建成投产。这家企业被命名为郑州国棉一厂,管城区布厂街的“国营郑州棉纺织厂”虽历史悠久,但因生产规模有限,只能屈居为“国棉二厂”。
1954年4月,规模比一厂大一倍的国棉三厂开工建设,与一厂隔着一条马路。接着是四厂、五厂,依次由西向东排列。1958年建六厂时,由于东边已没有地方了,只好在一厂的西侧划地建设。后来民间戏称六厂是“后来居上”,竟然“坐在老大头上”。
此外,国家统一调配,从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调来了1万多名技术工人、管理干部,还从云南等省份招来了失业工人。国家又投入巨资,在郑州纺织城一口气建起了4所纺织院校,建起了与棉纺企业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主要为纺织工业配套和服务的机构、设施,如河南省纺织管理局医院(现在的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省工人文化宫等,也在纺织区南边陆续建成。国家还铺设了陇海铁路专用线,把五大棉纺厂与全国各地联结起来,原料源源不断地运来,产品输送天南海北。
郑州国棉厂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很快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浩浩荡荡的10万郑州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1958年,国棉四厂还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喷气织机。1959年,郑州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比建国时的1949年增长460倍,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3曾经的辉煌
20世纪60到80年代,郑州六大纺织厂峥嵘并立、飞速发展。纺织行业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是当时投资的30倍,为郑州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大纱厂的产品各有特色,一厂,以军布为主,后生产彩布;二厂,生产的汗衫、背心儿,秋衣秋裤,倍受欢迎;三厂纺布出名,职工食堂办得到好,全市标兵,它是唯一接待外宾的企业。
1964年,苏联妇代表团来厂,团长是位女劳动英雄,她进车间行走飞快,陪同人员不及防,她已进到禁参观的清花车间,要了工人一付口罩干起活来了,她说,我是纺织清花工人,要改善这里的工作条件,惊得厂领导一身冷汗。
1986-1990年,郑州的工业在“七五”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能力的增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生产项目,如郑棉五厂3000头气流纺,六厂4800绽化纤毛纺生产线,郑州印染厂年产2200万米的装饰用布。“七五”以后,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纺织设备,形成了一条能生产各类高质棉纱与优质坯布的生产线。
受益于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政策,棉纺路上的五家国棉厂根本不用为产品的销路担忧。“当时有句话叫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厂子里的棉布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根本不用发愁销路。
正因为如此,几家国棉厂的效益都非常不错。就是国棉这几个厂,用骄人的业绩和超前的技术改革,撑起了郑州纺织业和轻工业的宏伟大厦。
原郑州市纺织工业局计划处处长陈素珍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几个厂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是1981年,这一年它们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利润12302.7万元,税金9463万元。那一年,郑州市全行业实现利税33263万元,其中全市财政收入的70%来自棉纺织业。
4纺织工人的荣耀与艰辛
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是郑州棉纺厂的常客,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都曾到这里视察调研。这些历史影像,记录了一代棉纺工人的骄傲与荣光。
国棉三厂出干部,郑州市委书记有两位,陈文书、岳朝杰来自三厂;有两个厂长出任省纺织厅厅长,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两位全国劳模。国棉二厂盛婉,还当过中共八大、九大代表,全国劳模,后升任河南省总工会副主席。四厂劳模罗花荣名气大,纺织厂有话:纺织战线不用评,评来评去还是罗花荣。
据说曾经的国棉厂一带,是郑州市最繁华的区域。郑州人谈对象,都以找棉纺厂的职工为荣。虽然在国棉厂工作很受人羡慕,但纺织女工的生活并不轻松。
当时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棉絮漫天飞舞,湿度大,劳动强度也大,通常是“三班倒”。有些工人,一个班下来相当于走七八十里路,腿都累肿了。上夜班最难受,整天在灯下不见太阳,人都迷瞪了。累得实在受不住,有工人就在路边睡一觉再回家。
在纱厂工作的“纱妮”是能干的,国棉三厂细纱车间女工2230多人,未婚占1500人,她们三班倒,一个班跑巡回大约5公里,夜班吃饭,蹲坐在车间,扒拉两口饭,双手掩面睡一会儿,婚后生孩子,要登记住“妈妈楼”,一间屋隔四块,住四家。
没住上妈妈楼的、住在行政区的已婚有孩子的女工,无论是早、中、晚班都要提前两个小时,推着孩子步行到厂,先将孩子放厂区幼儿园,去上班。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天寒地冻也正点进车间。
1988年,郑州市拍摄了反咉纱厂女工工作生活的电影剧《妈妈楼》,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再现了纱厂女工居住困难,艰古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5衰落与重生
进入九十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棉纺厂的原有体制和商业模式,似乎对新环境不太适应,效益每况愈下。
时间推移,岁月流逝,纺织城渐行渐远,“纱妮”“纱嫂”有的变成了商场的营业员,有的创业自己当老板,也有的退休回家抱孙子。
1991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在原有郑州一棉、三棉、四棉、五棉、六棉等企业基础上成立河南嵩岳集团。1997年,郑州市政府批准撤销郑州市纺织工业局,组建成立郑州市纺织国有控股(集团)公司,与河南嵩岳集团合并,统一管理市属纺织、印染、服装、化纤等国有资产。
1998年,随着郑州国棉二厂的破产,拉开郑州国棉厂改制转产的帷幕。
紧接着,锦艺集团通过旗下企业,先后收购原郑州国棉二厂、一厂和六厂3家企业。2009年8月,在郑州南部新郑龙湖镇建成了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并投入生产。
河南盛润集团收购郑州国棉四厂,于2010年9月在郑州东部中牟县白沙镇建成投产。
河南平原控股集团收购郑州国棉三厂,成立郑州泰阳纺织有限公司,已经落户郑州须水纺织工业园。如今,在郑州须水纺织工业园内,气派的厂房、先进的国际化设备、舒适的工作环境,已经为棉纺织业打上了现代化的标签。
而郑州的纺织工业,可以再次启航吗?
郑子蒙:80后,生于郑州唐子巷。学过政治学、做过媒体人,当过帝都某些知名媒体不知名小编,现回乡定居。关注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公民社会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