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毕业当城管,怎么就成“社会蛀虫”了?

这份名单,撕开了无数人对于“高材生”的想象——

〓 这份公务员公示名单中,第一批拟录用人员共208名,大多毕业于名校。

公示的是基层公务员拟录用名单,录用人员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拥有硕士、博士学历。

看看他们的学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外交学院硕士、中国农业大学硕士......

再看看他们被录用的岗位:执法队员、城管队员。

这位拟录用的“城管监察”,是一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归硕士—— 世界排名前30的名校。

而有一位北大女博士,被拟录用为某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

要知道,按招考信息,这是一个乡镇街道基层岗,“负责城管职责内的行政执法工作”,学历要求只是本科及以上。

用网友的话来概括,这则新闻就是——

“北大博士毕业,跑来抢城管的饭碗了。”

不少人跳脚指责起这位女博士——

“博士就该做博士的事,白瞎了国家培养你这么多年!”

更有人“大局观”拉满,从“大材小用论”直接上升到国家没了希望。

没必要,真没必要。

因为博士的“堕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博士在“堕落”?

其实年年都在出现类似的新闻:一些名校高材生,毕业后去了大家意料之外的地方工作。

去年8月,“发Nature论文硕士回家当公务员”一事就冲上了热搜,引起过轩然大波。

一个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过论文的大牛,最后竟然“背叛了学术”,回安徽当地老家当了个公务员。

事情发酵后,逼得主人公站出来好一番解释,说自己虽然选择了当公务员,但并不会放弃所学的化工专业,目前的岗位也和之前学校的科研经历对的上......

网友们这才勉强买账。

但仅仅过了一个月,2021年9月,一位中国地质大学女博士报考武汉某社区干事,又再次引起热议。

最后也是逼得这位女博士站出来,说自己想和男友留武汉发展,所以想多尝试点各种机会。

新闻年年都有,网友年年在骂。

2020年,杭州余杭区街道办事业编招了8个人,清一色的全是毕业于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

这事当时可是引得无数网友暴怒,直接将这些清北高材生们比作社会的蛀虫。

当年不少微博大V,更是公开辱骂其“一股腐臭味”。

说实话,真的是大惊小怪。

早在2013年,就有耶鲁大学毕业生跑去考小乡镇的公务员。

2014年重庆的高考文科状元,毕业三年后去考了区县公务员。

当网友还在替这些博士们嫌弃这些城管和街道办基层岗位时,他们不知道,真实的名校生们拥有更匪夷所思的归宿。

比如这位,北大毕业,去了小县城的市场局。

再比如这个,清华计算机本科,毕业后去图书馆当网管。

这位就更超乎想象了,北大毕业,去当女子监狱的警员。

同样选择当狱警的,还有 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虽然他们的同事,多数只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

甚至还有北大研究生,考去了区殡葬所。

这些新闻,都印证着一个显而易见但总被人们刻意忽略的事实:

中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有6万多人,并非人人都会成为学术大牛或者业界天花板。

即使是清北毕业,即使是博士,选择进入基层体制内工作,谋求一份安稳,其实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只可惜在大众的眼里,说的好听点,这叫“高学历人才屈就基层岗位”;说的不好听,就是没出息。

人均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的博士生们,正困在“低不成高不就”的窘境里。

博士是时候走下神坛了

这么多年了,中国人对“博士”这种生物,依旧有着固执的想象。

前两天大火的 椰树招聘广告上就是明证——博士生月薪2.8万,硕士生月薪2.1 万,本科生月薪1.4万。

明码标价的薪酬差距,将“博士>硕士>本科”这条学历鄙视链展示地淋漓尽致。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来认真分析下博士毕业后的出路。

第一条路,也是最理想的道路,是进入高校或者研究所,继续从事科研学术工作。

但这早已是一片腥风血雨的红海。每年博士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高校教职需求数量,僧多粥少的结果,就是高校任职越来越内卷。

〓 博士的培养机制,注定了“僧多粥少”,图片来源:@青塔学术

想要进入双一流高校任职且有编制,你得是人才中的人才,发过顶级文章,有海外研究经历;

如果你不是学界大牛,即使勉强进入了高校任职,也要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只能和高校签订3-6年的合同,到期之后考核一旦不通过,就得辗转找下家。

当然也可以去普通高校,没有学术资源,没有研究经费,但依旧有考核......

〓 科研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道路,而博士在科研金字塔的最底层。

第二条路就是进入社会,去企业求职。

首先,像是生化、理论物理、考古学这些专业的博士生,很难在业界找到很对口的工作。其次,很多公司都觉得招一个博士的成本太高,不如招个本科生或者研究生。

是博士又如何?

同样会被企业嫌弃没有工作经验、年龄大、要的钱太多......

〓 一位985本硕博普通博士拿到的两个offer。来源于@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

博士生的就业简直就是一场死去活来的战斗,想要找到一份对得起自己的学历、时间、知识成本的岗位的难度简直堪比登天。

有位女博士在网上发出天问:

“为什么我辛辛苦苦读到了博士,却找不到工作?”

“一路也是当着‘别人家的孩子’走过来的,却不想现在落到如此境地。”

“现在也不求名声大噪了,只求有口饭吃。”

在被称为“高智力贫困阶层”的博士群体里,像这位女博士一样“只想混口饭吃”的人,其实是沉默的大多数。

一边,他们自己心怀着深深的不甘。

一路苦读到博士,顺利毕业,已经是万分艰辛。等到求职时才发现前途并非想象中一片光明,多年努力只能换来一纸不断贬值的学历。

侧身看看,发现昔日远远不如自己的老同学们,早早踏入社会混的风生水起,又多添一分迷茫和焦虑。

别人三十岁,事业家庭双丰收,而自己还全都是未知的空白,走出象牙塔,生活一地鸡毛。

另一边,他们还承载着父母老一辈人过高的期待。

“博士之前是你求人家工作,博士毕业后人家求你来工作”,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刻板印象,等于把博士们架了起来,上不去也下不来。

多重压力下,不少人甚至会迎来一种破灭感:

“现实严峻,未来迷茫,博士读完,人生半坡,往后看都是荒芜。”

2008年起,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诞生博士最多的国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博士生进入社会。

他们不仅仅是需要仰望星空的顶尖人才,也是需要考虑工资、结婚、生子、买房等这些现实问题的普通人。

回到文章最初这位选择当“城管”的北大物理学女博士——也许她没能突破重围进入高校,也许她很难在业界找到对口工作,也许她考虑到自己快30岁即将结婚生子所以还是觉得进入体制内更安稳......

无论什么原因,甚至她就是只想“混口饭吃”,又有什么错呢?

人家自己的人生,自己做的选择,也凭自己能力考上的公务员,为什么要遭到谩骂?

别把博士们放在神坛上批判了,把他们当人吧。

求仁得仁,已是最大的不易

事实上,我们能看见有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在开拓新的赛道。

有人放弃进入高校做研究,到中小学里教小孩。

比如去年深圳中学物理、化学两门学科新入职老师有17人,全是来自清北、港大、牛津大学等名校的博士或博士后。

挺好一件事,结果舆论一片骂声:大材小用!教小屁孩用这么高学历吗?

还有不少博士选择投身创业大潮,但面对他们的,也是冷峻的现实和纷繁的世相。

一面是父母家人的不理解,认为“书白念了”、“掉价”,

一面还要面对投资人的挑衅与质疑,高学历未必意味着高认知。

比起一路念到博士才发现自己对科研毫无兴趣,在更早阶段能发现自己人生志趣的人是更幸运的。

比如 北大元培学院毕业的学霸美女李丞汐,她的梦想是做女团。但 参加选秀节目《创造营3》,她被人喷“追名逐 利,有辱北大”。

“浪费国家资源,名牌大学生竟然也想当女团挣快钱,真丢人!”

还有那位曾经引起过轩然大波的“清华保姆阿姨”。

清华毕业、曾在称为“中国第一豪宅”的上海汤臣一品从事家政服务工作、擅长早教、英语能力强、要求年薪在50万左右......

与其说她是保姆,不如说她更像是新型住家教师:工作内容不是传统的家政,而是主要是给孩子讲英文故事这种早教,以及全科辅导等等。

利用才能和学识,来获得体面的薪资,这难道不是一份有尊严的工作吗?

但舆论对她的批判,依旧停留在”清华毕业竟然当保姆“这种表层上。

人们似乎总认为,名校生就该“干大事”,但到底什么才算“大事”呢?

是淡泊名利,为学术献身?还是努力晋升,年薪千万?

两年前,湖南一位农村女孩钟芳蓉考出了全省第四名的高分,她凭着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北大考古学,却被网友们骂上热搜。

“太天真了,这么冷门的专业,读出来赚什么钱?”

一直以来,这些人才们都在经受着更苛刻的眼光。高学历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光环,更是一种绑架。

无论是追求诗和远方,还是在意薪资和安稳,似乎都很难逃脱外界的指手画脚。

正因如此,对于这些高学历人才来说,选择一份不那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工作,也更需要更大的勇气。

选择了做家教、当女团、卖猪肉、当城管的他们,也许并非是被淘汰者,而是开拓者。

生活有百般滋味,请不要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

因为求仁得仁,已经是人生最大的不容易。

就像一位同样北大出身的博士对“城管女博士”给出的评价那样:

“人生瞬息万变,我佩服能够坚持本专业一路走下去的校友,也佩服能违背主流价值观坚持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校友,更佩服变换赛道仍然能做出成绩的校友,还佩服发现赛道不对时敢于再次变换赛道的校友。”

一个优秀的人,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几篇论文和一份学历,还应该有选择的权利。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更多人自由生长,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郭恩一 编辑|花木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