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浴血无名川》主创李东学:以士兵的视角呈现战争

4月2日,热血战争电影《浴血无名川》独家上线爱奇艺,上线首日14小时观影152.4万人,热度高达7300+,创下平台SVOD网络电影最高热度新纪录,也引发网上对军事题材网络影视作品的广泛关注。

电影聚焦中国人民志愿军普通士兵保家卫国,大无畏的作战精神,讲述了一个志愿军三排临危受命,前去解救被困敌后的侦察排,两支小队汇合后,面对同美军压倒性的军力和重炮营,协力拼杀出一条血路,重创敌人的故事。

《浴血无名川》海报

《浴血无名川》海报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浴血无名川》同时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大题材,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国榜样”系列,自项目筹备以来就受到多方的指导和支持。作为一部“精打细算”的网络电影,该片上线后,以其逼真的战争场面,过硬的军事细节就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誉。在影片中亮相的莫辛纳甘步枪、M1C狙击步枪、M115 203mm榴弹炮等抗美援朝时期的武器装备,更令军事题材影迷们大呼过瘾。

“慢就是稳,稳就是准,准就是快。”片中神枪手杜川的台词令人印象深刻。他的饰演者李东学,近年来凭借在《绣春刀》等多部影视作品中的出色发挥,日益为广大观众所熟悉。今年年初,全国小康题材重点影片《千顷澄碧的时代》公映,他又在其中塑造了新时代的挂职干部芦靖生。《浴血无名川》上线爱奇艺7天后,分账票房达到1586万元,热度最高7521,有效观影达到528万人次。作为该片的投资人之一,李东学同时也参与了电影的编剧创作,近日他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主演李东学在开机仪式上

主演李东学在开机仪式上【对话】

“拍出同当下社会互动的时代感”

澎湃新闻:作为投资人之一,能否先谈谈这部网生电影的创作缘起?

李东学:我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2019年就想做这个片子。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原本希望能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推出。去年年初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后来决定改走网络条线。但网络和院线是完全不同的渠道,首先是成本问题,网络电影必须控制成本,一千多万的投资对网络电影而言不算小数,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构架故事,从场景道具到演员卡司都要做针对性安排。之后我找到了翌翔导演,他和我一样,都是军人子弟,对部队非常有感情。我们之前在《勇士》中还有过合作,当时他是执行导演。

李东学饰演狙击手杜川

李东学饰演狙击手杜川

澎湃新闻:

作为网络电影,《浴血无名川》的突破意义你认为在哪里?

李东学:就网络电影而言,内地之前还没有拍过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电影。过去的枪战片,可能有一些军事元素,某种角度上还是动作片。战争片则要涉及到军史的对位,包括战术和战法的考证,关键性道具的考究,都不能出现半点错误。比较零碎,也很复杂,所以这个项目从立项到投拍经历了不少考验,大家起初并不相信我们以这个投资规模,就能拍出一部战争质感的大片来。去年国家广电总局的网络司关注到这个项目,认为本子以小切口体现大情怀,给予大力支持。去年年底在天漠开拍,拍摄周期和后期制作都是一个月左右,内部试映反响非常好,于是定在清明档上线。

澎湃新闻:就我个人的观感,《浴血无名川》是一部用当代电影语言拍摄的战争片。特别的,对战争场面的还原,特别是战场的残酷性都采取了直面的态度。

李东学:《浴血无名川》不是《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上甘岭》《突袭》,前辈们拍摄的这类题材电影给予我们以艺术滋养,但现在再拍,就要拍出时代感,特别是拍出同当下社会互动的元素,在视角呈现上要具有时代穿越性,以达到今人的共情共鸣。比如说,片中我饰演的杜川站在高坡上为掩埋孟大川(任天野饰演)排长的所在坐标定位,一旁战士说,“将来仗打完了,我一定想办法来寻你们。”这就同近些年来国家以非常高的规格,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社会热点事件相呼应。

谈到我们创作这部电影的初心。为什么叫无名川?无名川上埋忠骨。历史教科书中我们熟悉了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这些有名有姓的英雄。除了他们之外,战场上还有无数无名英雄在奉献、牺牲。在英雄墙上,他们很多人甚至连照片都没有,名字更没有留下。所以这些无名英雄的事迹是我们此次特别愿意去表现的点,也注定了电影要做群像描写,去展现那些“最可爱的人”。

《浴血无名川》剧照

《浴血无名川》剧照

澎湃新闻:

作为该片的编剧之一,能否谈谈你对剧本设计的贡献?

李东学:这部电影立意在刻画士兵的精神和情怀,做到小事不拘,大事不虚。从编剧角度,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有一个戏剧内核的结构。其实几乎所有经典的战争片我都看过,包括刘恒老师《我的战争》的剧本我也看过,这些战争片中一个共同的主题往往是“寻找”。在这个主题的设定之下,再去码人物关系和人物情感。编剧团队有专门的军事、军史专家,我主要是从人物关系和情节桥段上做了一些工作。

其实针对网络电影的类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它同院线电影的观影兴奋点很多是不一样的。《浴血无名川》非常紧凑,无论是白天的遭遇战,还是雨夜的偷袭战,拂晓的反扑炮营战,还有最后设定一个好比“死局”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战,包括我方狙击手间,如何做彼此的“第三颗子弹”(以自身做诱饵,毙敌的关键一枪),这些设计都要融合进去。具体到剧情,杜川率领的侦察排身陷重围,师长(张光北饰演)从自己警卫连拨出战士由另一个排长孟大川(任天野饰演)去救援解围,这个设置体现了志愿军首长对战士的关爱。

排长孟大川(任天野饰演)

排长孟大川(任天野饰演)现在社会上有一个误读,好像只有美军一贯珍惜士兵的生命,有“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故事流传。志愿军同样珍视战士的生命,即便在条件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有一分希望就会尽十分努力。《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实际上不止一人,其中糅合了步话机员蒋庆泉的英雄事迹——当他眼看要被敌人包围,通过步话机对后方的炮兵阵地嘶吼出那句震撼人心的“向我开炮!”。蒋庆泉老人后来在回忆录中详细介绍了那次战斗的情形,其中就提到他所在一个团被围困,六个友邻团来救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电影中师长的命令是这么下达的 ,“把侦察排给我带回来,有一个算一个!”

澎湃新闻:片中志愿军战士很多人都讲陕西话,为什么选择这种方言来演绎?

李东学:过往战争片中四川话用得比较多,我们编剧综合考虑下来,觉得陕西话之前出现的几率没那么高,而陕西话恰恰说起来又比较带劲儿,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根据战史对位,我觉得不必刻意去考证为什么这批战士都说陕西话,因为当时很多部队都在不停地混编,不同地域的战士融在一起也很正常。

主演李东学在拍摄间隙“补觉”

主演李东学在拍摄间隙“补觉”

“拍摄之初我们就着重强调一个字,‘真’”

澎湃新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片中有段在战斗间隙,大家围坐休整,谈等战争结束后各自打算的戏,非常感人。

李东学:做剧本的时候,我看了一篇报告文学,当年非常著名的战地记者烘炉先生写的。60年代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原型也出自他的笔下。老爷子前年过世了,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23岁,背景是朝鲜战争金城战役马上就要结束的前夕,战场气氛空前宁静,他和士兵们挨个交流,如果仗打完了,各自都有什么打算。令他没想到的是,每个战士的心愿都是如此质朴,如此简单。同当下年轻人的价值导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篇报告文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作者以士兵的视角呈现战争,也启发了此次创作的整体思路。

《浴血无名川》剧照

《浴血无名川》剧照

澎湃新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谈谈电影中的战友情?

李东学:志愿军战士非常可爱,他们值得被歌颂、被铭记。怎么拍出一部让当代观众更接受的影片?在战友情的设计上,我们凸显了几个不同的层面,比如乡党之间,比如师父和徒弟之间,比如为彼此挡子弹的过命的战友之间,包括战士和女军医之间的战友情,都没有夹杂一丝的矫揉和造作,拍得非常纯粹、干净。女军医的加入,实际上是“第三只眼”,用女性视角来展现志愿军战士。这场战斗结束后,只有女军医和“娃娃”(一名年轻士兵的绰号)存活了下来。这当然带有一定的寓意,预示着一种传承。

澎湃新闻:能否谈谈你饰演的杜川排长,他身上好像凝结了很多志愿军神枪手的影子,比如“狙击英雄”张桃芳。

李东学:我注意到现在大多数年轻的观众对于朝鲜战争还是很陌生,不大了解志愿军当年的作战能力和战斗意志。张桃芳的故事大家或有耳闻,我再说一位战斗英雄郭恩志,在第五次战役的时候他已经是志愿军某部连长,不独自己是神枪手,他这个连几乎每个战士都是神枪手。在一次阻击战中,这个连创造了连续奋战四昼夜,击退了优势敌人十五次进攻,以伤亡十六人的代价,毙伤美军八百余人,最终成功突围。你知道他们面对的敌人是谁吗?最精锐的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却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经典的以少打多战例。

郭恩志所率这个连当时也是去“摸哨”(消灭敌人观察哨),作为战场上我军“尖刀”投入战斗,这次我饰演的杜川,多少从他身上获得了一些灵感,当然这个人物身上还附着了其他战斗英雄的事迹,是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杜川有句台词,“慢就是稳,稳就是准,准就是快”,我觉得是非常能体现他作为狙击手的性格特征。

张光北饰演师长

张光北饰演师长

澎湃新闻:

你怎么评价自己此次的表演?

李东学:坦白讲,限于网络电影的预算,我们没法在片中请太多成熟知名的演员来出演,在剧本上也不可能一下子塑造三四个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张光北老师、任天野老师此番完全是冲着题材本身和过往大家合作的情谊来的。我和导演到现在也都没有拿片酬,就是为了把钱花到刀刃上,把战争戏拍出应有的质感,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士,也是还自己心中的一个愿吧。杜川这个角色,其实是整部电影的底色,剩下的那些战士形象更多是活泼的“音符”,但就我自己的观影感受,他们反而比我要演得好,形象更鲜明。

澎湃新闻:《浴血无名川》上线后,我注意到不少军迷对片中大量道具的运用非常关心,这一点还请介绍下?

李东学:拍摄之初我们就着重强调一个字,“真”。尤其是战场气氛营造要真实,故事发生在1952年夏秋,五次战役之后。当时敌我双方基本处于相持阶段,大的兵团战役没有了,敌我双方阵地犬牙交错,我方就开展“冷枪冷炮运动”以打促谈,直至把敌人逼到谈判桌前。正是在这一阶段,我军狙击作战创造了很多战场上的奇迹。

在关键性道具的还原上,我们复制了苏式莫辛纳甘“水连珠”步枪,美式M1C“大喇叭”狙击步枪,甚至在重火力M115 203mm榴弹炮,以及M24坦克上也不惜工本。很多武器道具都是国产同类题材中第一次出现,特别的,片中美军S-55直升飞机远程投送兵力的桥段,是全片唯一一个S级CG特效场面,别看只有十来秒就耗资不菲。包括在我军战术战法的呈现上,士兵们冲锋的队形都是严格按照“三朵花”三三制做到精确还原。

主创团队平时也上网看观众的反映,不少专家和军迷的肯定让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这里我也想向那些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更深一步去了解志愿军当年在战场上作战生活的观众推荐一部书《志愿军一日》,这部回忆录是全体志愿军官兵的集体创作。

《浴血无名川》剧照

《浴血无名川》剧照

澎湃新闻:

结合目前的形势,未来类似题材影片还会涌现出来,作为主创你会对他们有哪些建议?

李东学:我觉得首先是不要有分别心吧,不管是像《长津湖》这样大成本的院线制作,还是类似我们这样的网络电影,大家的初衷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片子?该如何去看待那段历史?“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战争对于新中国的意义,对于我们后世子孙的福祉。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志愿军战士都是“最可爱的人”,应该让当下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那段历史,这对于塑造我们这个民族的向心力和精气神,都是非常有正面意义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