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指引追梦人

有媒体总结,2021年是大师陨落的年份。

据统计,就在这一年中,我国痛失28名院士。他们是各个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奠基人”“开拓者”“带头人”,以毕生之力带动我国相关研究领域获得大踏步甚至是跨时代、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是真正的明星。

仔细品读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不只在其成就,还在于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

他们心里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周毓麟热爱科研,更热爱祖国,曾3次为了国家需要转换专业方向,每一次都取得重大成就。他说:“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黄宏嘉留学期间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迫不及待回国参加建设,搭乘一艘运煤的货轮,在煤堆上支起行军床,露天而宿,颠簸数十日,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山高人为峰。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通过人工杂交试验,推断水稻具有杂种优势,于是萌发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且一研究就是一辈子,最终成为“杂交水稻之父”,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在从医70余年的生涯中,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无数个第一,这些第一也见证了中国肝胆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卓越探索。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我们不是给工业部门打小工,而是要解决关键性规律性问题。理论学得越深,解决问题就越透彻。”这是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郑哲敏常说的话,也是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陈文新院士一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现代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中国农大根瘤菌研究中心”,数十年踏遍青山,采集、研究根瘤菌,让这种看不见的微生物为人类作出大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士禄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我国核动力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他常揣着“明白与糊涂”:“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

学之大者,奖掖后学。王元院士师从数学家华罗庚,26岁便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命题,使中国在这一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他常常鼓励年轻人创新,鼓励学生们要在快乐中学习。像袁隆平、吴孟超都是在研究的同时不断培育人才,留下了一支支成熟的研究队伍。

这些让我们敬服的老一辈科学家们,他们矢志报国、服务人民,勤奋执着、奋勇攻关,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他们的精神朗如日月、灿若星辰,为后来者指引并照亮了前路。

建设科技强国,实现民族复兴,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越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越离不开创新;越是事业发展,越需要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是“科技帅才”“战略科学家”。尤其要看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之上。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片头曲《给我星辰的人》中有一句歌词,“从你眼中接过了星辰,交给每一个新的青春”。为了强国强军,我们有个科技梦,这个科技梦又助推着中国梦强军梦。实现梦想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血脉传承、接续奋斗。为谁奋斗、怎样奋斗,前辈们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要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去开创新的时代,而不是沉寂在前辈们打下的江山里面。”全军科技工作者应秉承科学家精神,把深深的强军报国情怀融入到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创新实践之中,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静心笃志、潜心研究,心无旁骛、砥砺创新,为强国强军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