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爱情电影的CP经济学

作者 / 无念

又到一年情人节,市场迎来三部国产爱情新片上画,算是小小盘活了一下春节档后的大盘。

截至目前,当日票房报收接近5亿,其中《十年一品温如言》《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不要忘记我爱你》三部新片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大盘占比,可见爱情片在情人节这样的档期,依旧是重要的观影刚需。

不过,目前看来,这三部爱情片的体量都不算太大,也没有什么重量级的流量明星加成,因此票房的后续势头恐怕难以支撑太久。而如何解决整个春节档后大盘降温的问题,光依靠这样几部爱情片,显然肯定也是不够的。

但只要有爱情片,就会有cp;只要有cp,就会有人嗑。可以说,一部爱情片是否成功,卖不卖座,这和主角情侣的搭配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只要嗑得cp足够甜,那可能比自己谈恋爱了还要开心。

“台湾小生+内地小花”成标配?

曾几何时,国内的爱情片或者青春片,一度是台湾男演员的天下。

从《致青春》里的赵又廷,到《匆匆那年》里的彭于晏;从《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的李鸿其,到《你的婚礼》的许光汉,再到今天上映的两部影片中的施柏宇跟刘以豪。一批又一批“台偶小生”通过爱情片被广大观众所熟知,似乎“台湾小生+内地小花”成为了一部爱情片的标准配置。

而且,数据不会说谎。上面提到的前四部影片,都实现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致青春》票房破7亿,开创了国产青春片的先河,更曾经诞生国内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匆匆那年》紧随其后,票房近6亿同样大卖,主题曲传遍大街小巷。《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在疫情后上映,与《八佰》共同担起影院复工的救市大旗,票房破5亿位居当年票房榜第十名。《你的婚礼》更是在去年五一档开局领跑,近8亿的成绩再次展现了爱情片的巨大商业潜力。

但其实,爆款难复制,cp是否能成,更是一门玄学。演员的选择,只是其中的诸多因素之一。

现在回过头去看,《致青春》和《匆匆那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或许有赖于两点:一是原作IP庞大的粉丝基础加持;另一方面则在于青春片这一类型的突破性。而之所以选择赵又廷和彭于晏,也是因为那个年代内地的偶像派男演员,并没有那么多,内地的流量造星体系,也远不如如今这么成熟。考虑到台湾偶像剧长期以来对于内地观众们的浸染和熏陶,选择这样一批有颜值、又有票房影响力的男演员,显然是万全之策。

不过,这几部影片在全社会掀起一股怀旧风的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且不说这些影片中的青春故事多么悬浮狗血,光是一群年龄30岁左右的人去饰演高中生,这就很难让人信服。就算学生时代和成人后的相貌并没有什么差别,但这种违和感仍然不是通过化妆能够弥补的。因此,“腊肉回锅,强装鲜肉”也成为了网友们一致吐槽的对象。

如今,内地的大银幕上,已经很少看到这种“成年人扮演高中生”的情况了。一方面当然得益于有更多新人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在于,观众们对于演员的期待也在不断调整。

如果说,选择赵又廷和彭于晏,是看中了他们的知名度;那么,之后的李鸿其跟许光汉,显然则是更看中了他的“少年感”。因此片中即便是有扮演学生时代的场景,也不至于过分违和。

除此之外,其他几位演员,李鸿其是知名的文艺片男演员,许光汉和施柏宇都是通过台剧《想见你》走红,刘以豪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内地票房近10亿。某种程度上看,他们都很出名,也都具备一定的扛票房潜力。但是相比他们的“前辈们”,显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至于女演员,不管是上面提到的影片中的李一桐和章若楠,还是如今的娜扎和周依然,清一色都是90后。这些内地“小花”们至少从年龄和外形上更贴合各自的角色,跟男演员们组cp后的效果,也都还算不错。作为演艺经历尚且还有限的年轻演员,选择出演爱情片来提高知名度、磨练演技,也算是稳妥的选择。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台湾小生+内地小花”的配置,在爱情片里一定还会出现,也肯定还会出现某些票房爆款。但从“cp学”的角度考虑,这样一种搭配是否就能成为爱情片必卖座的“财富密码”,依情报君来看,恐怕还很难说。

国产爱情片cp的更多组合可能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种演员配置,国产爱情片中的cp组合,显然还有更多的可能。

比如,当大龄演员不再出演“鲜肉”角色,一批适龄演员开始进入观众们的视野中。这一点,在青春爱情片中展现得更加突出。

比如,《青春派》中的董子健、《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白敬亭、《闪光少女》中的彭昱畅等等。终于,国产青春片开始重回青春,而校园时期的淡淡情愫也足以让大多数的观众们收获共情。

另外,随着爱情片的体量更加细分,类型元素也更为多元,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在爱情片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举例而言,比如《超时空同居》里,雷佳音很好地承担了一部分的喜剧元素;《北京遇上西雅图》,让观众们看到了中年成熟大叔的魅力;《滚蛋吧!肿瘤君》《失恋33天》等片中,白百合尽情在小妞电影这一类型里释放魅力;前阵子的《爱情神话》,更是展现了中年人爱情的迷人和复杂性。

而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震东的热血鲁莽+陈妍希的女神气质,《喜欢你》中金城武的木讷大叔+周冬雨的鬼灵精怪,《当男人恋爱时》中邱泽的专情+许玮甯的催泪……这些令人过目难忘的演出,其实与影片的类型气质都是相辅相成,甚至是互相成就的。如果换一组人来演,很难说是否还能达到相应的成绩。

cp组得好不好,观众眼缘很重要。

比如去年跨年档上映的《以年为单位的恋爱》,主演是毛晓彤和杨玏。他们二人在热门剧集《三十而已》中就饰演了一对夫妻,已经有了比较强的cp度加持,观众接受度也高,因此在电影里继续搭档,也符合了不少观众的预期。

再比如擅长出品青春爱情片的业内好手光线,喜欢让自己旗下的签约艺人来出演,比如任敏、辛云来、丁禹兮、章若楠等等。从之前的《悲伤逆流成河》,到今天上映的《十年一品温如言》,再到接下来的《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等。几位演员轮番组cp,默契度有保证,粉丝粘性也高。

说了这么多,纵使类型片有其固定的范式,但国产爱情片中的cp组合,却很难有所谓的标准配置。爱情片的本质,还是在写人性的复杂,以及情感的多变。人,本就没有标准公式可言,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所谓的“cp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多一点会过,少一点不够,不多不少刚刚好,才是最理想的状态。而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很多时候考验的,正是这样一种“刚刚好”。

国产爱情片的困境,

远不在“组cp”上

虽然,cp组合是否成功对于爱情片有很重要的加成作用。但对国产爱情片来说,更多问题,显然并不在“cp是不是好嗑”这件事上。

如果回顾过去几年内,国内出品的爱情类型片,会发现这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其实质量都很难令人满意。

就拿上面提到的这几部票房卖座的影片来看,除了最早的一部《致青春》以外,剩下几部的豆瓣评分,均不及格。可以说是赢了票房却输了口碑。而像去年一年公映的爱情片里,除了《爱情神话》的评分破8,《我要我们在一起》《不老奇事》等少数影片豆瓣评分勉强突破及格线以外,剩下的大多数爱情片,无论体量大小,评分都在及格线以下。而今天上映的这三部影片,从目前释出的口碑情况来看,估计也很难及格。

而且,从内容上来看,大多数国产爱情片的情节也流于俗套,故事走向同质化、人物塑造脸谱化。从早年间的“出轨堕胎得绝症”,再到之后的“撕逼狗血穿越梗”,总之,类似的影片,看一部能抵得上看十部。

某种程度上看,国产爱情片这一类型,似乎已经成了“烂片”的重灾区。拗口且土掉渣的片名,同质且悬浮的情节设定,各种利用档期、谐音梗等营销手段大做文章却不顾影片的整体质量……这些其实都是爱情片这一类型在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市场和观众们而言,爱情片类型是刚需。虽然它并不如一些强设定的类型,比如犯罪、科幻、动作等类型片的票房体量大,但是由于爱情片具备较强的社交属性,且对于档期有极强的依赖性,能够撬动结伴以及多人观影的市场,因此实力不容小觑。

而且,考虑到一年到头有多个爱情片档期,看电影又是如今的情侣在追求仪式感时相对低廉且高效的方式。因此,即便这些爱情片一个个都质量低下且颇有“割韭菜”的意思,但仍有一波又一波情侣乐此不疲地选择这些影片,为它们贡献着票房。

毫无疑问,国产爱情片急需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俊男靓女、流量加持、IP改编、穿越甜宠,这些所谓的营销点对于影片最终内容的呈现,其实影响可能微乎其微。如今的片方,花了太多的精力和心思在这些事情上,却往往忽视了爱情片的本质,其实并不仅仅是要“撒糖”,要“甜”要“虐”。最重要的,爱情片里,不仅要有抽象的爱,更要看到具体的人。

我们不妨去看看那些留名影史的经典爱情片——

比如《泰坦尼克号》,毫无疑问的爱情片史诗,放在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造就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相遇和分离。比如“《爱在》三部曲”,多少人心目中的白月光,絮絮叨叨平平淡淡九年一部,没有所谓的干柴烈火,只有时间和生活的延绵。再比如《花样年华》《甜蜜蜜》这样的华语经典,百转千回、欲说还休里,道出了多少不能言说的秘密。

所以,爱情片中的爱究竟是什么呢?

爱是奋不顾身飞蛾扑火,是小心翼翼欲罢还休;爱是山盟海誓矢志不渝,是朝云暮雨眉目传情;爱是风情月意魂牵梦萦,也是互相猜疑彼此伤害;爱还是一见钟情擦身而过,爱更是白头偕老永结同心……总之,爱或许没有标准答案,爱情片也没有标准的公式。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像,或者不仅仅像现在的这些国产爱情片里,描绘的那样单一、乏味和空洞。

千百年来,爱情一直都是被歌颂描写的对象,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中国观众显然值得更好的爱情电影,市场也需要更具创新意识的爱情片来树立起榜样。而在这点上,国产爱情片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