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红色平山⑪丨我党我军第一个画报刊物《晋察冀画报》在碾盘沟创刊

长城网记者 袁立朋 刘延丽 通讯员 齐彦文 李君放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碾盘沟诞生。《晋察冀画报》(即《解放军画报》前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岀版发行的第一本画报,也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个画报刊物,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延安《解放日报》的高度评价。在当时,它如清脆震天的冲锋号角,以独特生动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舞着抗日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的封面和封底。李君放 供图

碾盘沟村坐落于平山县城西北部40公里的十里寨山脚下,由主村外和西岭、板凳台、南岸、大庄、龙王庙、蛤蟆石、梁西、南柏山和北柏山九个自然庄组成。

1941年5月,晋察冀画报社在平山县支角沟村成立后,又于初秋时节转移到了碾盘沟村。为支持晋察冀画报社的工作,村里成立了游击组、托运队、妇救会,每天在各个路口站岗放哨,寒暑未断。

聂荣臻为《晋察冀画报》题写的创刊词。资料图片

在碾盘沟村民的支持掩护下,尽管日军对根据地展开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扫荡”,晋察冀根据地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但通过画报社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晋察冀画报》终于在1942年7月创刊。首期画报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抗战5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刊登的照片包括八路军初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的各种战况,如收复涞源、蔚县、喜峰口、平型关、紫荆关、妙峰山、西斋堂等城镇要隘;有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大龙华战斗、百团大战、陈庄战斗等重大战斗和战役;有边区子弟兵战斗生活、狼牙山五壮士、群众支前、青年参军、军民鱼水关系;有边区生产运动和民主政权建设;有对日寇暴行的控诉、八路军优待俘虏及敌伪投诚、日人反战同盟支部活动;有边区新民主主义艺术、教育、出版事业的发展;还有外宾来访,对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在边区生活的怀念以及聂荣臻和被营救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珍贵镜头。全本画报共发表新闻摄影照片150余幅,分别由沙飞、罗光达、吴印咸、石少华、吕正操、李鸿年、杨国治、赵烈等人拍摄。

《晋察冀画报》对狼牙山五壮士壮烈事迹的报道。资料图片

在庆祝大会上,聂司令员对画报社全体人员予以表扬和奖励,并为画报亲笔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民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个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如何艰难困苦地抵抗着日本强盗!”画报出版后传到各根据地和敌占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军非常震惊。日军一面加紧封锁印刷制版物资,一面“扫荡”根据地,并把画报社作为重要的袭击目标之一。虽然日军的“扫荡”、袭击经常发生,但晋察冀画报社却在战斗中不断壮大,所印制的画报愈发精美,让看到的人爱不释手,视若珍宝。它不但向世界证明了八路军在敌后进行着英勇的抗战,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影像。当时各根据地把“陕甘宁的广播,晋察冀的铜板”视为我党在宣传工作上的两大创造和法宝。

1944年7月,八路军采用围而不打的战术围困冀中小漳据点。图下暗部是120胶卷衬纸上胶布的痕迹。当时胶卷奇缺,摄影师会想尽办法节约。此痕迹是胶卷上第一张向前挤得过多所致。资料图片

美军观察组参观晋察冀画报。李君放 供图

1943年2月日军扫荡画报社驻地碾盘沟村,本次扫荡中,碾盘沟村上百间房屋被烧毁,7名村民被杀害。时任碾盘沟村主任盖顺心,在掩护晋察冀画报社撤离时被日寇枪杀。《平山县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游击组成员盖红红、盖二红兄弟二人被日本鬼子抓住后宁死不屈,始终不说出晋察冀画报社的转移去向,被活活烧死,壮烈牺牲。一个双目失明、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也被从家中拖到一块巨石上,堆上秫秸烧死。

《晋察冀报道》的排字刻字工作场景。李君放 供图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围剿。1943年2月,《晋察冀画报》被迫辗转迁移至平山县曹家庄、阜平县上庄、柏崖村、洞子沟等地继续出版。

《晋察冀画报》刊载的八路军优待日军、伪军俘虏的报道。资料图片

为传承《晋察冀画报》在碾盘沟村这一段红色的革命历史,碾盘沟村在修复晋察冀画报社旧址群的基础上,还陆续完成了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石刻园、大型历史浮雕、画报社旧址文化广场、停车场等工程,红色旅游初具规模。著名摄影师、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策划人李君放表示,《晋察冀画报》在碾盘沟创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宝贵的财富,后代将会永远记住这段光辉的历史。

位于平山县碾盘沟村的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齐彦文 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