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巴渝 情怀地勘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记一零七市政公司地灾防治路上的青春“她”力量:姜正容

三月巫山,春寒如旧,有一线云点缀奇峰美景

十里巫峡,绝壁连绵,有一朵“云”守护山川家园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记一零七市政公司地灾防治路上的青春“她”力量:姜正容

长江,巫峡,三月。

春雷已过、云雾尤浓,姜正容还在巫山。

姜正容是一零七市政公司的年轻职工,工作不满3年,青春与青涩均写在脸上。

她是一名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地灾防治领域的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此刻,她正和测绘设计院的同事一道,投入在三峡库区巫山县巫峡段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项目中。

姜正容

看着连绵的峭壁砌成长城,低压的云雾浓淡相宜。姜正容心想,它们许是想用美景留住江水,它们却不知,江水何其潇洒,岂会被美景羁绊。

元稹说,除却巫山不是云。想来他是被留住了,然而他只见得云雨入画,实为美景,却未知云翼之下,俱是家园······

临高御风,远眺千里。

她知道,此行可不是为了赏景。

一、想抓住的“云”

姜正容的工作,正是和“云”打交道,但此“云”非彼云,她关注的是地质灾害的云数据,是“监测云”数据。

地灾自动化监测数据管理,是她正做着的一项工作,这是件涉及千家万户安全的“监视”工作,只不过监视对象并非罪犯,而是我们脚下的大地······

拿巫山来说,一般人看去满是风景,但换成她看来,除了风景外,更有一处处潜在的滑坡、危岩,严重威胁航道、船只安全。

她得像海关那样,时时紧盯“监视器”,从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敏锐察觉出混在其中的“危险分子”,一旦发现问题苗头,就要及时预警。平日里还好,到了汛期就格外恼火,雨水变多,山石也变得不安分起来,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这项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这个2019年才毕业的女孩子,尽管看上去年轻、稚嫩,但你却千万不能被她的外表骗了。

该怎样形容她呢?

初见面时,十分文静;

与她说话,一双眼睛会专注地望着你;

待她开口,也轻声细语。

直到聊及“监测云”,才让人觉得,小小身躯里,原来蕴含着巨大能量。

地灾会在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困扰地灾工作者的两个问题。过去,大家只能跟在地灾屁股后面跑,哪里发生了灾害,就去哪里治理。现在时代变了,技术也发展了,那种被动的处境也可以变一变了,要想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威胁,就必须跑到地灾前面去。

这是姜正容和同事们正在做的事情,把“云”技术融合到地灾自动化监测,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提前预警和快速反应。

团队研发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

这是项系统工程,从数据采集到传输,从到信息整合到预警,从处置决策到应急反应,需经过诸多环节,涉及众多专业,需政府和企业、专业人员和地方百姓的通力合作。

“我参与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口上虽如此说,但她自豪的神情已溢于言表,“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的是地理信息科学,能用自身所学为地灾防治提供信息化支撑,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也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一毕业,她就怀揣梦想,来到了在地灾防治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一零七市政公司。

刚入职的她,才放下书本,对实际工作不甚熟悉,总需要先历练一下。从一些边边角角的事情做起,帮同事打打杂,做些辅助工作,比如处理高位地质排查威胁范围,调整地质体范围,提交填报数据等等。把零碎的片段揉到一起,不正是工作的全貌吗!再多看些前辈的报告,翻一翻规范要求,这个全貌不就更加详实了吗!

但书上得来终觉浅。一直以来,自己都只是对着屏幕看地灾,而脱离了屏幕,现实的地灾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她好奇的问题。如何把“云”抓住、抓实,让监测更全面、预警更及时?也是她好奇的问题。

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去野外跑一跑,实地参与地灾防治的各个工作流程。

二、云会守着山

2019年秋,彭水县“马岩”危岩要进行监测设备的集中安装建设。这不,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来了。

在地质队伍,尤其是技术部门,女孩子向来是一块宝,若非情况特殊,大家是舍不得让她跟着风吹日晒的。

而在姜正容心中,却觉得十分幸运。这是她第一次进项目,还一下子就遇到了地灾防治中最困难、最具挑战性的高陡危岩项目。高兴之余,她又十分忐忑,自己能不能胜任?会不会拖同事后腿?

但无论如何,总不能闲着吧。去的路上她拿出电脑,找出马岩的三维模型,用心记了起来:

山体连绵4公里,顶底落差高达千米,陡崖带分4级台阶状分布,发育有25个危岩单体,总体积68.77万立方,最大单体体积38.4万立方······

但是,大自然怎会只是些数字。

一到现场,马岩强烈的震撼感就瞬间扑面而来。

马岩危岩全貌

一下车,视线刚准备往前走,就被一堵峭壁团团围住,不给任何逃跑的机会。想要舒展,唯有往天空逃逸,直向上飞了一公里多,还得躲过一个个斗大的危岩,它们全部悬挂在半空,生怕目光一旦冲撞上去,惊动了它们,顺势全部滚落下来,那就罪过大了。

终于,目光好不容易飞过山顶,触摸到软绵的积云,这才放心地稳坐下来,坐在云端,大舒一口气。

姜正容心想,生活在这些危岩的阴影之下,联合乡的2100余人该是多么危险。还好有云会守着山,聊以给人宽慰。

或许,这就是地灾监测的意义吧,造一朵“云”,守着大山,护着家园。我们必须要跑到前面去,跑得更快,给山下的人更多时间。监测,也是在和时间赛跑。

这次任务,是对马岩山上的危岩单体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它们是“监测云”的眼睛,监控着危岩的一举一动,提供着最基础的数据,所以十分重要。

但另一方面,这些设备都安装在悬崖峭壁上,既要应对复杂的地形,恶劣的通行条件,以及多变的山风气候,还需要配备繁杂的设备,组织庞杂的队伍,采取完备的措施。总之普通人员和手段是应付不了的。

这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新设备万不能出现失误或失灵。出门之前,仪器必须反复调试;山高路陡,仪器上山不能磕着碰着;安装之后,还要现场反复调试。

高空作业人员正在安装设备

姜正容所在的团队,对无人机研究应用颇有心得。凭借相关成果,他们不仅向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申请了《高陡危岩无人机宏观地质巡查方法研究及应用示范》研究项目,也成功申报了市地质集团的“一企一工作室”——“高陡危岩地灾防治技术工作室”。

他们擅长把无人机运用到地灾预警,还自主开发了“点云对比系统”,让高陡危岩地质灾害巡视更加高效和直观。这次他们也用上了这项技术。为了验证无人机采集三维模型数据的精度,大家一遍遍测试,一遍遍验证,确保万无一失。大家都是从这样严谨仔细的态度中走过来的。

“每次看着同事吊在悬崖上安装设备,都会害怕,这是本能反应,和再多的安全措施都没有关系。”姜正容道。无人机的运用,尤其是在这类高陡危岩场景的运用,为地灾监测带来了很多明显优势,能很大程度代替高空作业的风险,信息识别和数据共享更加快速高效,为团队争取了更多时间,三维模型构建让现场情况更加直观形象,仿佛身临其境。

无人机航线规划

“也许是第一次参与项目,所以印象极为深刻。”姜正容这样解释,但她知道,从某一刻开始,自己已在成长,想长成云,也守着山。

三、云落降成雨

春雨润,夏雨沱,秋雨绵。

对于过去的自己,淫雨霏霏只是春秋的浪漫,暴雨倾盆不过盛夏的酣畅。而一旦进了地灾防治的门,雨的意义全变了。

变成了春雨怕浸,夏雨怕急,秋雨怕久。每一场雨都是蝴蝶的翅膀,都可能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2020年夏,姜正容参加了她的第二个项目,开州区地质灾害专群结合项目。开州是她的故乡,能回到故乡做项目,她尤为高兴。但这次项目真的很急,来不及让她沉浸于高兴。

时间已入盛夏,是汛期里最危险的时段,所有的工作必须赶在下一场暴雨来临之前完成。15天时间,300处地灾点,2650台监测设备必须安装完毕,不仅如此,还要调试到位,把数据接入市级系统。

企业微信雨量预警

云落降成雨,第一时间掌握降雨量信息和监测数据变化很关键。还好她所在的团队具有自主的程序开发能力,早就利用企业微信,实现了相关信息的及时抓取和推送,这次不仅拿来预警,也被用来及时调整外业部署,很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用担心降雨了,但工作量仍着实让人头痛。这次,姜正容负责的是内业调控。项目进度整理、设备接入情况、外业路线规划,以及每日总结反思······都压在她和另一个同事身上。

涉及人员多且分散,设备辅材多且各不一样,协调工作大且流程复杂,稍微哪一个环节出了瑕疵,影响的就是整体,哪一个数据出了错误,就能耽搁一整天,再忙也不能出错。

开始的时候,还没好的办法,只有靠“努力”来弥补,白天野外工作让人体力透支,晚上室内加班更不轻松,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后来大家创建了共享文档,能自动化的尽量自动化,能实时的尽量实时,情况终于得到好转,经过12天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有了这次经验,内业调控的事很快受到了团队的高度重视。做监测就是在抢时间,外面有风吹雨打就算了,可不能再被自己绊住脚。

怎么办?当然是发挥“开发”特长。于是没过多久,一个叫“监测助手”的小程序诞生了,野外作业信息保存,设备数据随时查看,宏观巡视记录登载,现场施工管理调度,设备到场登记等等,全过程的内业调控,只一个程序全部搞定。这次巫山的项目,同样是监测预警,但因为有了小程序,内业已不再是问题。

“监测助手”小程序

四、云之下是家园

地灾防治是在和自然做抗争,而“监测云”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无数的地质人在雨中、烈日下、星辉里、泥泞间恪尽职守,而我则是在‘云上’。”

现在,姜正容的工作重点是在公司测绘设计院信息中心从事系统研发,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项目人员的实际问题。

作为一名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很多时候她不必深入实地、苦守现场。但一旦有了任务,她仍然会一次次主动请缨,奔赴一线,为的只是能更深入的理解地质灾害,获取第一手信息,得到第一时反馈。

姜正容一直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也很庆幸自己的野外经历。在野外的每一个步履中,她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仪器软件,小到传感器,飞的有无人机,知道了每种设备的参数、特点、优劣和应用场景。

正在检查无人机设备

在同事的耐心带领下,她学会了如何把云上数据和宏观现象结合,判断危岩的状态,是否变形,以及分析趋势如何。正是基于这些知识,她才能开发出“点云对比系统”,并在高陡危岩、长江消落带等方面发挥作用。

点云时序对比系统应用于长江消落带监测

她也很幸运有一路支持她的良师益友,有一个和谐友爱的团队,大家都有共同目标。“大家都当我是不谙世事的妹妹,工作中不吝传授经验,工作外也体贴入微照顾。”过去,她从前辈那里学到了经验,现在她希望自己也能出一份力了。

所以,她还在巫山。

来到巫山之后,她爱上了看云,只因云之下是家园。前路还很漫长,自己不过刚起步而已,但这并不妨碍,她想成长为一朵守护家园的云。

(文/苟敬 刘英 黄婧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