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从《U-571》到《灰猎犬号》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大西洋1942(下)

作者简介:华章,历史学硕士,在基层单位和机关院校工作20年,现从事近代史、二战史及相关领域教学科研工作。在从事军事和防务研究工作的18年间,参观和采访过大量防务活动。多次荣获省部级表彰,出版专著一部,与他人合著两部,在国内各大军事媒体、期刊上发表防务类文章100余篇。应邀到国防大学,浙大、上海交大和党政机关讲座授课四十余次。

2.潜流

英美两国决策层在承受极为惨重的损失和国内外极大压力的同时,并未放弃努力,通过因敌而变、积极求变、主动应变,为扭转战局不断积蓄力量。

众所周知,1943年英美盟国通过装备技术升级和战法创新变革,成功实现了大西洋战役形势的扭转,但是被很多人所忽视的却是这些技术变革的酝酿和储备,以及力量编组、战法创新大多是在1942年进行的,其中包括:一系列新型舰载声纳和高频测向仪的研制(能够发现海面罐头盒大小目标),其工作频率超出了U艇装备的“梅托克斯”雷达(即“比斯开湾十字架”)的接收范围,使U艇无法及时获得雷达告警下潜规避打击;加紧生产对潜艇威胁极大的“刺猬弹”、机载航空火箭弹、反潜自导鱼雷等武器;组织对U艇基地、修理船坞和建造场所的战略轰炸;组织岸基远程反潜机和舰载反潜机,扩大航空反潜范围,消除大西洋上的“黑窟”(盟军反潜兵力无法覆盖的真空地带,电影《灰猎犬号》中称为“黑暗海沟”);改进护航船队的兵力配置,优化运输船队的运量调配,以节约兵力增加运量;在对德广播中实施心理战打击U艇部队官兵的士气等等。

图-29 装备ASV-3雷达的“卡特琳娜”式反潜机

图-30 U艇装备的“梅托克斯”雷达(又称“比斯开湾十字架”)

图-31 广泛装备盟军反潜舰艇的“刺猬弹”及发射装置

图-32 遭受盟军超重型炸弹轰炸的U艇洞库

图-33 随着岸基远程反潜机和舰载反潜机的大量使用,进一步扩大了航空反潜范围,对于消除大西洋上的“黑窟”(盟军反潜兵力无法覆盖的真空地带,电影《灰猎犬号》中称为“黑暗海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上这些技术、战法方面的开拓创新,尽管没有在1942年间“一解燃眉之急”,但却为战局的转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默默无闻却又居功至伟的装备技术研制者、战法创新倡导者,为改变大西洋战役的趋势走向乃至取得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34 指挥攻击型反潜战斗群的马克斯·霍顿勋爵

图-35 盟军舰艇装备的 ASDIC声呐探潜示意图

在盟军的所有变革酝酿中,最重要的当属对建立攻击型反潜战斗群的尝试,该战斗群又称为反潜支援大队或反潜特混舰队(由英国皇家海军上将马克斯·霍顿勋爵指挥),由护航航母、驱逐舰、护卫舰等军舰组成,这些军舰上均配备最先进的探测设备和威力最强劲的武器装备,各作战部门的骨干均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这样的战斗群不担负护航任务,其使命只有一条,那就是消灭U艇!

这也改变了以往护航军舰遇到了U艇后,如果不能一举将其击沉,那就不能与之周旋到底的两难境地,因为一旦追踪时间过长,船队的警戒圈就会出现缺口,容易让其他U艇乘虚而入。而反潜战斗群则没有保护船队的后顾之忧,只要发现U艇就穷追不舍,直到将其击沉为止。这种进攻型反潜手段彻底改变了过去防御型反潜的被动地位,易守为攻,满盘皆活!

图-36 对于英国来说1942年就是黎明前的黑暗

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俯瞰1942-1943年初的大西洋战场,就会发现:在盟国的战略应变措施渐显成效之时,“水下狼群”的 “短暂辉煌”,如同昙花一现,又如垂死之人的回光返照;英美两国所承受的惨重损失,就像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而在这之后就是光明!

三、启示与思考

(一)以变应变,积极求变——“从绝望中找希望”

图-37 1941-1943太平洋战区形势图

图-38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示意图

1942年,对于整个反法西斯盟国来说,不论是在欧洲、亚洲、北非,还是在太平洋、地中海、大西洋,尽处被动守势,捉襟见肘、应接不暇。虽然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遏制了危机、稳定了战线、控制了局势,但是,消极防御和被动应对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在战略颓势之下实现战局的方向性扭转,就必须以变应变、主动求变,通过技术、战术领域的务实创新,来形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为赢得转机,化优势为胜势创造条件。事实上,这样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并贯穿了整个1942-1943年。

图-39 盟军战时大量建造的护航航母在大西洋反潜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为大量装备英美海军的“博格”级护航航空母舰)

针对U艇低矮的指挥塔和潜望镜,英国专门研制出代号为“硫化氢”的新型高分辨率厘米波雷达;为了丰富探潜手段,提高搜潜概率,美国专门开发了机载磁探仪(与探雷器工作原理相似,一直沿用至今);为了提高反潜武器毁伤效能,严打“漏网之鱼”,美国在缴获的G7E型鱼雷的基础上,研制出代号为“费多”的第一代声自导鱼雷;为了摆脱处处设防、兵力不足的窘境,英美海军干脆来了个“头脑风暴”,组建攻击型反潜战斗群,一反常态地“打上门来”……

这一系列技术与战术结合,防御与进攻并重的举措,都使大西洋海面坚冰之下出现了丝丝回暖的迹象,再联系到次年战局的全面扭转,真可谓是“塑造在先,变局在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