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说起茅台酒,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茅台的品牌故事宣传里,早在汉武帝时期茅台地区的枸酱酒就得到过“甘美之”的赞誉,但真正算起历史来,茅台酒历史至今不过300来年。
在茅台这百年历史里,对茅台酒影响最大的有这么个人,他开创了一大品牌,改进了酿酒工艺,因为他才有了后来的茅台酒的诞生。
因此在仁怀由茅台公司投资修建的中国酒文化城中,为了纪念他对茅台做出的贡献,塑立的第一尊雕像便是他,这尊人物雕像,矗立在绿树掩映的园林中。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茅台前身成义烧坊的掌门人:华问渠。
为什么中国酒文化城里要树立他的雕像?这个人与酱香白酒的发展有什么关联呢?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酱香白酒的发展历史吧……
1
历史中的茅台酒
茅台地方酿酒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的故事,说当时唐蒙出使南越,把当时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枸酱酒带给汉武帝,得到武帝“甘美之”的赞誉。
茅台地方真正有史可考的酿酒历史则是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茅台的首款高端酒“珍品1704”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年份)
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坊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至今仁怀市还有以纪念这位诗人的”郑珍路“。
及至民国时期,茅台镇也受战乱影响,白酒生产凋敝,“家家酿酒、户户储酒”的盛况不再,几十年间,茅台镇本地说得上规模的酒厂,只有成义烧坊(华茅)、荣和烧坊(王茅)、恒兴烧坊(赖茅),这三家酒厂就是后来茅台酒厂的前身。
2
华家孝子为母寻古法
华氏家族,是云贵一带的大商家。到了华联辉(华问渠的祖父)这一代,生意做得更是风生水起。华联辉的母亲是茅台人,从小喝“茅酒”长大。
为了缓解老母亲的思想之情,1862年,华联辉回到茅台镇,出资重建了一座酒坊——成义烧坊。并且遍寻失散的茅台酿酒工人返回茅台镇酿酒,复原了茅台独有的“回沙”酿酒工艺。
酒,复原了茅台独有的“回沙”酿酒工艺。
158年前的成义烧坊
到了华问渠的时代,他扩大了成义酒坊的规模设备,酒窖也从12个增加到18个,年产量达到四万多斤,达到建厂数十年最高纪录。
现在的华问渠陈年基酒
后来政府遂组建国营酒厂华问渠欣然应允,政府以旧币1.3亿(折合新币:1.3万)收购成义酒坊组建国营茅台酒厂,并任命华问渠担任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为表彰其对茅台酒的贡献,中国酒文化城为其塑像以作纪念。
政府购买成义烧坊向华问渠出具的凭证
成义烧坊旧址
位于仁怀“中国酒文化城中”华问渠雕像
3
中国白酒的里程碑
“茅台酒”,这个词在1951年以前,泛指茅台镇出产的酒。其最好的茅台酒,当属华家的成义烧坊算做其一。
现如今的茅合集团成义酒房有限公司
1951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将“成义烧坊”收购并公有化,“成义烧坊”更名为“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即今天的茅台酒厂)。“成义烧坊”三大酒师——郑兴义、郑永福、郑银安入主茅台酒厂,史称茅台三郑。1984年,郑永福的关门弟子方延本成为郑氏酿酒技术的最后嫡传,注册了“成义烧坊”商标。
成义酒房董事长方廷本
郑永福关门弟子方廷本拜师贴
白云苍狗,酱香白酒的发展史,不过百年历史。但是,酱酒发展的这百年历史里,饱含着中国人的孝道、传承、坚守、奉献和荣耀。
内容参考:搜狐新闻等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