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湖艺术博物馆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技术革新与人文坚守的交织中,公共文化空间却正站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十字路口。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诞生,恰似这一时代语境的缩影,也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长沙样本”。这座用曲线对抗规训、用在地共振全球、用协作抢滩公众视野的艺术新地标,或许正是当下中国艺术博物馆破局的关键密钥。
此时,艺术家的角色也与过往有所不同。他们的创作不再是简单地将作品从工作室搬到美术馆中,而是深度地参与进公共文化空间的创建中。互动与共生是新的关键词,而数字时代则为其又赋予了更多可能。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浪潮间
技术革新与人文坚守的岔路畔
艺术家们 不再是孤独的行者
挣脱静态的枷锁
在技术与建筑的空间中共生
……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于艺术的更多需要,不同的创作形式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从数字影像到互动装置,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艺术不再是静态的物品,它正在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互动性、参与感和沉浸感的动态体验,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与多元的时代。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作为长沙市的新兴文化地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策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互动性和未来性。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展示平台,它还成为了推动艺术与科技、文化与商业之间互动的先锋。其展览空间的设计,以扎哈哈迪德的建筑风格为基础,突破传统美术馆“白盒子”的局限,呈现出具有流动感和空间延展性的展览环境。这种独特的空间使得艺术作品的互动性和沉浸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
▲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四大开馆展
在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四场开馆展览中,艺术的互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无论是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动态影像作品,还是通过观众互动来共同创造的艺术装置,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不仅让艺术与科技有机结合,还让公众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成为艺术体验的一部分。博物馆的策展理念充分认识到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使命,它不仅仅是艺术展示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通过技术的介入,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推动了艺术创作与社会互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互动、开放和多元的艺术空间。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作品超大气球生日蛋糕《(一块块)幸福》全球首发
在这一语境中,艺术家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家不再单纯是作品的创造者,他们更多地扮演着“设计师”和“协调者”的角色,使用新兴技术(如AI、虚拟现实、数字化工具等)来拓展创作的疆界。在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开馆和“艺智共生——艺术与科技融合塑造文化新生态”研讨会上,我们与参与本次开馆展的多位艺术家聊了聊,谈谈他们心中的“互动性”和“新媒体”是什么。
公共与体验
重新进入日常生活
进入21世纪以来,长沙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艺术的兴起,长沙更是在2017年成为中国首座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的城市。可以说,这座城市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还在当代文化的塑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新的媒介思维,即非单向的,互动的文化体验与艺术实践。
▲文化艺术的创新转化与区域发展 研讨现场(左起:沈天舒、潘振兴,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陆蓉之、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王迦谊)
国际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以其大型公共艺术装置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以幽默、戏谑的方式呈现,以便引发观众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尽管其作品并未直接涉及人工智能或新媒体艺术,但他通过其大规模的公共艺术作品,展示了艺术与观众之间深刻的互动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霍夫曼向观众再次强调了数字时代下的游乐与温情,以及我们对于周遭环境和事物的观察与保护。在他的创作中,艺术作品本身并非静态的展示物,而是一个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与社会反思的媒介。他通过巨型雕塑和丰富的色彩语言,将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从视觉体验扩展到情感层面,打破了艺术作品“冷漠”的传统定义。
▲ 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霍夫曼此次专为展览创作了《粉色江豚》这一作品,他表示,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湘江的江豚,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通过巨大的粉色江豚雕塑,霍夫曼旨在提醒公众关注自然生态的脆弱性。“我的作品看似简单直观,充满童趣和幽默,但背后隐藏着对自然、环境乃至人类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霍夫曼认为,艺术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它还应成为社会反思和情感共鸣的载体。“通过这些富有幽默感的作品,我希望观众能够从轻松愉悦的外表中,看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思考。”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 五彩纸屑屋
▲ 粉色江豚
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冲击的呈现,它通过其幽默感和象征意义,引导观众反思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创造出一个既充满欢乐又充满深刻社会反思的艺术体验。霍夫曼的作品,正如许多当代艺术作品一样,展示了艺术与观众之间更加直接和开放的互动,体现了艺术空间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的转变。
华人首位女性策展人、整策师、艺评家陆蓉之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作为华人首位女性策展人,陆蓉之始终关注艺术作品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她在论坛中深入地谈及了公共艺术如何通过互动性与易理解性,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陆蓉之强调,现代公共艺术项目不仅要具备艺术性,还要具备商业潜力和吸引观众的互动性。同时在陆蓉之看来,在数字化和AI时代,艺术创作更加开放和包容,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创作者。“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能够让作品的创作更加多样化,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框架,带来了更多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陆蓉之还提到,在今天的艺术实践中,AI技术和数字工具的使用让艺术创作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商业潜力和观众互动是成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 旧媒体 新媒体
一场关于共生的实验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创作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艺术创作,通常是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与技巧的直接表达,而在当下时代,艺术创作不仅仅依赖于艺术家的独特天赋与技巧,还融入了机器学习、算法生成等技术手段,互动性和生成性是当下艺术的时代反映。
▲ “真实的拓扑:国际媒体艺术展2025” 展览现场
本次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开馆展之一《真实的拓扑:国际媒体艺术展2025》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呈现。从“媒体”到“媒体”,其中的异同实际上激发了观众对于数字化进程以及人类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可以说,本次展览不仅延续了数字艺术的探索,更在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深刻审视了“真实”这一艺术命题的演变与再定义。
▲对谈一:艺术与科技的未来共生 研讨现场(左起:沈天舒、颜为昕、胡介鸣、郭小晖、邓悦君、王郁洋)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尕策划,以六十年的数字技术发展为脉络,展示了全球艺术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在不同维度上重新塑造和挑战现实的界限。每一件作品都在视觉和感知层面上推翻了观众对现实的既定认知,探索了技术如何塑造我们对时间、空间和存在的理解。
▲ 中鸿创艺董事、新媒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沈天舒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沈天舒,作为此次《真实的拓扑:国际媒体艺术展2025》总执行,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了美术馆的空间设计和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互动性是展览成功的关键。“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的表达环境,也为观众的参与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在沈天舒看来,新媒体艺术的引入使得展览的体验不仅局限于观众对作品的感知,更扩展到了观众与作品、空间以及其他观众之间的多重互动。
▲ 观众在展览现场体验
她提到,现代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展示的场所,更应当承担起公共教育和社会交流的责任。“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日益丰富,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展览中的核心元素,新媒体艺术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沈天舒的观点表明,美术馆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形式,而是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以观众为中心的文化交流平台。
▲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家王郁洋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郁洋的作品《关系》在展览中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关注。王郁洋的作品通过滚动的灯管与电机、计算机的随机控制,创建出一个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秩序的艺术空间。“作品的数量和排列方式随着空间和观众的互动而不断变化,每个观众所见的状态都是独一无二的。”
▲ 王郁洋,《关系》,2018
王郁洋表示,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还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体现了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多重关系。“艺术创作不再是艺术家的单向表达,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变化的互动过程。”他认为,在AI时代,艺术不仅是个体表达的结果,它更是一种社会互动的载体,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 艺术家胡介鸣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艺术家胡介鸣作为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影像艺术在现代技术中的变革。胡介鸣的作品经历了从传统影像到新媒体艺术的转型,代表了艺术创作如何受到新技术的驱动而不断演化。他在作品《海拔高度为零NO.2》中运用了互动技术,结合虚拟影像和实体装置,试图通过技术的介入来表达时代变迁对人类记忆的影响。
▲ 胡介鸣,《海拔高度为零NO.2》,2017
“这件作品想表现的是时代的变化以及我们对这种变化的记忆痕迹,”胡介鸣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解释道。“影像艺术在与新技术的结合中,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更促进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产生了新的艺术意义。”胡介鸣的作品强调了时间与记忆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他对传统艺术方式的反思与突破。
▲ 艺术家邓悦君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参展艺术家邓悦君的作品在展览中呈现出独特的机械生态与虚拟现实交织的主题。邓悦君表示,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真实与虚拟”的关系进行探索,试图通过机械装置和互动系统探讨感官的局限性以及人类如何在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架起桥梁。
▲ 邓悦君,《边缘梦境+》,2022
“我的作品探讨的是不同存在形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互动和感应共同生成新的艺术语境。”他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进一步阐述了作品中光源与声音之间的互动,“这些看似无声无息的闪烁光源,实际上是物理学角度的能量震动,它们通过不可见的方式与观众产生共鸣。”邓悦君认为,在AI时代,艺术作品不再是纯粹的视觉表达,它是一个充满信息和情感交换的生态圈,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关键元素。
▲ 观众现场体验艺术科技互动装置《共生》
随着数字艺术作品的兴起,传统美术馆和公共艺术空间的职能和使命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数字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互动性和技术性,它们往往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展示,更多地通过屏幕、投影、VR/AR设备等方式与观众互动。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美术馆对展示形式的重新思考,也促使这些文化机构必须不断适应和拥抱技术带来的变化。
美术馆作为文化传播与艺术展示的场所,正逐渐从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向更加动态、互动、沉浸式的展览方式。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成为了创作的一部分,参与到作品的生成和演绎中。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使得艺术展览不仅限于特定时间与空间,而是能够通过网络、数字平台等媒介与全球观众进行连接,突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
▲ 实验编程AI艺术家朱世龙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在本次研讨会的入口处,由凤凰艺术&陆蓉之&赵伯祚联合创意制作的艺术科技互动装置《共生》首先吸引了许多到场观众的注意,观众通过现场的互动艺术展示,可以体验科技与艺术交织的创作过程,以及更好地理解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脉络。
实验编程AI艺术家朱世龙是《共生》作品的创作负责人之一,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观众的身体动作和行为通过摄像头捕捉并转化为参数输入,影响并共同生成AI动态影像。“这种跨越人类与机器界限的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对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关系的反思。AI不仅仅是技术工具,它通过与人的互动,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提出了关于生命、意识与艺术本质的新问题。”此时,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式通过AI的“无用性”来突破传统艺术创作的限制,体现了人与机器的合作与互动。
创作新时代
跨越古今中外
总的来说,AI与艺术的结合,艺术家与新技术的互动,以及艺术作品与美术馆和公共大众的彼此作用,标志着艺术创作和展示的一个新时代。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作为这一变革的前沿阵地,展示了艺术如何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推动社会与文化的持续进步与创新。未来,随着AI技术和数字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艺术与科技的边界将更加模糊,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式将继续革新,推动社会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艺术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未来的探索与创造。
在当下时代,艺术家们不仅展示了艺术创作的无限潜力,也思考了科技、大众和商业如何影响艺术的精神内核。无论是通过互动艺术、幽默艺术,还是社会反思,艺术正不断朝着多样化与跨越式迈进。艺术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它更是一种关于人类情感、社会反思与历史记忆的表现形式。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创作的边界将进一步扩展,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将成为未来艺术创作的主流,推动着人类对艺术、社会和自我认知的不断探索。
▲ 长沙地铁2号线与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联名
此外,互动性使得艺术不再仅仅是专家学者和文化精英的专属,它正在变得更加平易近人,甚至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美术馆和公共空间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展览场所,它们逐渐演变成了文化创新、社会交流与公共教育的多功能平台。艺术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它也承载着社会价值和教育使命,成为激发公众思考、情感共鸣与文化反思的重要载体,并将创作带入一个全新的维度——既是技术的产物,也是情感与思想的深刻表达。
(凤凰艺术 长沙报道 采访/王家北 曹依婷 编辑/曹依婷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