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云门舞集&陶身体剧场《交换作》亮相国家大剧院|秋水伊人 交换而舞

■媒体见面会现场,三位编舞家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摄影:肖一)

11月14日,云门舞集和陶身体剧场两大舞团带来的《交换作》亮相2019国家大剧院舞蹈节。由编舞家林怀民、郑宗龙、陶冶分别创作的《秋水》《乘法》《12》相继登台,云门舞者与陶身体舞者交换而舞,在不同风格的舞蹈中撞击出别样的身体语汇,带给观众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林怀民编舞、云门舞者演绎《秋水》剧照(摄影:李佳晔)

■郑宗龙编舞、陶身体舞者演绎《乘法》剧照(摄影:刘振祥)

■陶冶编舞、云门舞者演绎《12》剧照(摄影:张胜坤)

■■■

郑宗龙为陶身体舞者作舞

是《乘法》而非相加

《乘法》是即将出任云门舞集艺术总监的编舞家郑宗龙,为陶身体舞者编创的一支舞蹈,意图在陶身体已有的一种身体架构下,融入郑宗龙对身体的理解和方法。在郑宗龙看来,陶身体舞者身上安静的气质与舞团的扎实身体训练,和云门舞者非常相似,且能彼此相通。

■媒体见面会现场,陶身体段妮演绎《乘法》片段(摄影:肖一)

郑宗龙介绍:“我所思考的交换,不只是个单纯的加法,甚至可以是乘法。这次和陶身体剧场的合作,我们从最基本的呼吸开始,和另外一个身体做交流,让我们在一呼一吸之间,进而去了解彼此,可以一起共舞。在《乘法》中,郑宗龙从圆和螺旋的概念出发,引动舞者身体最深层想要跳舞的渴望。舞者动作简约,对应身体运动的九大关节——肩、肘、腕、颈、脊、腰、胯、膝、踝的扭转组合,与四肢躯干的移动变化,结合节奏的韵律,呼应倍数的叠加延展,衍化出如建筑般的舞作结构。

■媒体见面会现场,郑宗龙分享《乘法》创作背后的故事(摄影:肖一)

■■■

陶冶合作《12》位云门舞者

呼唤记忆中的云朵

第一次认识陶身体剧场的观众,可能会对这个舞作的数字名称《12》产生好奇。陶冶长年以舞者数目作为“数位系列”舞蹈的题目,因此,“12”就是此次参与演出的12位云门舞者。此次,陶冶以变化多端的动作挑战云门舞者,呼唤他记忆中瑞典山头所见快速流动的彩云。

■媒体见面会现场,云门舞者演绎《12》片段(摄影:肖一)

陶冶介绍:“我希望舞者动作从头到尾不要断掉,就像有一根内在的线性相连,如一个个波浪,又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在流动,可以很慢,很快,很交缠,也很释放。我想象的这条律动线,无序又有序,像云朵,朝向一个方向散去,不断的从舞台的一侧到另一侧,上场到下场一直在循环,观众就像看幻灯片一样,每一次出来是一样的东西,却有一点点变化。这个变化随着时间的推演,慢慢变得厚重,最后舞台变得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留下干干净净的一片白。”

■媒体见面会现场,陶冶分享《12》创作背后的故事(摄影:肖一)

■■■

林怀民的退休之舞

在深秋以《秋水》告别

林怀民的退休之舞——为云门资深舞者创作的《秋水》压轴亮相。2015年秋天,林怀民在京都修学院离宫附近山区,看见河川清澈,水流潺潺,红叶漂浮,归来后创作了这出将那“夕阳无限好”的境界化为冥想的宁静之舞。

■媒体见面会现场,云门舞者演绎《秋水》片段(摄影:肖一)

今年年底,林怀民将从他主持46年的云门舞集退休,《交换作》成为他为云门舞集策划的最后一部作品,颇有传承和交接的意味。林怀民感慨:“我带着云门最资深的舞者,他们跳完这一次的演出,有些人就要离开云门的舞台,我也要走了。

■媒体见面会现场,林怀民分享《秋水》创作背后的故事(摄影:肖一)

据悉,《交换作》演出将持续至11月17日。

《交换作》

|演出时间|

2019年11月14-17日19:30

|演出场馆|

国家大剧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