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援鄂医疗队医疗救治工作相关情况。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说,疫情初期很多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极大,想问医疗队到达武汉以后,医疗队员的情绪如何?最开始那段比较艰难的时期是怎么渡过的?有没有为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援鄂抗疫医疗队专家组成员王泠介绍说,新冠肺炎是一种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而且传染性极强的传染性疾病,当队员到达武汉以后,对气候环境也不太适应,初次面对这样的传染病,而且有大量重症病人,又远离家人,这些因素就会导致队员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一开始的一到两周心理压力特别大,有人表现是焦虑紧张,有人表现是睡眠不好等等情况。
“我也曾问过我们的队员,有的队员说,当我第一次进入病房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就是被感染。还有人说,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操作非常不方便,戴着护目镜,护目镜有时候会起雾,影响我们的工作,都是大家焦虑紧张的方面。我们就开始对队员进行各种严格的培训,而且要一个一个地过关,每次进污染区之前,都要相互进行检查,保证穿戴合格了才能进去。”
王泠介绍说,在病区里工作的时候,也要求尽量两个人同时进入病人的房间,如果碰到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相互商量,操作的时候可以相互配合,这样可以保证成功率,减少对病人造成的痛苦。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的心情逐渐缓解。从污染区到清洁区这个过程,要逐层脱防护服,风险也是非常大的。“我们既怕污染了自己,又怕污染了周围的环境。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都要求至少两个人同时出来,这样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就能够保障我们每个队员的安全。”
“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去病房两三次之后心情就平静下来了,适应了这样的工作方式。所以有人可能经常提到,说你们是英雄,其实我们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王泠介绍说,在医疗队里面,有人推迟了婚期,有人的孩子出生刚刚8天,有人的父母生病住院,但是大家都默默地藏起“小家”的困难,冲到一线去。有个男护士,他出征的时候,女儿刚刚出生8天,他是ICU的专科护士,他觉得去前线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如果他去了武汉,他的女儿和妻子就没有人照顾,所以他觉得不能尽到他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他的妻子也是医院的一名护士,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他就义无反顾地跟我们一起去了前线。
王泠介绍说,每次召开核心组会议优化诊疗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同时还会把大家的班后生活安排得更好一些。
比如改善大家的饮食、集体过生日,也会请队员的家人和科室录一些视频,跟他们进行祝福等等。同时有心理支持的团队,也会对这些工作进行支持,大家有任何困难的时候,也可以跟后方进行沟通。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严雨程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