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三致千金”,被称为中国慈善界的鼻祖?

秦相李斯评价他:“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

苏轼评价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没错,他就是名震天下的陶朱公——范蠡。

世人皆知,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吞吴复国,却事了拂衣去,抛下了越王许他的上将军,从此泛舟五湖。前半生范蠡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后半生他是富可敌国的商业巨贾。纵观他的一生,有太多智慧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范蠡的慈善价值。

“平粜齐物”救荒济民

范蠡辅佐勾践灭吴,称霸中原,可谓功勋卓著。在越20余年间,他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思想,使得越国亡而复兴、民富国强,奠定了越国春秋霸主的基业。其中,“农末俱利”、“平粜齐物”是他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平粜齐物”本质上也是一种救荒济民之策,他主张政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让货物保持完备。主张农商俱利,既要重视生产也要注意流通。一定意义上讲,范蠡是我们现在“共同富裕”理念的先驱者。

三致千金

范蠡辅佐越王复国后,便审时度势,功成身退,散尽家财,隐身于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兼营商贾,数年便积累了千万家产。

但范蠡从来都是富而有仁,他经常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后被齐王赏识,请去做相。他喟然感叹:“居家能获千金,居官则至卿相,这对布衣而言,已是人生的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为不祥之兆。”不久,他再次激流而退,尽散家财,举家迁走了。

随后,范蠡举家迁徙来到陶,改名陶朱公。范蠡看中它居于“天下之中,诸侯四道”,为货物流通的枢纽,是极佳的经商之地。他利用此地良好的商业环境,把握商机,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没多久,便又积资巨万。但他依旧并没有把钱积蓄起来当守财奴,而是成为“富好行其德者”,将所得全部钱财,再次用于救济周围的贫困百姓与乡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然,范蠡并非只知散财,他也会视情况提供“技术”——让对方掌握谋生的手段。《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记载:鲁国有个穷士,名叫猗顿,饥寒交迫,生活艰难,“耕则常饥,桑则常寒”。他慕范蠡之名,前去请教。

范蠡见猗顿后,毫无保留地授与秘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也就是说饲养母畜可以速富。他见猗顿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便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逐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于是,猗顿按照他的指示,迁徙西河,在猗氏南部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温暖湿润,水草丰美,是畜牧的理想场所。猗顿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司马迁评价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范蠡三致千金而散财贫交,这无疑是一种高尚的慈善行为,是一种关注社会民生的德行。他算得上是我国早期的“企业家”,是慈善先人。

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人人皆为利往”的世道中,范蠡“为富而仁”,为后来的富民殷商、士绅乃至今日的企业家们都树立了济世疏财的榜样,是当之无愧的的慈善家先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