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华佗真的是印度人吗?

微信图片_20230628193844.jpg

《谁杀了秦始皇——疾病、丹药与动荡》

唐山 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真正能改变历史的是人吗?在古代人治社会,关键人物的抉择确实能左右历史的走向,但是又有哪些因素比人还重要呢?本书提出:改变历史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可能是疾病。

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社会,即便是富可敌国的人物、至高无上的帝王,也难逃疾病的困扰。从秦始皇求仙问药开始,那些凭一己之力即可左右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就开始与疾病抗争。本书从病学角度入手,探讨疾病、丹药与历史动荡之间的联系,以及疾病和关键人物面对疾病做出的抉择引发的连锁反应。

人人都会得病,疾病深深嵌入历史,只是我们常从当代医学的角度看问题,忽略了疾病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作者尝试把历史记载中疏忽的细节挖掘出来,为读者认识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内文选读

华佗真的是印度人吗

“夫华佗之为历史上真实人物,自不容不信。然断肠破腹,数日即差(通瘥,意为病愈),揆以学术进化之史迹,当时恐难臻此。其有神话色彩,似无可疑。”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中,首次对名医华佗提出质疑。

陈寅恪认为,三国时不具备开腹手术的条件,可在佛经中,有与“华佗破腹”和“曹冲称象”高度近似的记载,这些佛经的写作时间早于《三国志》,是不是有点太“凑巧”?

陈寅恪未否定华佗的存在,但认为“华佗破腹”是外来神话附会本国史实,启发了“华佗是印度人”“华佗医学来自印度医学”等假说。

后来,日本学者又提出华佗是波斯人,华佗乃“法待”(师傅、长者之意)的音译,而麻沸散即大麻。中国有原生种大麻,但有毒变异种可能原产中亚或印度。汉代时,大量波斯“幻人”(即魔术师)进入中原,带来服用方法。(在帕米尔高原,发现距今2500年的、焚烧有毒大麻的遗迹,早于汉代,但尚未找到其他证据,“有毒大麻外传入说”仍较多见)

华佗被怀疑,因为直到今天,口服麻醉剂都难保安全,很少在手术中应用,为何麻沸散能做得这么好?此外,华佗的医术与传统中医有较大区别,他是怎么学会的?种种疑点,引人关注。

谁抄袭了谁,还说不定

华佗,一名旉(音如肤),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属安徽省亳州市)人。

陈寅恪认为,中国人很少名“佗”,二名的情况更少。一般来说,字应解名,可“元化”与“佗”无关。也许,华旉才是真名(旉有伸展意,能与“元化”对应),“佗”只是尊称。

在梵文中,“药”的音如Agada,音译为“阿伽陀”或“阿羯陀”,“阿”发轻音,常被忽略(比如阿罗汉在汉语中,只称罗汉)。所以,当时印度人称“药”应为“伽陀”或“羯陀”,音近“华佗”。称华佗,犹如称药神。

陈寅恪进一步指出,“断肠破腹”见《佛说?女耆域因缘经》,耆域是印度名医,《三国志》中的华佗事迹,可能抄袭了耆域的故事。

有几点值得商榷:

首先,汉代一人两名不罕见。比如陆逊本名议,徐庶本名福等。

其次,佗本意是“美”,可以用来起名。比如秦朝将领赵佗。

其三,“伽”和“羯”的音不可能拼成华。

其四,《三国志》中明确写了华佗的出生地,和史料完全对得上。华姓出自春秋时宋国,是宋国贵族的后裔。宋国故地就在谯县,当地至今仍有小华庄,村民都姓华。

最让人怀疑的是,《佛说?女耆域因缘经》中有“天下所有,无非是药”“离邪离疑,更无尊天不复信他”等中医常用语,似是东汉人伪造的经书。则《三国志》未必抄袭过它,倒是它很可能抄袭了中医的典籍。

华佗为何不读《伤寒论》

华佗出身士族,《三国志》称他年轻时“游学徐土(即徐州地区),兼通数经”。名臣陈珪推举他当孝廉,后来太尉黄琬也曾征召他,都被华佗推辞。

汉末隐士流行从医,名士韩康便“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可在史书中,华佗不太像医生。据说他的眼睛犹如X光机,能透视人体,发现病灶;还能预言人的生死,每说必中;喜欢使用毒药。

华佗的病人也奇怪:某路人患病,经华佗治疗,“立吐蛇一枚”;河内太守刘勋之女患脚疮,吃了华佗的药,“有若蛇者从疮中而出”。正史较少提到华佗,可在志怪小说中,华佗的名字却常出现。比如敦煌本的《搜神记》称:华佗给人开膛,洗五脏;还劈开患者脑袋,捉里面的虫子……

总和蛇、虫较劲,与《黄帝内经》《伤寒论》这样的正路不同,有学者认为:华佗医学来自印度医学。

其实,当时中医专业化程度不高,方仙道也算医。方仙道出自春秋时的燕国,以成仙为目的,扁鹊、徐福、卢生等都属方仙道。秦始皇、汉武帝曾派人去海外求不死药,就是被方仙道忽悠。方仙道分三大流派:导引行气、服食炼养和房中术。华佗主攻前两项。

古人深知华佗练的是“野路子”,所以称他是扁鹊传人。二人都善用针灸,有“内扁外华”之说。

《后汉书》说:“(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其实,华佗只活了50多岁,“年且百岁”是客气话。

幸运地蹭上关羽的热度

华佗学医,本为修仙,《三国志》说他“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却意外被评为“汉末三大神医”(张仲景、华佗、董奉)之一。究其原因,都怪元代的一本小说——《三国志平话》,其中称:华佗曾给关羽刮骨疗毒。该情节又被《三国演义》抄走。

据《三国志》,关羽曾中流矢,愈合后,每到阴雨时,便觉骨头疼。医生认为,箭毒入骨,需刮骨疗毒,操刀者是蜀军的军医。

手术在“赤壁之战”后,而“赤壁之战”爆发当年(公元208年),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病逝,曹操说:“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显然,刮骨疗毒时,华佗已去世多年。

那么,为什么要让华佗“背黑锅”?因为华佗被曹操所杀,而南宋时,曹操、关羽的评价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南宋前,因魏国曾据有中原,被视为正统。南渡后,宋廷为强调自身的正统性,转视蜀国为正统,称曹操是篡位者。宋廷翻检史籍,将所有从南打北的名将,都算成武神,享受国家正祀。关羽“水淹七军”时,是从南方的荆州攻击中原,因此侥幸列入30多人的大名单。

元代时,岳飞等人因曾与游牧民族作战,先后从武神名单中被剔除。明清时,晋商崛起,山西人关羽备受尊崇,被皇家封为武圣人,曹操则被视为大坏蛋。

华佗死在曹操手中,根据“坏蛋杀的,必是好人”原则,让华佗救更大的好人——关羽,自然是顺理成章。关羽在明清时大红大紫,所以华佗庙远比张仲景庙多。

曹操为什么非要杀华佗

华佗被曹操所杀,并不是因为他是好人,曹操是坏蛋。

曹操“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头风即偏头痛,10%的人受其困扰,主要来自遗传,此外,工作压力大的人易患病。在造成人类寿命损失的疾病清单上,偏头痛排在前20位。

曹操召华佗在身边,一旦犯病,便请华佗用针灸术止痛。可医生社会地位低,华佗不想从医,便借口妻子患病,返乡不归。

曹操派人探查,提出:如华佗妻子真病,便赐小豆40斛(三国时,每斛约62.5公斤),准其留家;否则立刻逮捕。

探查发现,华佗果然在撒谎。据《汉律考》:“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荀彧说:华佗医术厉害,不如留他一条命。可曹操认为,华佗想以医术要挟,逼自己提拔他,可华佗的三大弟子吴普、樊阿、李当之都在曹营服务,自己根本不怕要挟,所以曹操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南北朝范晔在写《后汉书》时,仍认为曹操占理,他写道:“(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至于说华佗想为曹操做开颅手术,导致被杀,只是小说家言。

随着《三国演义》普及,清代王宏瀚提出:“(华)佗乃良医,性秉忠诚……见操奸(指曹操)不端,实有谋操之心,故为操所先杀之也。”这很快变成主流意见,在许多华佗庙上,都有这样的对联:

未劈曹颅千古恨

曾医关臂一军惊

写得很豪迈,但没一句是真的。

VCG211351053569.png

(图源:视觉中国)

把修仙转化成健身

华佗学方仙道,但他创造出五禽戏,将方仙道转化成养生术。

五禽戏出自道教的导引术,发端于先秦,至汉代已比较成熟。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上,描绘了44个动作,多是模仿动物造型,这是借助象形的神秘力量修仙。在《淮南子》中,已提出:“熊经鸟伸,凫浴猿跃,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养形是修仙的一个环节。

华佗创造性地发现:剥去神秘主义成分,可将修仙术改造成健身方法,即“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

五禽戏简单,动作强度小,但效果惊人。

据史料载,华佗的弟子吴普练习后,“年将九十,而不聋,目不冥,牙齿完坚,饮食无损”。安徽中医学院曾组织学生练习16个月五禽戏,每周4次,每次1小时,结果发现,学生们的腰椎、左股骨颈、大转子等处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前后有明显改善。

唐代时,五禽戏开始流行。柳宗元在诗中写道:“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李商隐也写道:“海上呼三鸟,斋中戏五禽。”

唐人推崇五禽戏,甚至视华佗为神,称:“(华)佗行之,年过万岁。”

古代印度、波斯等国虽然有体操和气功,但都没有象形术。象形术体现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独有的,这也许能证明:华佗绝非偷渡客。

麻沸散失传,或因太猛

怀疑华佗是外国人的学者常提出两个论据:首先,三国时做不了剖腹手术;其二,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来自海外。

2001年,山东大汶口遗址发现一例开颅手术证据,距今已5000余年。在世界各地,类似证据多达30多处,古人连复杂的开颅手术都能做,怎能做不了剖腹手术?

医学史家李经纬先生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以外科为主,因战乱不已,人们有客观需求。其实,缝合术、消毒术、金创愈合术等,兽医一直在操作,华佗完全可能把相关技术应用到人身上。

唐代孙思邈记录了麻沸散配方:羊踟蹰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

羊踟蹰有剧毒,可麻醉人畜,但安全性差,与酒配合尤其凶险。此方未必是麻沸散原方,但它确实体现了华佗好用猛药的特点。方仙道强调扶助阳气,喜用大毒、大热之品,比如最爱用丹药,可丹药多由水银、硫化汞(朱砂)、雄黄等制成,重金属含量超标。传说《中藏经》是华佗遗著,清代赵学敏批评其中药方“取其速验,不计万全也”。

用药激进,不被正统医家认可,可能是麻沸散失传的原因。

有学者提出,按中医起名原则,麻沸散应含大麻,而有毒大麻属胡药。其实,《伤寒论》中有麻沸汤,只是“汤沸时泛沫之多,其乱如麻也”,并不是含大麻。古人将沸分很多种,比如糜沸、星沸、豪杰沸、云沸、蟹目沸等,麻沸也是其一。

可见,麻沸散可能不含胡药,完全本土制造,只是太猛,后来被放弃了。

作者:唐山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