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湘潭故事丨一个村支书的三个称谓
湘潭在线9月19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丁白玉)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支书”,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
20多年里,他曾是村民们背地里称呼的“哈宝(湘乡方言:傻瓜的意思)书记”“赔本书记”,更是后来大家广泛称赞、数次挽留不肯他“让贤”离开的“贴心书记”。
他叫彭友良,现任湘乡市梅桥镇梅桥村党总支书记。
城里有钱不赚的“哈宝书记”
30多年前,彭友良从梅桥镇龙湖村进了城,在湘乡市干起了蔬菜批发生意。10多年的苦心经营,不仅让他买了房、购了车,而且还添置了门面,生活富足,令人称羡。然而没多久,彭友良却放下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掉个头”又回到了村里。
“外面的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村却多年来都是老样子。”原来,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彭友良内心难以割舍的牵挂。加之当时龙湖村村支书年事已高,需要一个年轻人来接班,彭友良便有了回村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想法。
1996年,彭友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村的想法也变得更加强烈。然而,当时城里的生意正做得红红火火,不仅收入高,而且急需人手打理,他的想法遭到了妻子和母亲的极力反对。但他决心下定,他再三说服家人:“一个家庭富裕了,不算什么;一个地方的人都富裕起来了,才算真的富裕。”“村上不发展,我们年轻人是有责任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带领民众致富,造福一方山水。”……当时的老村支书也多次上门给彭友良的家人做思想工作。
1997年初春,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彭友良放下城里生意,一个人回到了龙湖村,并全票当选为龙湖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不少人背地里嘀咕:“放下城里的好日子不过,这不是傻吗?”“一个做生意的年轻人,能把村里搞好?”……私下里,他们给彭友良起了一个绰号:“哈宝书记”。
带钱来工作的“赔本书记”
上任之初,面对很多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彭友良只是埋头苦干,一心为村里争项目、搞建设,而这一干就是近20年。
“要致富,先修路。”上任后,彭友良就意识到修路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2006年冬,他着手将村里的道路硬化,并进一步拓宽,但施工队了解到村里经济状况后,多数摇头就走。于是,彭友良瞒着妻子,偷偷从银行卡上取了8万元交到施工队手中,让施工队安心地开了工。而随后的日子,他将自己用来买车的20万元,也全都垫在了修路上。
今年6月,梅桥中学一条宽10米的进校道路正式通车。此前,学生上下学必经的进校道路不仅狭窄,而且坡陡,加上没有护栏,隐患重重。龙湖村和梅桥村合并为新的梅桥村后,身为村党总支部书记,彭友良便将为孩子们修一条安全的进校路放在了心上。但要修路就要占用周边群众土地,“不给钱,就无法开工”。为尽早把路修好,彭友良又从家里带了30万元现金,为村里垫付了群众的土地征收款。
采访当天,我们的车行驶在梅桥村的村道上,只见水泥路宽阔平坦;徜徉在曹家界、大杉树两个美丽屋场,眼前绿水泛波,鲜花盛开,村民们称为“幸福港湾”。而为了修好路、建设好这两个美丽屋场,当上新梅桥村党总支部书记一年多时间里,彭友良又分别垫资了20多万元。
修路、安装自来水、建设美丽屋场……搞好村里的每一项建设,彭友良的内心比谁都急切,但资金困难一直是村里的难题。22年来,他数次从家里带钱为村里垫资搞建设,总额已逾百万元。而每次垫钱后,村里都需要上级支持资金到位后,才能偿还他。直到两村合并前,他为原龙湖村垫付的资金还有20多万元没有回来。而在2014年前,从年头到年尾,他更是“没有带一分钱回家”。他这个“村官”本就待遇不高,手里有一点点钱,他不是垫资给了村里搞建设,就是帮助了困难群众。“赔本书记”的外号也因此在村里传开了。
舍得干、办实事的“贴心书记”
“作为一个村的‘当家人’,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群众的家就是自己的家,比自己的家还重要。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比自己的事还重要。”彭友良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心用情,做乡亲们的贴心人,是大家眼中舍得干、办实事的“贴心书记”。
他带领村民修通往村里金鸡山上的水泥路。运材料的汽车上不去的地方,他就和村民一起用肩挑,8个月瘦了10多公斤。
他组织村民们在燕子水库下面打井,让村民们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自来水,告别了挑水生活的日子。
2008年冰灾期间,金鸡山上电线全被冰雪压断。他和大家一起扛电线杆、架电线,起早贪黑地干。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没有回过家,脚趾头受伤了也没能及时去看,至今还留有残疾。
2016年,龙湖村与梅桥村合并为新的梅桥村,要进行换届选举,想着让贤年轻人的彭友良,却再次高票当选,被村民们又一次挽留了下来。
“合村更要合心合力。”当上梅桥村党总支部书记后,彭友良的压力更大。他坦言,2017年是自己“最忙碌、最辛苦、最操心”的一年。群众基础薄弱、遗留问题不少、工作阻力增大,对他来说无疑都是考验。
“村民有气,我没气!”“村民不理解,我让事实来说话!”……一年多时间里,他协调处理矛盾几十次。为配合政府建设好垃圾压缩中转站,他带着村民们去附近城市考察,让大家心里有数,最终中转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他积极对外洽谈项目,对内协调各方矛盾,为土地流转、水利建设等提供有力保障。全村种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中药材基地、木工厂陆续建成,村民就业、创收也有了新途径。
去年,梅桥村所有村道的路灯也安装起来了。每当夜幕降临,800盏路灯便宛如灿烂繁星点亮着这个合并后的新村。看着日渐美丽的乡村,彭友良的心里也有了新打算。那就是,在燕子水库附近建民宿,以休闲旅游带领村民过上更富裕的生活……
采访当天,正值梅桥村乌脚石桥拆除重建动工。看着在桥边忙碌的彭友良,现场村民竖起大拇指:“彭书记办实事,舍得干,是大伙心中实实在在的贴心好书记!”而彭友良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担子在肩上,责任就绝不会放下。”
记者手记:
采访彭友良,我的内心始终有种感动在涌动。他是村民当中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但却没有像其他跳出农门的人一样,在城里过着舒适富足的日子,而是选择了回到贫穷的家乡。他总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放弃个人利益,心中装着的全是家乡的建设和发展。20多年来,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求名、不求利,默默奉献在基层。他用实际行动彰显的,不正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