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声
导读:上海医药(601607.SH, 2607.HK)频繁出现在监管处罚名单中,资本市场、公众与行业均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家曾以并购制胜的医药巨头。
编辑|塔尔·小康A
当昔日国资药企“优等生”上海医药(601607.SH, 2607.HK)频繁出现在监管处罚名单中,资本市场、公众与行业均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家曾以并购制胜的医药巨头。2020年成功跻身《财富》世界500强,2022年定增创下A股医药行业纪录,然而风光背后却潜藏着制度性裂痕和深层治理困局。
资本扩张驱动营收“倍增”,六年翻近一番
在前董事长周军主政期间,上海医药营收从2016年的1,208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320亿元,六年增幅达92%。2017年斥资收购康德乐中国,跃升为国内第二大医药商业流通商,成功反超华润医药;此后更大手笔拿下K药、O药等全球重磅药品的中国独家代理权,构建起广覆盖、高附加值的进口药代理网络。
同时,上药集团在核医药、疫苗、生物药、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布局密集。2022年,其140亿元定增引入云南白药,成为医药行业标志性融资事件之一。然而,高增长背后的“负面清单”也开始不断拉长。
反垄断高压下的“巨额罚单”:一年被罚超6亿元
2023年12月和2025年3月,上海医药及其子公司因操纵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价格、分割市场,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连续两次处以合计约6.28亿元的反垄断罚款。
其中,仅信谊联合一案就涉及1.66亿元的罚没款。该案亦成为2022年新版《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次对达成垄断协议的自然人追责的案例,象征着行业监管重拳开始下沉到“具体操盘人”层面。
虚开发票、税务违规频发,财报真实性遭质疑
2024年1月,信谊联合因“让他人为自己虚开增值税发票”被罚款62.56万元;而这已非首例。2022年,上药控股宜兴有限公司因虚开发票被处罚8.22万元。2024年2月,岳阳子公司又因“未按规定申报纳税”再遭税务处罚。
作为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这些行为将直接影响集团合并财报的真实性与利润水平。
劣药召回与药价“跳水”:质量与价格双重承压
2024年5月,信谊金朱因利巴韦林注射液检出异物被罚款140万元,并紧急召回全国20批产品。更早前,集团另一独家品种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被国家医保局“点名”,价格从2918元/支骤降至123元,几近腰斩。
“超级抗生素”突遭砍价的背后,是销售控价、挂网议价机制与医保合规的三重博弈。对上海医药而言,曾经引以为傲的高价品种正遭遇监管“合理利润边界”的挑战。
“销售费用年破百亿”背后,多名高管相继落马
2023年起,上海医药接连陷入反腐风暴。副总裁潘德青等多位高管接受审查;2023年11月,董事长周军辞职当天,即被上海市纪委监委宣布“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调查。
据公开财报披露,自2019年至今,上海医药销售费用连续五年超过百亿元。是否存在利用“学术推广”“市场服务”名义进行利益输送,已成为舆论与监管重点关注的问题。
“资本老将”落马,警示医药行业治理失衡
周军作为“上实系”老将,主导了上海医药多起战略收购,并以定增创下行业纪录。他曾高调宣称:“沧海横流的大时代开始了。”但如今在医药反腐与反垄断风暴中,其本人也成为纪检调查对象。
值得关注的是,周军被查或与旗下金融平台“上实租赁”及其控股子公司上实发展“融资性贸易”案件有关。该案曾被称为“2021年A股最大骗局”之一。
从光环到警示,国资药企的制度考问
上海医药的系列案件折射出中国医药行业从“资本繁荣”走向“合规约束”的必然转型。在集中采购、医保控费和反腐高压并举的背景下,依赖高毛利、高销售费用驱动增长的商业模式亟需调整。
一位行业分析师直言:“药企的未来将不再靠讲故事,而是看谁能穿越监管红线,活在阳光下。”
微信编辑 | 华夏健康生产队的驴(开电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