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手机玩耍,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玩手机游戏。个别极端案例包括:有孩子连续五天五夜不睡觉打游戏;某六年级一个班中,周末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超过了一半……由此带来的,是孩子体质下降,学习能力和兴趣下滑,甚至模仿不良网络信息酿成悲剧,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冲击。
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机和网络并非新话题,农村孩子有,城市孩子也有,只是,留守儿童的情况或许会更加严重。
留守儿童容易被短视频、游戏困住,原因不难理解。一则,智能手机与网络,是从城市向农村普及的,在城市青少年过了新鲜劲后,农村孩子才刚接触或正在兴头上,沉迷现象表现得更显著。二则,相比城市生活的丰富,农村孩子的生活状况更为单调,虚拟世界对他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三则,留守儿童多缺少监护人的有效监管,负责照看孩子的老人对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认识不够,也无力引导孩子从网络回归现实。
因此,留守儿童“困在手机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问题。社会在关注这一现象时,不能流于对这些孩子和家庭的道义指责。当然,也要避免陷入另一个极端,认为成年人尚且沉迷短视频和游戏,不如顺其自然,等待孩子自然收心。
游戏、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但是,“适度”和“沉迷”显然不是一个概念,考虑到儿童心智不成熟、自制力差等因素,放任自流肯定是不负责任的。对于日趋严重的农村孩子沉迷手机问题,确实应该高度关注,重点守好两个阵地:平台和家庭。
早在2019年,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加上早前针对网络游戏上线的“青少年模式”,我国在青少年防沉迷方面建立起了完善的监管制度,各平台也推出了具体的操作规则。但从现实来看,这些设计或许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青少年通过退出后重新进入App,或卸载后重新安装,或使用大人手机、账号,可以避开种种限制,各短视频、游戏平台还有什么新招?
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防沉迷系统,在用户身份、使用时长限制等关键环节进一步落实,平台还需要更主动作为,包括一定的利益让渡,监管部门也需要进行更周密的制度设计。
在家庭层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疏于监管、老人对孩子无力监管,的确也是现实无奈,不宜过分苛责。但是,我们还得呼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个人成长,对孩子玩手机还是要尽量想办法“管一管”,尽量给孩子多些陪伴,大人也要首先作“放下手机”的表率。
要看到,手机、网络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现代人造成了“深度控制”。如何减少电子产品依赖,如何不让我们的生活被虚拟世界占据,需要全社会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