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霸男装洪伯明:用东方文化塑造中国茄克精神

当现代茄克遇上中国传统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创意火花?

9月9日,河南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一场“茄克·龙的传人”时尚大秀在这里上演。现代舞《溯·问》开场,8名舞者以遒劲虔诚之姿掬一抔粝土,缓缓置于浑厚的黄土地之上;由215立方米的黄土夯垒起的“河南土”矗立幻城夯土秀场中央,四面夯土墙上展现中原大地18个地市、100多个县,以及1700多个乡镇的名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渠县刘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刘嘉峰亲手编制的经纬纹理竹编融合设计在了出场的劲霸男装的茄克上……数千年中原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当代茄克时装的时尚不断交织碰撞,让大秀现场亮点频出。

劲霸男装CEO兼创意总监洪伯明表示:“近年来劲霸男装持续深耕中国传统文化,将东方美学作为高端新国货的内生源力,通过提取标志性的东方美学意象符号进行当代性设计、非遗合作、艺术家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和美学价值注入中国茄克。”

  从东方美学汲取创新灵感

这场中原大秀并不是劲霸男装第一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灵感。2021年,其在山海关长城以“茄克・山海”为主题,发布“高端新国货”战略,面向外界传递“心怀热爱,奔赴山海”的精神内涵;2022年,于北京开启“茄克·天地间”秀场,与产业界和消费者一同探寻东方美学的哲思……

很难想象,这些充满人文气息大秀的操盘者竟然是一位90后。

洪伯明出生于1990年,现已执掌劲霸男装5年。作为继承家族企业的“创三代”,他一直尝试用东方美学给劲霸男装带来更多的创新故事,让劲霸创制的中国茄克这一服装品类成为中国当代男性独特人文精神的载体。

据洪伯明介绍,在产品端,劲霸男装匠心深耕,做高端新国货,满足消费者高品质着装需求;在审美上,不断从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汲取设计灵感,与现代风尚结合;从精神需求上,不断感受时代变化,找到最新、最契合的精神表达。

  新创业创富人群和中国茄克精神

俗话说,衣如其人。

洪伯明把此处的人解读为新创业创富人群。他认为,这是现在劲霸男装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体之一。一个新字也恰恰反映了,这个90后“创三代”对企业“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传承和再思考。创立于1980年的劲霸男装,已经走过了43个年头。最初它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恰恰是创业创富人群。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晋江,借势改革开放的风潮,那里的创业火种开始萌芽,爱拼敢赢的晋江人开始了时代机遇下的闯和创,洪伯明的爷爷洪肇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把家里两扇门板拆下来做裁床,缝制了劲霸男装历史上的第一件茄克,迈出了劲霸男装的第一步。而后国内鞋服领域晋江系快速崛起。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首后来流行全国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几乎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晋江青年最真实的创业创富群像写照。

洪伯明从小对祖辈们的创业故事耳濡目染,这也让他更加了解创业创富人群的精神需求。时隔40多年,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在晋江和全国人中不断传承衍化。

对于更年轻一代的创业创富人群,洪伯明认为,劲霸男装的茄克精神也要应时而变。“他们和父辈有着相同的奋斗精神,同时又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需求。就劲霸男装深耕的茄克品类而言,上一代创业创富人群对茄克的热爱来主要自于‘商闲皆宜’的中国茄克在显有活力的同时,又要体现成熟得体。但对当下新创业创富人群来说,产品基本的功能需求只是基础,他们需要对产品背后的设计理念风格产生共鸣”。

“相对来讲,8090一代成长在比较富裕的环境里,他们开始想要用技术改变世界,用文化艺术审美来引领新的生活方式,用更新的理念创造更多的价值,然后去服务更多的人。”洪伯明说,这是他对新创业创富人群中新字的理解。

  高端新国货、新征途

除了不断丰富、创新中国茄克精神的时代表达,洪伯明还希望借力文化自信的消费风潮,实现劲霸男装的高端新国货品牌战略及新形象塑造。

对于要打造百年企业的发展远景,此时洪伯明所做一切的意义,彰显着中国品牌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企业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客户群体的破圈与重塑、产品的形式与内涵,这是当下市场留给洪伯明的命题。他如何做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家企业未来的走向。

这次在河南办秀的同时,劲霸男装还在郑州国贸开设了一家新的旗舰店。同期,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小事:三层楼高的玻璃幕墙上“劲霸男装”四个中文大字特别醒目,相比有人认为的“K-BOXING的标识可能会更洋气、更简洁”,这是洪伯明的坚持。他说,以往很多的购物中心品牌门店的招牌以英文为主,但现在,做高品质的高端新国货已经成为了劲霸男装的坚定战略目标。

当然,更远的愿景是,洪伯明希望带领劲霸男装能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共振,向世界展示中国设计、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的独特魅力。

引领中国茄克走向世界——这句依然写在劲霸男装工厂楼顶的Slogan,也早已深深印刻在洪伯明的记忆和生命里。他说,时隔多年,眼前仍然常常浮现早年离开家乡、在上海读高中时期的画面——“那时候一年就回去几次,每一次都很晚到家,总会看到这几个字在黑夜中闪耀。”这如同一颗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成长。

【责任编辑:闵言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