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对于东北人来说很是重视。“五月节”天蒙蒙亮就要野外“踏青”,采回包含着清晨露水的艾蒿和柳枝悬于门外。与彩色的葫芦挂在大门两边,为了祈求一年平安,也为端午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
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在古代,由于条件限制,我国北方各民族并没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取而代之的是驰马射柳。《燕京岁时记》有:“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称为“倒灾葫芦”。
东北家里艾蒿叶泡的水洗脸,据说有祛病驱邪之功效,小孩子们一早起来,大人们就会给每个小孩的手腕上系上五彩绳,喂一口新剥的鸡蛋,据说可以保佑孩子们一年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系葫芦据传源于唐朝起义军首领黄巢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帮助,临走时对老太太说:“日后兵荒马乱时,你就做个五彩纸葫芦挂在门上,我就能搭救你。”后来,黄巢率大军攻进长安,老太太和她的邻居挂上了彩纸葫芦,得到了起义军的保护,而这一天恰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从此,这一习俗便保留了下来。
缠彩线据传源于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佚文》中有:“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节日后,若遇下雨天,将五色线与“五毒”一起抛于水中,以示消灾。
端午节吃的习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南北方粽子口味虽不同,可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同的,吃粽子除了古代的祭祀意义外,现今,已变成了南、北方口味的PK,美食的意味更加浓重。
五月五日午,
粽子香,艾草香,葫芦香、香包香。
端午倒粘门阑上。
外踏青,饮黄酒,
记忆悠悠回童年,
传中华文化,
祝家国安康。
编辑:赵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