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道工序精心制作 黄土塬唱起皮影戏白蛇传

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恰似一首悠扬的古曲,在时代的回响中静静诉说往昔。

原标题:《今日聚焦》——文化中国行·老街巷里育新春(九)影动环州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在一块洁白的幕布前,昏黄的灯光缓缓亮起,随着悠扬婉转的唱腔和富有节奏感的器乐声响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人偶在幕后艺人灵活的指尖下,演绎着古老的故事。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恰似一首悠扬的古曲,在时代的回响中静静诉说往昔。

环州故城位居县城北郊,主要依托境内秦代长城、灵武古台、宋代砖塔等历史遗迹而建。走在故城的小路上,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砖黛瓦间透露出一种古朴的气息。这些建筑不仅还原了古代城市的风貌,更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使得整个古城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

当记者走到皮影馆时,馆内一阵阵欢呼声特别热闹,当地有名的道情皮影正在上演《白蛇传·盗仙草》。

皮影馆内古香古色,将古老的舞台映衬得如梦似幻。幕布上,精雕细刻的皮影人物在白布后翩翩起舞,仿佛穿越了时空,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白蛇传·盗仙草》这一经典桥段,通过艺人们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随着剧情的推进,皮影人物的动作更加急促有力,道情音乐也随之激昂起来,将整个表演推向了高潮。

台下观众屏息凝视,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整个皮影馆内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与期待。

挑线演唱者端坐幕后,一边操纵皮影人物,一边进行剧中各种角色的演唱,同时还要兼顾指挥乐队,确保音乐的和谐与统一。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围在皮影台前,仔细观赏着这些精美的皮影道具,与艺人们交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道情皮影表演,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让浸润其中的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中。

环县道情皮影已有千年历史,201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但又辉煌灿烂的漫长旅程。它起源于宋末元初,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如今,虽然时代在变迁,但道情皮影戏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传承过程中,皮影的制作技艺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幅皮影作品,都是匠人们用心血和智慧凝结而成的艺术品。这些皮影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道情皮影的制作并非易事。制作皮影的原料十分讲究,皮料考究、薄厚适中,质坚而柔。制作程序大致可分为炮制皮质、描样过稿、刺围雕刻等近二十个步骤。要想制作出精品皮影,手工推皮子的程序必不可少。

张志文手中的刻刀仿佛有魔力一般,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入微。这些复杂的工序和精细的技艺使得每一件皮影作品都独一无二。

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张治文老师不断尝试将现代元素引入皮影雕刻和表演之中。去年,他设计雕刻了一款即实用又有皮影传统元素的台灯很受欢迎,让传统风格与流行元素相得益彰。

雕刻技艺可以融入时代元素,但传统皮影形象、技法却是设计灵感的不竭源泉。从传统的生旦净丑到具有现代气息的梅兰竹菊,一幅幅色彩鲜明、形态曼妙的作品,展示出传统工艺的时代流变。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州故城与道情皮影戏的结合更加紧密。春节期间,环州故城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的活动形式,推出了18项的文娱活动,提供了一个让人们欢度春节、感受传统文化的契机。

无论是倾心于历史之美的游客,还是沉浸在节日欢庆气氛的当地群众,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段在故城的文化旅程将成为每一位游客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也将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皮影艺人用婉转的唱腔和独特的器乐,将历史与传说娓娓道来。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愿皮影文化的火种,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心中熊熊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陪伴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春夏秋冬。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