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潭印月不是香炉脚

要说西湖里最有名的标志性建筑,必须是三潭印月的那三个小石塔了。它们的形象甚至被印在了人民币上,可以说是天下无人不识了。

三潭印月作为西湖十景之一,顾名思义,它的重点是“月”,那里是湖中赏月的最佳地点。西湖虽然不太大,但要在岸上看清那三个小塔,还是有点儿难度的。看三潭印月,一定要坐船去。西湖边的码头,你问一下,每一条船基本都会去三潭印月。但游船一般不会在小塔附近停下,而是会把你放在小瀛洲码头,三潭印月就在小瀛洲边上。手划船可以划到附近,以前还有能直接划到小塔边上的,不过现在不行了,怕你撞倒它——这个后面我们会讲。

三潭印月,最美的场景是在中秋节的晚上,泛舟湖面,细细数去,会数到33个月亮。怎么数?这天晚上,三个小石塔里会点起灯来,灯光通过小石塔的五个圆孔,就像五个月亮,印在湖面上又是五个,三个小石塔就是三十个,加上天上一轮,湖面一轮,就是32个,还有一个在哪里?印在你心里呀,加上你心里这一轮,是不是33个?这是每年中秋都会被大家翻出来说一遍的典故。如果下雨,全城人都会感到很遗憾呢。

那么,为什么西湖里有这么三个小石塔呢?

很多杭州人小时候都看过一本《西湖民间故事》,据这本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集里讲,西湖上矗立的这三座石塔,其实和鲁班有关。

说是鲁班带着妹妹来到杭州,结果西湖里一个黑鱼精看中了鲁小妹,要抢走她,不然就兴风作浪为害人间。鲁班带着徒弟在宝石山上凿了一个大香炉,把黑鱼精倒扣在西湖里,救了妹妹,也救了全杭州的人。香炉的三只脚,就成了三潭印月这道美丽的风景。

如果是真的,这只香炉该有多大啊!现在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三潭印月的这三个小石塔,共同形成了一个边长为62米的等边三角形,那么请问,它的面积有多大?为啥要这么问呢?因为这三个小石塔的来历啊,就是和它围住的湖面有关。

据史载,这三座石塔呀,其实最早是由杭州著名的父母官之一——苏轼——建起来的。

苏轼在杭州的重要工作就是疏浚西湖。当年他接手的西湖,里面积满了淤泥,老百姓还在湖里种了大量的菱角之类的东西,导致整个湖都很脏乱。他疏浚了西湖,用淤泥建起苏堤之后,为了标志水域界线,就在西湖水域的最深处划了一个范围,用三座石塔来分界,规定这个区域内不许种植菱角,以保证西湖里至少这片水域是开阔疏朗的,同时也兼具了判断水深和淤积程度的作用。

清淤的同时,苏市长没有一刀切,仍然为百姓规划保留了种植菱角的区域,保证了沿湖老百姓的生计。而在这之后的千余年,石塔被毁了又重建,西湖也不断被各届市长疏浚修理。比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当时的市长聂心汤就再次给西湖清淤,这次清出来的淤泥在湖中心堆成了现在的小瀛洲。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三座石塔,是小瀛洲修好十几年后的1621年,钱塘县令杨万里(不是那个写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杨万里)在小瀛洲南复建的,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又进行了修缮。算下来,也有300多年历史了。

但是,你知道这三座小石塔,是靠什么扎根在淤泥里三百多年的吗?

石头?铁?铜?都不是。是木头。

300多年来,石塔们并不是一直安然无恙的,除了牢牢扎在水里的塔基,塔身经常会因为各种意外被撞落水里。

就在最近30年里,这塔就倒过三次。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3年,当时有一艘游船撞倒了其中一座石塔,塔基以上全部落入水中。那时,信息传播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全城人民都关注了事件的进展,整整一周的新闻主角都是它。

这次抢修花了整个通宵——把倒下的部件从水里捞出来,原样搭回去之后,一点儿看不出来曾被撞倒过。经过这一次,很多人才真正知道了三潭印月在水下是什么样子的。专家们画了详细的图来解构这三座小塔。当然不是大香炉,也没有黑鱼精。

塔的圆形基石与水面齐平,下面还有两块方形的基石,再下面,则是松木桩子构成的梅花桩。梅花桩牢牢扎进湖底的淤泥,再用一层小石块护住。三潭印月附近的水域,水深约1.7米,下面是约1米厚的淤泥,再下面是硬泥层,所以那个松木桩子到底有多长呢?差不多5米。

中国古代水上建筑物的水下基础,大多是用松木造成的,杭州另一个明代建筑——拱宸桥,水下基础也是松木结构。这是因为松木具有耐湿的特性,古话“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说的就是它。所以,区区300多年历史,对三潭印月的松木桩子来说,小菜一碟。

而水上部分的塔身,根本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的浑然一体,而是像积木一样搭起来的: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塔基、塔身、宝盖、六边小亭、小宝盖。这些部件没有用到任何钉子之类的东西,现代建筑里离不开的水泥更是完全没有,那它们是怎么保证端端正正地立在湖里的?靠重量。通过巧妙的设计,这些部件一层层垒起来,完全依靠重量保持稳固,只有葫芦状宝顶用的是榫卯结构——通过榫卯,宝顶与上层塔檐牢牢相连。这葫芦宝顶还有一个特别设计的倾斜,大约只有一度,是为了让塔顶更牢固。

是不是很神奇?中国古代建筑师们的奇妙设计,在这小小的石塔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呢。这么想想,说它和鲁班有关系,好像也有点儿道理。

(本文节选自《这里是杭州·风景》)

《这里是杭州·风景》

林琳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作者:林琳

编辑:袁琭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