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尚进 周艳 余夕雯
四月的乡村,万物竞长。4月18日一大早,湖北襄阳保康县黄堡镇韩家湾村的猕猴桃基地里,一位个子不高,瘦瘦弱弱的女子迎着朝阳,来回巡视。只见她熟练地将散落的藤蔓攀上支架,将萎缩的残花摘除,期盼着秋日的硕果。
姜敏在猕猴桃基地巡视。(通讯员 供图)
“今年的猕猴桃即将进入盛果期,我有空就来看一看。”眼前的这位小女娃,就是韩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姜敏。身高一米五,体重才八十多斤的她,竟然是村里600多村民的“当家人”。
从试着干一干,到干就干到底,姜敏用7年时间,绘出了韩家湾村乡村振兴的新“剧本”。
三次电话请回乡,外来媳妇当上村支书
1988年,姜敏出生在保康县黄堡镇上,2007年中专毕业后,她前往深圳打工,在一家公司当文员,月收入5000多元,生活相当满意。
2009年,姜敏与黄堡镇韩家湾村的符德峰相识,两人随后结婚,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2014年,韩家湾村村委会换届选举,缺个会计,时任村支书的郭登富想起了姜敏,三次打电话邀请她回乡。想着才两岁多的女儿需要人照顾,经过一番考虑,姜敏最终决定回村。
回村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统计粮食直补面积。作为外村嫁过来的媳妇儿,姜敏对村民们并不熟悉,只能一家一家上门询问。不会骑车的她,硬是靠着两条腿,在短短5天内,走访了166户村民,把所有数据都登记清楚。“小麦的补贴比玉米要高,你多帮我们登记一些小麦!”十几户村民向姜敏提出了要求。“坚决不行!”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姜敏接到了十几个愤怒的责骂电话,但她没有被这些负面情绪打倒,反而坚定了自己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
“你这个公示不公平,凭啥把我资格取消了?”2015年年底,村里在进行低保评议公示时,一位情绪激动的村民竟当众撕毁了公示,并将姜敏一把推倒在地。顾不得胳膊上的流血和手掌上的擦痕,姜敏又打印出一份公示,再次贴上公告栏。
帮村民带东西。(通讯员 供图)
通过这些事,村民们都认识了这个倔强又坚强的“小女娃”。姜敏也慢慢学会了骑电动车,并经常帮村民从镇上取钱、带快递、买东西,受到了村民们的喜爱。
2018年,前任村支书离职,刚刚30岁的姜敏被村民们推选为村支书。“村里事情多,感觉自己压力大,怕干不好!”一开始,姜敏是拒绝的。但镇上的领导找到她谈话:“你这么年轻,为啥不求进步?多为村里做点事儿,你回来才有价值!”
“我就觉得姜敏能行!”很多村民也暗暗为姜敏鼓劲。在镇领导的鼓励和村民们的支持下,姜敏答应了镇领导干一干,试试看,接受了组织上“试用期一个月”的建议。
荒山踏出30多里小道,2万米管道铺到村民家
试着干,也要把事情干好!进入试用期第一天,姜敏就决定解决一、二、三组57户70名村民“缺水”的难题。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距离村里30多里地的一个山洞中可能有活水,姜敏毫不犹豫地带领着干部徒步去寻找水源,并邀请勘测队一同确定引水方案。
“水源那么远,咋可能引得过来?”不少村民说起风凉话,但姜敏倔强地认为,只要想为村民办事,就一定能办好!随后,姜敏四处奔走,申请项目资金,并号召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为解决缺水问题出力。
施工中,物料运输困难重重,全靠人力搬运和骡子拉运。“乡亲们,国家出钱,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出把力!”姜敏整日陪着大家在一线调度,原本荒芜的高山,也被大家走出了一条30多里的小道。
经过大半年的通力协作,2万多米的水管铺设完成,村里终于可以通水了!通水那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80多岁的徐云轩老人颤巍巍地来到水龙头前,当清澈的泉水哗啦啦流入水缸时,老人兴奋地笑了,姜敏也笑了,村民们一起笑起来。
上门与村民沟通(通讯员 供图)
五组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也是姜敏心头的牵挂。五组有十几户村民,住在三龙洞河北边,地势较低,离村委会也比较远,有3公里的道路一直没有硬化,村民们常常遭遇雨天一身泥的困境。
年轻的姜敏初生牛犊不怕虎,跑到保康县政府,推开了副县长(分管住房和城乡建设)的办公室大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3公里的村路完成了硬化,姜敏的试用期也变成了永久offer。因为,她爱上了这份为村民服务的事业,她要带着村民过上好日子。
2018年9月,村两委换届选举,姜敏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村民眼中的姜敏,也从“小女娃”渐渐变成了“主心骨”。
种茶育果干菜加工,空壳村成了小康村
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村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那如何能让村民们富起来?当然要因地制宜搞一些项目,并让村民们都能受益。姜敏的心思又放在了琢磨产业发展上。
保康县种茶历史悠久,加上气候适宜,种植经验丰富,颇有名气。姜敏从中看到了机会,她争取到十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决定对村里荒废的老茶园进行改造。村中留守的老人、妇女都参与进来,每天工作7小时,能有100元收入。姜敏不要工资,也每天在田间地头奔波巡查,皮肤晒得发红,晚上洗澡的时候水一碰就疼,她自我安慰道:“我年轻,白天忙完了,晚上睡一觉就没事了。”
县里设有茶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为村民定期培训,还派技术员到村里指导。但茶园改造完成后,号召村民种植时,大家纷纷打了退堂鼓。不少村民觉着,种植新茶树需要生长三年才能见收益,“万一种茶叶失败了,就没饭吃了。”
姜敏一家一家地敲门走访,鼓励家庭收入基本稳定在4000元以上的、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户专门种植,耐心向他们宣传产业发展前景,村民们很快被带动起来。
2019年,湖北省启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从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历的村干部、后备干部中遴选对象,委托高校脱产培养。当年9月,姜敏和保康其他53名年轻人一道,走进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她选择了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专业深造。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旅游……通过半年学习,姜敏开阔了眼界,也把知识带回了韩家湾村,她开始重视起管理和销售,让茶园的经营更加合理。如今,村里的茶园面积增长到230亩,年产值超20万元,村里还斥资约20万元配备起了机械化的炒茶制茶设备,“乡亲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到别的村去制茶了。”
查看猕猴桃基地(通讯员 供图)
郑万高铁经过韩家湾村,施工时留下了一片渣场。2020年,这一路段建设完成后,渣场空了出来,姜敏琢磨着在这里开设猕猴桃产业基地。如今五年过去了,50亩的猕猴桃即将进入丰产期,预计产量可达5万斤,增收超10万元。
烟叶种植、光伏发电、干菜加工,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姜敏的推动下,全部建成运营,多个项目实现了让本村留守人员及周边乡镇富余劳力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原本一穷二白的“空壳村”也成为村集体经济达15万元的“小康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回顾自己回乡11年,当村支书7年的历程,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困惑、辛酸和委屈,流过不知多少汗水和泪水,但姜敏不后悔!她还有一个美丽梦想:她要把村里的山路继续往上修,将山顶上的一个溶洞开发出来,把韩家湾村建成以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为龙头,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度假产业同步推进的高山生态村。
组织村民议事会。(通讯员 供图)
采访间隙,姜敏抽空参与了一个关于拓宽村道路的村民议事会,她争取了一些资金,计划将村里的一段主干道从2.5米扩宽到3.6米。即便要占用20多户村民房前屋后的菜园空地,大家都纷纷响应。“交通好了,村里的发展才会更好!”对于未来的规划,姜敏还有很多很多,她笑着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只要我认准的事儿,就一定把它干好!”眼神中闪着笃定的光芒。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