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3周年之际,泽连斯基终于选择服软,表示愿意以辞职换取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机会。另一边,七国集团(G7)老调重弹,不许中国援俄,对此,王毅外长回应斩钉截铁。那么,这一系列事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俄乌冲突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当地时间2月23日,也就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的前一天,泽连斯基在“乌克兰2025年论坛”上公开表示,如果为了乌克兰实现和平,他愿意辞职,他甚至提出,可以用自己的离职换取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条件,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泽连斯基的“服软”并非毫无缘由。三年来,乌克兰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不仅失去了大量领土,还面临着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的危机。与此同时,美国对乌克兰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从最初的全力支持,到如今试图通过矿产资源协议控制乌克兰的经济命脉,美国的角色从“盟友”逐渐转变为“施压者”。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要求乌克兰签署的新版矿产资源协议条件极为苛刻,乌克兰需将资源和基础设施收入的一半投入一项5000亿美元的基金,而美国将拥有该基金的全部权益。
在这种背景下,泽连斯基的处境显得愈加孤立。一方面,他必须面对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他还需要应对美国和欧洲盟友的政治博弈。在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可能认为,唯一的出路是通过妥协换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牺牲个人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泽连斯基的“服软”背后,正是乌克兰在战争中的无力感。
另一边,《日经亚洲》报道称,G7将在俄乌冲突三周年当天发布联合声明,强烈要求中国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声明中指出,中国继续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将对全球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这一声明将矛头直指中国,试图将中国卷入俄乌冲突的旋涡。
对此,王毅外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但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积极劝和促谈。王毅强调,中国没有隔岸观火,更没有借机牟利。三年来,中国始终按照“四个应该”的重要主张,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中国的立场得到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支持,巴西等国与中国共同发起了“和平之友”小组,为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汇聚了全球南方的共同声音。
有分析认为,G7的联合声明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但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中国的立场。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始终扮演着建设性的角色,积极推动和平谈判。至于俄乌冲突的未来,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尽管泽连斯基的“服软”似乎为和平谈判打开了一扇门,但现实却远比想象复杂。
俄罗斯国防部部长别洛乌索夫近日表示,莫斯科正处于与西方集体对抗的决定性时刻,俄罗斯的命运掌握在每一位士兵和军官的手中。这一表态表明,俄方并没有放松对乌克兰的军事压力。有分析指出,按照目前的进展,俄军还需要5到6个月的时间来实施其军事计划。这意味着和平谈判是否在进行,对特别军事行动的影响暂时还不明显。
总的来说,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仍有变数,虽然和平的窗口正在开启,但各方立场的分歧依然存在。俄罗斯的军事优势、欧洲内部的分裂、美国的施压,都让这场冲突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和平谈判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正如王毅所说,对话总比对抗好,和谈总比打仗好。只有通过对话和谈判,才能找到照顾各方关切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俄乌冲突的最终结局,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