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第六辑)》封面
《量化历史研究(第六辑)》由科学出版社于2021年12月正式出版。本书是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清华大学教授龙登高、牛津大学教授马德斌主编,复旦大学教授李楠执行主编的关于量化历史研究的专门文集,包含九篇文章,其中七篇为学者的研究论文、一篇是讲习班教授最新著作的书评、一篇为回顾中国量化历史研究的综述。
政治经济与语言行为
山东大学的孙涛、崔萌、张卫国三位学者聚焦国别发展差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旨在识别其中语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作者利用 51 个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的面板数据,在控制了国家个体特征及经济特征等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变量后,研究发现:前英国殖民地国家语言与英语之间的语言距离(原始差异程度)显著地负向影响该国长期的经济增长;语言距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外国直接投资知识技术传播以及文化和制度借鉴等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阻碍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增加文化及制度的学习与传播成本等途径抑制经济增长。可见,语言与国家长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需要重视语言在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建行总行的辛星和北京大学的颜色两位学者选取了20世纪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的银行并将它们进行对比。其中公共租界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代议制决策制度,而一街之隔的法租界实行的是威权决策制度。通过断点回归设计,作者发现公共租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更低,且在政府针对银行的强制性政策出台后,公共租界银行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法租界银行则展现出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且在政府强制性政策出台后,法租界银行会更加迅速地响应政府的号召。作者认为这种差异性出现的原因在于,威权决策制度之下,政策波动性较大,银行为了应对更大的不确定性而降低了杠杆率,同时当面临外部冲击时,威权决策制政治环境中的银行业有着更短的反应周期,落实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效率更高。而在代议制政治环境中,政策形成有着较复杂的过程和较长的周期,政策冲击被平滑,银行业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经营中的杠杆率相对较高,当政府强制性外部政策冲击出现时,代议制决策模式降低了外部政策传达的效力,对政策的响应力度相对较弱。
族谱与方志
中国人民大学的胡思捷学者以《海宁查氏族谱》和《毘陵庄氏族谱》为基本资料,考察了族谱在量化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数据偏差及其可能应用;研究讨论了两族族谱数据的多种选择性偏差,包括对子女数量以及生卒年信息的漏记等,并分析了这些偏差的成因。作者以两族人口的期望寿命和生育率估算为例,展示了数据偏差对估计结果造成的影响,并且与前辈学者的族谱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作者还讨论了族谱数据在未来量化历史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西北大学的胡鹏和中国农业大学许魁两位学者基于方志文献资料,运用新的统计方法重建了1368—1911 年陕西西安、榆林、延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汉中、安康、商洛等 10 个站点的干旱、洪涝、风雹、冷害、虫害和病疫等六类自然灾害以及农业荒歉的年度序列。在此基础上,作者统计分析了明清陕西自然灾害和农业荒歉的时空和群发特征,实证分析了自然灾害对明清陕西农业生产的影响。由此,作者得到结论:第一,明清陕西自然灾害和农业荒歉具有相似的时空特征和群发特征,在时间上经历了阶段性和王朝周期特征;在空间维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自然灾害和农业荒歉的发生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关中、陕北、陕南。第二,自然灾害对明清陕西农业荒歉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并未随着明清两代的历史演进而发生实质性变化,但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人力资源与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的俞炜华、胡晶晶、徐小婧三位学者以明朝山东 96 个县的进士为样本,研究了地理因素对进士分布的影响。作者发现,明朝时期山东进士空间分布呈现非常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空间计量模型表明本县的进士密度会受到周边县进士分布情况的影响。其中,驿站和海拔两个交通变量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县域的海拔范围越大即地势越崎岖、交通越不便利,则该地区的进士密度越小;周边有驿站的地方进士密度相对较高。然而,漕运只对当地进士密度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效应。文化变量书院和府治对进士密度有显著正的直接效应。此外,书院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对进士增长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区制的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bin model,SDM)表明地处齐文化县域相比鲁文化县域的县之间进士分布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
南开大学的孔得伟、雷鸣、杨济菡三位学者基于近代府级截面数据基础,考察了通商口岸与新式教育的发展以及新式交通建设与近代教育的扩散趋势。作者研究表明:近代教育首先兴起于通商口岸地区,而新式交通铁路的修建与通车显著促进了新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扩散。机制分析发现,传教士最早兴办教会学校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近代工业发展对新式教育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有效的刺激;通商口岸地区与外来文化接触较早,对新式教育接受度较高,并带动了铁路沿线的风气转变。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近代教育研究的量化史文献,同时也为我国如何利用交通基础设施转变闭塞地区风气、提高人力资本提供了历史经验借鉴。
复旦大学的李楠和上海财经大学的林矗两位学者利用清代进士数据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对太平天国战争与近代人力资本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从而为考察太平天国战争对近代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提供人力资本方面的解释。作者通过构建唯一的清末民初中国府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太平天国战争的确对近代人力资本空间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在不同时期影响又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战争期间,爆发战争的府进士人数较未发生战争的府平均减少2人左右;而在战后,前者的进士数较后者又有显著的增加。该结果即使在控制一系列经济发展、地理等因素以及采用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回归后均依然显著。作者在对其作用机制的分析发现:战争时期清政府为解决军费问题通过捐纳学额改变了学额的空间地理分布。学额的改变对战后人力资本空间变化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历史与经济发展长期影响的相关文献,同时也对理清此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戮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所贡献。
书 评
书评部分,武汉大学的彭凯翔教授深入解读了牛津大学马德斌教授所著《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一书。彭教授首先指出该书的出版无疑将刺激中国经济史学界参与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讨论,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对新观点和新方法的探索,也有助于国内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了解国际经济史学界对中国经济史的新认识和新探讨。进一步,彭教授围绕进行经济发展跨国比较的测度问题、对中西与中日经济分流的解释、国家能力到大分流的传导机制等内容展开了细致评论。
研究回顾
江西财经大学的贺嵬嵬学者主要针对2020年中国量化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综述,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历史时期的市场整合与不平等测算,第二部分讨论量化方法在哪些方面可以修正传统政治史研究提出的命题,第三部分考察近代工业化和财政建设,第四部分中以多样性和历史制度为切入点讨论历史对发展的长期影响,第五部分探讨计划经济时期对当今的影响,第六部分介绍 2020 年翻译、再版的文献。
小 结
《量化历史研究》已经出版五辑,致力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推广和创新,吸纳和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尤其注重量化方法、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的跨学科研究,提倡贯通历史与现实、关联中国与世界,跨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领域,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范式解读历史中和变革中的中国,目标是建造国际一流的量化历史研究学术交流平台。该书比较全面的展现了量化历史研究前沿,在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有利于学界了解该领域,推动量化历史研究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