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关于素描教育的言论错在什么地方?| 跟付老师学画画

前几天忘了是在谁的朋友圈里看到一篇今年1月11日发表的陈丹青先生的访谈稿子,题目竟然是《陈丹青:中国

前几天忘了是在谁的朋友圈里看到一篇今年1月11日发表的陈丹青先生的访谈稿子,题目竟然是《陈丹青:中国式素描考试把绘画引向绝路》,陡然一惊,因为我的工作是学院教学,更曾阅卷了十年的中国式素描考试卷子,细心一看。陈先生的本意没这么惊悚,这样的归纳词汇我估计是小编们干的?但陈先生的大意也基本如此了。细读之后,素描等等且先置之不理罢了,因为我知道我的学生都不会被这样的声音干扰的。但是下边的话就不同了,深感有必要为我的学生们做一点解读和辨析。

原文摘引:(问句绿色标注;陈丹青回答红色标注)

读者:

80后基本上都有孩子了,可能很多人会关心孩子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的问题,不知道你对此有何看法或者建议?

陈丹青:

第一,忘掉“审美”这个词,审美的英文是aesthetic,里面没有“审”这个意思。“审”,立刻会带来一个问题,就像审判一样——谁来审?你是谁?谁告诉你这个美才是对的?所以最好忘记审美这个词。但是我知道你说的审美是什么,就是让小孩从小能够看到好的东西。

甚至,“美”这个词你也忘掉,因为美已经被争论了多少年,从来没有一致的认识,说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美。关于哪张脸长得好看,哪个屁股的尺寸是对的,永远可以争论。

所以,第一,不要去找一个固定不变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判定,或者说给你的小孩一个“好的熏陶”或胎教,我希望你放弃这个想法;第二,正好相反,所有婴儿从他长大开始,他的审美一定比你好,因为成人还没有教会他各种各样的教条。

我最怕看到家长带着一个很小的小孩跟他说“好看吗,好看吗?”非常可怕。小孩天生带着一种注意力,什么东西他会注意,他会害怕,或者他会被吸引,他看到花或者看到任何你想不到的东西,他会献出一种你根本想不到的表情——他被吸引了,非要用这个词的话——“审美”作用已经发生了。

而大部分人做的事情,是打断小孩子的经验。有人说小孩5岁从幼儿园出来基本上都被阉掉了,我看到的情况是真的。绝大部分小孩都被大人教坏了,就是傻逼一样,对什么都是眼睛亮晶晶的在那里看。一个小孩比我们聪明得多,千万不可以看不起小孩。

引用出处:

http://www.chinayishu.com.cn/Item/Show.asp?m=1&d=1368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先严重批评下最后一句话:一个小孩比我们聪明得多?这是一句毫无社科水准的话。我们不应当瞧不起小孩子,但是小孩子做不了社会的基础建设,他们都普遍需要相当的教育和训练。就艺术问题来说,更是这样的。

陈先生假设存在的逻辑似乎是:人类先天就有审美,不需要后天习得,后天的教育往往会损毁先天的禀赋,故此反对现代教育方式,主张自由天性发挥,自己去画就是了,不需要严格的训练。——以上是我转译的陈先生语义,或许有讹误?静候批判。

完全相反的是,我接受的陈丹青,是在我学绘画时,看到了一个经过了严格训练的青年画家,在《西藏组画》中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画面意象,令我看到一种热血涌起的阳刚之美。于是我在上大学二年级下乡实习时,就尝试着画了下面这幅工笔画(布上)。画面意象的缘起其实就是陈丹青的画,只不过我是国画专业,不会模仿油画的语言罢了。

也就是说,需要申明,我本来是很崇拜陈丹青先生的,他的《西藏组画》也帮助我在大学期间开辟了艺术语言学习的有效路径。

付爱民1994年完成的大学3年级第一门实习归来后的创作课程作业《人-自然-存在》

陈丹青《西藏组画》局部

可是,陈丹青在回国以后,连续地将自己塑造为公知形象,发言或者著作直接作用于当代大学生,干扰了他们的认知。陈先生需要知道,怹自己读书的系统性是不足的。作为一位艺术家的陈丹青的主体价值,反而正是他反对的系统性训练;而他所主张的艺术教育——是希望教育本身缺位,即不进行教育和训练。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不会塑造出一个新的自有艺术时代,而是这个地区的原创竞争力下降,很快要将份额出让给外来的和尚。

陈丹青先生不知道是否会阅读抖音视频?他认为被毁灭的孩童的美和创意能力,在那里都得到了最充分的释放,我们看到的是层出不穷的创造性娱乐创作。按先生说的,美真的没标准的话,就也不能批评某部分是不美的,但绝对是极尽想象力。这一定不是我们大家需要的理想艺术教育世界。

陈丹青的历史阅读可能有限,其实我也有限,但我知道一个历史文献阅读后的结论。曾经将人类群体引入“绝境”或更准确地说是“灾难境地”的东西,不会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误判断”。

陈先生自己误读了“审美”的“审”字,本来没关系,但成为公知和公开发言就错了。这里的审不是审判——假如很多人都这么误读,那也是很多人学习的问题,不是词汇本身出了问题,更不是审美自身出的问题——三者皆不可率意地混淆。

审美一词如此经典,何须忘掉?此处的“审”,使用的很是准确:通过自然痕迹的细致完备观察,判断出事务的系统性逻辑根源——我说的费了不少的口舌,但就是这个意思——如:审视。

但这里没有“断案”审判的“断”的意思,即并未终审裁判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而是说,系统性地观察现象并找到美的规律是重要的。反而是陈先生的话,是在对别人下裁定书。

好了,不必在纠结词汇或概念。关于美是否存在标准以及有否一致性的认识,大家多去咨询哲学学院靠谱的学生就足够了。

所有婴儿从他长大开始,他的审美一定比你好,因为成人还没有教会他各种各样的教条

我最想批判的是这句话,这是严重误导我的学生这一代的,80后的父母们切不可错信。教条会削弱审美能力?陈丹青先生的话无非是“人生识字糊涂始”的当下版,但这句话说的并非是丹青先生的意思。更糟糕的逻辑时,只要不接受教育,就比教育后要强。即丹青先生确认,当代的所有美术教育——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全都是教条的,故孩童的审美判断是最好的。

先生暴露出来对于视觉心理成长知识的缺乏。幼童欢迎色彩纯度高的物件,是因为易于识别,而不是审美。儿童期的视觉表达幼稚,被误传为富有童真美感,这是民科朋友圈文化里最严重的错误观点。如果你敢告诉你个8岁的孩子,他4岁时画的美感比8岁时强,他会恨死你这个专家的,那么这个8岁孩子的美感您如何判断?是他在8岁时已经被成年人污染的不可救药了吗?啊哈哈,陈先生倒是说了,孩子5岁以后就被“阉”了,就是傻X了。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如果真是这么脆弱的,那么之前的大美时代是怎么诞生的?那个时代的教育比我们现在要强那么多吗?

孩子艺术表达中所体现的单纯美感,来自于成年人审视时的宽容感受和他们的直接。这种直接的情感,和饥饿时直接向你表达的情绪是一样的,切不要神话它,更不能自己忽悠自己。

我们的孩子要不要教育?一定是要的。

教育的方法存在偏差和讹误是现实,但绝不是就可以不要教育本身。尤其是未来,我们更需要的是获得比较优质教育的人才。

在美术基础教育领域,民科总是传言说,不当的儿童美术教育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美术教育确实是存在着专业与否的问题,但儿童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可不是创造力、天分、想象力、灵性......儿童视觉语言心理特征和原始美术的视觉语言是几乎重叠的。出现这个现象,西方早有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美国。(陈先生久居美国,竟然没这个知识系统学习吗?我们是只能学翻译过来的材料)12岁之前的孩子们,对很多结构性关系的观察和体验、理解、掌握还存在程度不等的障碍,因此画的比例往往存在问题,结构错讹,反而给人以想象力天马行空的错觉。

沧源岩画---无论先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比例都失调了,夸大了。

原始人将手臂画长,是手臂动作的主题性,孩子们也会,将握着冰棍的手画长

儿童美术和早期的原始绘画在视觉语言上都遵循平视全身剪影式的视觉语法准则。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时期的视觉处理区还没有开启具体视觉形象的模拟功能。有相关科学家曾猜想,人类的童年是将历史上的几十万年迅速重演了一遍——这个猜想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是难以实证。但视觉心理的同构现象非常显著。这一准则即使到了古埃及如此能够写实地描绘自然物了,形象仍然是平视角全身式的表达。

这是先民打算画五个人围着跳舞,但是就是不会画透视,于是变成这样。

早期绘画和儿童绘画又都会在人物的脚底下画上基底线,一条基底线上的人物是在同一个空间序列里,不同线就是不同的,儿童此时开始认识到了人和地面的关系,但是这个是概念上的认识形成了,而视角空间关系并未真正的形成。因此,这个时期的原始先民和儿童们都是一样的表现,他们都不能画出来透视的空间关系。

古希腊时期绘画技术成熟了,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一圈人是在碗的环边上。

问题在青海地区大通孙家寨的先民早期那里也得到了解决,他们也找到了这个特殊的办

有趣吧?上古时期甘青高原的先民并未能真正解决视觉上的这个问题,还是不会画透视----这就是视觉基础教育科学原理才能解释的。此时视觉处理的脑功能受限制,还不会使操作所谓的“视觉审美”展开足够的自由和灵感-----因为视觉符号还没在儿童和先民们的脑中建构。

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的地中海沿岸绘画水平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地步,但是在视觉模式上尚未形成实质性的突破,表现的方式也只能还是这样。

但就在这个时期稍晚,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突破了这个问题:

我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对浮雕和圆雕经验积累后的反复观察,艺术家们发现了人物群组关系之间的秘密,于是会表现人物重叠之后的效果了。当然这种探索在古埃及时也就出现了,只是表达的很是机械化罢了。

这个能显示某种发展的历程,但绝不能帮助大家看清楚美术史。但你们就知道大致如何了。

美感能力是天赋的吗?很可能有基因积累的信息,即使真的有,这些信息也都需要具体人在后天持续性地给自己的视觉处理区加载信息来激活具体的使用。

将“美”的责任还给“上帝”,无助于我们的教育,无助于我们审美教育疲软的时代。

80后及其以后的父母们,你们的孩子一定还是要接受教育的。切勿姑妄听信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