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灵樨
青春剧作为电视剧市场的常青树,往往会陷入套路、狗血和固定模式,如何拍得好看、拍出新意,是剧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Hulu8.9分新剧《普通人》以全新的视角带给全球电视剧创作方向一些思考,该剧改编自《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普通人》,讲述性格孤僻敏感的女主人公玛丽安娜与外向受欢迎的男主角康奈尔的感情纠缠。
与国产青春剧中一味撒糖的甜宠风格大相径庭,却也不同于高概念情节剧中的虐恋和撒狗血,《普通人》以缓慢的叙事风格、趋于电影化的镜头质感以及爱情戏码背后的人性思考带给了观众一丝新鲜感。
刚刚观看第一集的时候,笔者实则满脸问号,明明剧名为“普通人”,但男女主角却都是高智商的佼佼者,并且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外表和魅力。不过在一口气刷完12集后,笔者恍然大悟,男女主角并不是光鲜亮丽的完美人设,而是存在着诸多性格缺陷,这些缺陷恰是普罗大众身上所常见的,暗示着青少年成长历程中的迷失和彷徨。
人设缺陷如何俘获观众
女主玛丽安娜是个非常刻薄的人,她孤僻、敏感,虽然拥有着聪明的头脑和傲人的学习成绩,但她却看上去像个坏学生。比如,在课堂上走神时被老师批评,而她毫不留情地怒怼回去,完全不顾后果。
人的性格往往与原生家庭有关,她早年丧父,与重男轻女的母亲和并不善待她的哥哥相依为命,她与家人的关系是疏离的。由于从来都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她的性格也冷峻孤僻,不善于与人亲近。用剧中台词来表示的话,女主角坦言她觉得自己“unlovable”(不能被爱的)。
所以她“爱”上康奈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受欢迎的板球队队员康奈尔竟然是学校唯一一个认真和她讲话的人。于是他们偷偷地初尝禁果。
康奈尔表面上看非常优秀,是一个比女主角更聪慧的人,而且性格开朗很受欢迎,在高中时期渺小孤立的女主角感觉并不与康奈尔相配,而在他们睡在一起后,玛丽安娜也表示要对这段关系保密,原因在于这会让康奈尔尴尬。
康奈尔似乎从未正视过这段关系,与玛丽安娜保持着“放学一睡”的传统,但却对玛丽安娜做出各种“渣男行为”。还有网友列举了康奈尔的渣男表现:
1.朋友当着康奈尔的面羞辱玛丽安娜丑陋、平胸,但康奈尔却无动于衷,表现出根本和玛丽安娜不熟的样子。
2.与玛丽安娜睡觉,却转头约了别的女孩去舞会,还轻描淡写地告诉喜欢自己的玛丽安娜。
3.自己没有分手,却让玛丽安娜和新男友分手,原因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
4.这边和玛丽安娜不清不楚,那边又和海伦上了床,对两个女人都是不公平的。
……
从人设的不完整就可以看出,这部剧根本不想为观众制造初恋美好的粉红泡泡,而是直戳现实的骨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青春题材剧。然而,就是这样真实、不完整的渣男人设让他圈粉无数,甚至有些剧粉表示就喜欢这样的男生。是观众的接受度更强了?还是一时的新鲜感?总之,如果国产青春剧塑造了一个渣男形象恐怕要面临“全网抨击”,那么这部剧高分的原因究竟为何?
在笔者看来,是“真实”,没有人是真正完整的,这部剧也正是塑造了两个生活中的“普通人”而已,也恰是这种真实折射了观众们对于感情的怯懦和柔软,具体将会在下一部分论述。
现实主义青春剧解构传统恋爱观
故事非常顺畅地塑造了两个不完美的人,看似“渣男”的康奈尔和逐渐堕落的玛丽安娜也恰反映了当代人的传统恋爱观。
玛丽安娜的敏感猜疑正代表了恋爱中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在与康奈尔在一起后,玛丽安娜时常会在意康奈尔与其他女性的关系,就算两个人已商定好“在校内装成不熟的样子”,但当康奈尔在自己被羞辱后没有替自己出头或是康奈尔表明自己谈恋爱后,玛丽安娜仍然是崩溃的。
康奈尔虽然外向、受欢迎,但面对爱情时仍然摇摆不定、不够勇敢,在剧中的多个细节都能够表明康奈尔是爱玛丽安娜的,但他却仍然接受着“对他投怀送抱的女人”,却没有办法勇敢地真正拥有玛丽安娜。
网友们在谩骂男主渣男的时候,却也让不少男同胞感同身受。在浮躁大都市中生活的人们,尤其都是“独生子女政策”下的 “被迫独子”,每个人都是自私而讲条件的,很少有偶像剧中的男主角那样又优秀又懂浪漫而且保护和爱护女主不问回报。人们总是会“衡量利弊”,我爱你的理由只是因为“你爱我”。
康奈尔享受着玛丽安娜的喜欢,他每一次想要和玛丽安娜上床的时候,理由永远是“因为我以为你喜欢我”,康奈尔的被动正是他“渣”的体现。玛丽安娜对康奈尔的迁就,也恰是她被“渣”的原因。即便上了大学以后,她回想起和康奈尔的那段青春岁月也深感“耻辱”,但等到她再次与康奈尔上床的时候,仍然趋于迎合的姿态。
“性”是最直白地彰显两性关系地位的方式,而玛丽安娜的“堕落”也外化了她对于感情的悲愤。如果说,玛丽安娜的敏感和脆弱是来自于原生家庭,那么后来她对感情的麻木则与康奈尔脱不了干系。
玛丽安娜在与康奈尔纠缠疲惫后找了一个摄影师,不过此时她已经不想拥有稳定的男友关系了,所以她对摄影师说,她需要的是除了“爱”以外的一切。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床上关系”,玛丽安娜也屈辱地承受着摄影师的“怪癖”,直到她内心的骄傲和传统再一次保护了她的理智,让她从堕落中恢复了正常。
《普通人》中虽然聚焦了一群奇怪的年轻人,但康奈尔的母亲却是本剧中三观最正的人,她在前几集发现了康奈尔与玛丽安娜的事情,于是提醒康奈尔要善待玛丽安娜,可是她的提醒对青春期的儿子并没有太多的作用。然而,康奈尔的母亲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也是因为自己“青春期时的错误”,从与康奈尔的电话交谈中,编剧轻描淡写地交代了前史,原来康奈尔也是母亲“青春期冲动下的产物”。
剧集塑造了一大批不完整的人,然而也正是这份真实感让观众在剧集结束后仍然能够拥有长久的思考。恰是“不完整”折射出的每个人的“缺陷”,才是这部剧集呈现出了美的意义。
内在张力凸显戏剧性
与强情节剧有很大的差别,《普通人》的剧情几乎没有太多的爆发力,没有太轰动的场面和狗血的剧情,而是缓慢展开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双线叙事、情绪集中。
玛丽安娜和康奈尔的分分合合没有第三者插足或误会巧合,只有两个人内心的波动和闪躲。就算是到了大学,玛丽安娜变成了与高中时的乖乖女全然不同的样子,但再遇到康奈尔时两个人还是装成不熟的样子,只在私下里接触。
然而,两个人的暧昧早在朋友圈里传开了,眼尖的朋友一下子戳破了他们的伪装,直言“你们在一起了”,然而他们却彼此否认是“一对”,而只是两个独立的灵魂。朋友以为他们是“开放式情侣关系”,于是提出了进一步的请求,但从二人局促的表情中可以解读出,他们并不想承认“情侣关系”,而是各自拥有想法。
高中时的“小透明”玛丽安娜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受欢迎,所有人都对康奈尔表示“你配不上她”,而这也是康奈尔退缩的原因。但在玛丽安娜的心目中,她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康奈尔的爱”,所以一直“卑微的爱着”,无论是在生活里还是在床上,她都是迎合的那一方,这让康奈尔无法珍惜她。
编剧细腻地描绘了两个年轻人的心理戏,剧集的内在张力代替了外化的冲突,使这部剧集的戏剧性显得更加高级。
回顾国产青春剧,从前几年的堕胎、车祸、出国,到近几年的霸凌或甜宠,似乎在题材和元素上总要找到一个宣传噱头才能称之为是“好剧”,而人设方面也一定是“学霸配学渣”,似乎这样的反差才有戏剧性。但《普通人》却打破了全部的套路,没有大起大伏的剧情也能够写出揪心、别扭的感觉,甚至能够引发观众的反思和思考。
为什么国产青春剧无法写出这样质感的剧集呢?何时国产剧能够去掉唯美滤镜,真正触及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
《普通人》无疑带给了国产剧创作者一些灵感。从豆瓣评分以及微博等社交软件上中国观众对该剧的热议能够看出,中国观众是完全能够接受这个剧集的。虽然不少人诟病男主的“渣男人设”,但有哪部剧作理论书籍注明影视作品的主角不能存在缺陷?一些缺乏经验的编剧往往瞻前顾后,极力塑造适合女性用户观看的“泡沫剧”,而英剧《普通人》在国内的热度希望能够刺激中国编剧创作出更多现实题材青春剧集,但也要注意剧集中的正确价值观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