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小课堂】之佛教法器『铛子和铪子』

铛子和铪子 铛、铪是佛教唱诵偈赞时的重要呗器,都是用铜片制成的。两者配合板眼,控制节奏,用来“伎乐供

铛子和铪子

铛、铪是佛教唱诵偈赞时的重要呗器,都是用铜片制成的。两者配合板眼,控制节奏,用来“伎乐供养”。

铛子的形状如一只圆盘,直径大约有四、五寸,四边留有小孔,用细绳把它梆在圆形或方形的边框上,而后用铛椎敲击它,铛子在不敲时,铛子与铛椎一起拿在左手,铛椎夹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铛子齐口,敲击铛子时,左手握铛,右手执椎,铛子照面,称为“照面铛子”,执椎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而击之。

铪子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分隆起一圆,此圆之中心穿有小孔,孔内附有一纽,或系一布条,使用时,以两手各持一面铜盘,互相撞击鸣奏。铪子在不敲时两片合龙,两手执持平胸,用两大拇指与两食指压在铪子边沿上面,其余六指托住它,称为“平胸铪子”。打铪子时,左手仰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钶边与下钶边相差数分。这样敲叩声音比较响亮。

(捧月手鼓)(对口引磬)(合掌木鱼)(照面铛子)(平胸铪子)。

铪子古代称为“铙钹”,但是铙与钹原为两种不同之乐器。后来混称为铙钹。

铙,古来即广泛用于佛教,有金铙、铜铙等分别。金铙据《周礼》《礼记》所载,是在退兵或舞蹈所鸣击的,互相撞击时就令发出“铙铙”之声,所以称为铙。铜铙,即所谓“铜拍子”,与金铙不同,声音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做铜钹、铜钹子,根据《律书乐图》的记载,铜钹子从西域传来,西域的音乐大多用它。根据《通典》记载,出于西域、南蛮等地之铜钹,其中央隆起之圆,有数寸高,也有大致数尺者。中亚贝沙鲁克出土的壁画。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及“阿弥陀菩萨来迎图”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中,都有这种乐器图像。所以称为“铙钹”恐怕是因为铜铙与铜钹形状类似,以致于混同并称。从而流传至今。

在佛教的寺院中,除了法会时鸣击铙钹以外,藏殿、祝赞转轮、大众行道等,也都要鸣击,铪子不仅是佛教的乐器,而且在世俗间以及道教、民间信仰中,都普遍使用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