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郑好
2000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元胜迷恋上了蝴蝶,开启了用摄影记录蝴蝶的追寻之旅。之后,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件事上。他的考察范围也从蝴蝶扩展到其他昆虫、其他动物和植物。最初的考察地主要在重庆地区,开始是南山、缙云山等重庆中心城区,然后拓展到重庆周边,几十次进山拍摄。再之后,他去了云南、贵州。到现在,北至漠河南到西沙群岛,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 李元胜摄影
在自然之旅中,诗歌也在生长。过去20多年里的时光里,李元胜一边走路,拍摄,一边写诗。他的诗得过鲁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被歌手唱出圈。与此同时,他还通过散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收获。出版过《昆虫之美》(博物随笔系列,已出3册)《与万物同行》《亲爱的虫虫》等自然类图书。20年的自然观察、训练有素的微距摄影,以及诗人对万物的敏感,在李元胜一个人身上后,还催生出了一个全新而独特的作品: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
在这些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元胜从迷恋蝴蝶开始,热爱还扩展到了原始森林的各种动植物。其中贵州十二背后、重庆城口大巴山、重庆四面山是作者偏爱的考察地,作者分别对它们有3年、10年、20年的持续四季观察和记录。
2022年7月,作为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系列的第二本,《万物闪耀——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推出。在这些笔记中,李元胜记录了自己在旅游的过程中最真实的想法,讲述了动植物奇妙的故事和景象,还讲述了大自然对他的启发和治愈过程。李元胜的旅行笔记,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还被多次选入中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和语文试卷。
李元胜的自然笔记跟诗歌是互相促进的。诗的敏感给了他发现、观察、记录自然的独特视角,反过来,自然旅行也滋养了他诗歌的生命。他说,他有两处诗歌写作的福地,一是书房,二是湖畔。当他背靠着书架,背靠着人类积累的精神天梯的时候,写一首诗很容易。在湖边散步的时候,更是会有无穷无尽的句子涌上来。
▲ 李元胜在拍摄(本人提供)
2011年5月的一天,李元胜和朋友们到了重庆郊外的青龙湖,白天我们环湖而行记录物种,然后就等待着晚上的灯诱。灯诱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守株待兔,等着夜晚里的昆虫自行到灯下报到。坐在灯下,静静地等着那些神秘的小客人,从树梢、从旷野里的隐蔽角落飞过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天色微暗时,我和朋友在楼上的阳台喝茶看天,意想不到的是,无边无际的浓雾突然就涌了过来。“看来今天的灯诱不行了。”朋友叹了口气。李元胜却被浓雾中的景象所吸引,心有所动。他顾不得礼貌,把朋友劝离了房间。掏出纸和笔就写了起来,一边写一边感觉到和这段时间的其他作品完全不一样。“我看到的景象,大自然偶然向我敞开的一切,自行决定了这首诗的面貌,从而冲破了我在那一段时间的写作套路。”
这首诗就是《青龙湖的黄昏》。在这首诗里,李元胜感叹,“那是多好的一个黄昏啊,就像是世界上的第一个黄昏”。
之后回顾,《青龙湖的黄昏》并不是李元胜十分满意的诗,但在他的诗歌写作里,却是一次例外。这次写作促使他重新回顾了10来年的写作,他发现了一条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线索:十年的田野考察,之前以为只是给自己提供题材,其实已经悄悄地改变着他的诗歌的面貌和写作方式,这样的积累一直在进行,到了这首诗,更是让他明显感觉到了一种新鲜的力量——大自然给他所提供的摆脱自身的写作惯性的力量。
在此之前,不管是书房或者湖畔,能让李元胜之前更容易写出诗来的这两个地方,或许只是写作上的一点癖好,它们和写出来的诗本身并无直接关系。而从2011年这次青龙湖经验开始,李元胜找到了可以背靠的另一个天梯,“就是持续给我惊喜和震撼的大自然。我发现,大自然不只是一个更容易写出诗的环境,它能直接给我丰富的启发,甚至,刷新我的造句方式。我的田野考察和诗歌写作的两条线索,终于交织在一起:诗人的角色让我的田野考察更注重自我的体验和发现;常年行走在旷野, 又让我更能接近原始的朴素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