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4. 防毒面具的害虫:一战德军“蓝十字”呕吐性毒气炮弹(下)

到1918年初,德国在战前从事染料生产的六家大型化学公司的基础上建立了发达的军用化学工业,他们每月可以量产350吨的二苯基氯胂,而协约国仓促建立的化学制剂生产线在产能上根本无法与专业化的德国化工厂对比。同样在1918年初,德国开始对蓝十字炮弹进行改进,因为1917年下旬积累的战场使用经验显示固体形态的二苯基氯胂的实际效果不如预期。

作为取代品,其他两种相同类型的砷化合物开始用于装备蓝十字炮弹,即固态的二苯氰胂和液态的二苯基氯胂。德国化学家认为二苯氰胂是当时所有已知的催泪刺激物中效能最强的。二苯氰胂被德军命名为“含氯含砷的化学武器2号”,该物质化学分子式为C13 H10 N As,常态下为白色固态结晶,其沸点要比二苯基氯胂更低,而毒性要比后者高出10倍。

二苯氰胂遇热后会挥发为带有大蒜和苦杏仁气味的有毒气体,其在空气中的浓度只要达到1毫克/每立方米就可以在30秒内让受害者失去战斗能力。不过二苯氰胂的最大杀招还是会冷凝为大量的0.01微米颗粒,这些颗粒比二苯基氯胂更加稳定,而且也能够导致呕吐、喷嚏、头疼等症状。

1917年12月-1918年1月,为即将发动的春季攻势做准备的西线德军突击师的各级指挥官收到了关于阵地攻坚战炮击的新指令。该指令是布吕赫穆勒上校根据1917年9月在里加附近的进攻中获得的战斗经验制定的。指令提出,确保袭击突然性的前奏是短时间的炮火准备,只需要2-4小时,以尽可能避免暴露出己方的真正意图。炮击不需要直接摧毁敌方阵地,但会涉及到大量使用毒气炮弹来压制敌方步兵和炮兵,为突击队员的行动打开缺口。

由于德国人固有的严谨态度,每种类型的毒气炮弹都被赋予了严格定义的战术目的,并指出了应用方法。其中蓝十字炮弹主要用于轰炸敌军第一线的步兵防区,目的在于利用呼吸道刺激性和呕吐性逼迫他们无法正常使用防毒面具,从而加强窒息性毒气弹的杀伤效果。

为了米歇尔行动的顺利实施,鲁登道夫上将集中了大量的火炮。进攻前线每公里至少拥有20-30个炮兵连,相当于110门各类火炮。突破第一道防线期间德军炮兵的行动基于以下原则:时间尽可能短,但射击精度要高,特殊状况下可以在没有直接瞄准的情况下进行炮击;使用化学弹丸设置芥子气屏障;用化学炮弹压制敌军炮兵阵地和隐蔽的敌人阵地;创造一个移动的火力射击区来支持步兵的进攻。

图8:德军15厘米重型榴弹炮

英军防御阵地的总纵深为8-10公里,这是从前哨阵地的前缘算起,一直到后区的边缘的距离。德军攻势的计划是打击法国圣昆廷小镇及其周边地区(Gouzocours-Saint-Quentin),主要攻击目标是驻扎在阿拉斯-费拉尔一线的英国第3、第5集团军。该地区的地形没有给防守带来特别优势,也没有对进攻产生什么阻碍。英国战线的一个特点是,位于第5集团军防区左翼的第3步兵军占据了一个位置极端靠前的突出部,这里正好是古佐库尔(Gouzokur)北部和南部的入口侧翼。此时的德军毒气炮弹的射程可以达到7-11公里,因此英国的前沿阵地均能够被毒气所侵蚀。

1918年3月21日凌晨4:40,一场规模空前的化学炮击战被德军打响。即使在完全黑暗中,德国炮兵也出人意料的在没有瞄准的情况下,对从斯卡帕到瓦兹的英国第3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的整个防线进行了强大的化学打击, 长度约为100 公里。德国人主要用化学炮弹袭击了英国人的整个防御区。

与此同时,为了转移英法军队的注意力,德军在兰斯地区的法国前线(法国第5集团军)、斯卡帕和朗斯之间的英国前线(英国第1集团军)也发射了大量炮弹,而位于La Bosset 运河和福克斯河之间(英国第2步兵军,火线沿前线大约10公里)同样被德国炮兵使用化学弹丸实施了大规模轰炸。

图9:1918年3月21日在前线休息的德军21厘米重型榴弹炮组,它是当天向英军发射毒气炮弹的德军大炮之一

在德军炮兵准备的前两个小时,英军炮兵连就遭受了化学炮弹的大规模袭击,然后火力转移到前沿战壕。绿十字和蓝十字炮弹占向英国阵地发射的所有炮弹的 50%。英国观察哨、道路、距离第一线几公里深的所有防御工事都被毒气炮弹洗了一遍。德国大炮总共向第一道防线的英国阵地发射了超过100万枚绿十字和蓝十字化学炮弹,而德国在1916年全年消耗的毒气炮弹也只有84.8万枚。

布吕赫穆勒上校指定的毒气炮击计划取得了成功,大量的英国官兵被死死压制在战壕中动弹不得,他们的防毒面具在蓝十字炮弹的攻击下近乎丧失了功能,然后很多人因为绿十字炮弹的侵蚀丧失了抵抗能力。“机枪哨所连着人的四肢一道被炸上了天。”第5集团军北翼的一名炮手回忆道,“毒气呛得人又咳又呕,眼前一片模糊。周围的大地已是地狱般的景象,酷似但丁笔下那个有着三个分区(Three Divisions)的地狱。”

图10:1918年3月21日被蓝/绿十字炮弹杀死的英国步兵

清晨5:10,第5集团军司令高夫将军被噪音吵醒。因距离前线较远,因此爆炸声显得沉闷,然而却持久不息。于是,高夫立刻意识到,“那是一股粉碎性、毁灭性的力量”。他跳下床,给总参谋部拨了一通电话,询问轰炸发生的地点;而对方的回答令他大吃一惊:他本人的四支部队全部受到重创。第3集团军则表示南部战线约10英里的部分遭到炮击。“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第5集团军已是敌人的众矢之的。”

早上9:40,德军炮兵再次制造了一连串的火力,开始慢慢地将其推进到英军阵地的深处。在充满双光气的浓雾中,德国突击队员们戴着防毒面具,手持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渗透进了从克鲁瓦西耶(Croisille)到 费拉尔(La Fera)(沿前线约80公里)的整个受攻击区域的警戒带。被德军俘虏的英国守军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群吓疯的人。

隶属于德国第2、17、18集团军的44个突击师跟着暴风突击队员们向前推进。甚至在德军进攻之前,第3步兵军因化学轰炸导致的战败就成为整个英国第5集团军失败的开始。第5集团军在这天损失了足足38512人,其中7512人阵亡,约1万人受伤,约2.1万人被俘。自战争开始以来,英军在这一天损失的人数仅次于 1916年7月1日,即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

英国第5集团军司令高夫将军(Hubert Gough,1870-1963)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到1918年3月24日,英法军队之间形成了一道15公里的缺口,通往亚眠铁路枢纽的道路已经向德军打开。

经过6天的战斗(3 月 27 日——米歇尔行动进攻的最高点),英军在某些地区已经向西和南撤离了60公里。英国人损失了多达3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被俘,还损失了1300门大炮。3月28日,英国第5集团军不复存在。战败的军团撤回后方整编,高夫将军被免职。亨利·罗林森将军(1864-1925)“匆忙”开始组建第 4 集团军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前线。

1918年5月27日,德军发动了第三次攻势,即“布吕歇尔”行动。当天凌晨1:00开始,德军5300门火炮在四个小时内就向38公里宽的贵妇小径地区(chemin des dames)发射了200万枚炮弹,其中大部分均是毒气炮弹。法国第6集团军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遭到了大量的蓝十字炮弹和绿十字炮弹的轰炸。而德军在此次行动中首次投用了装填有二苯氰胂的新式蓝十字炮弹,第一种是由15厘米榴弹炮发射的,其特征是黑色涂装,身上涂有两个蓝色十字。该炮弹战斗全重为 40.2千克,高度500毫米,弹壳厚度23毫米。它内部的玻璃缸可以容纳1.1千克的固态二苯氰胂,通过硬纸筒固定,然后从炮弹底部螺纹孔注入氯氧化镁粘住。玻璃缸周围环绕着200克托利特炸药和2.05千克二硝苯基炸药,其爆炸威力与普通榴弹并无二致。二苯氰胂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另一种可怕之处,那就是它可以渗透橡胶,而当时法军很多防毒面具和防护服都是橡胶材质。

图11:15厘米新式蓝十字炮弹

凌晨4:40,德军炮兵开始使用双重滚动弹幕掩护步兵靠近法军堑壕,这种炮击弹幕的第一道是蓝/绿十字炮弹组成的毒气弹幕,能够压制法军步兵的抵抗。德国第7集团军的进攻者们发现“法军的防御力量几乎完全中毒或被摧毁”。当天德军成功越过了维尔河并向前推进了15-25公里,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步兵单日突破距离之最。

但在1918年6月9日之后,随着协约国后备力量的不断投入,德军的攻势越来越趋于疲惫,而且德军自己也在被物资不足困扰,这让蓝十字炮弹的战斗效率越来越低。到了6月15日,德军的进攻已经趋于停止,属于德国的胜利钟声已经落幕了。

1918年9月,拜耳公司最后一次对蓝十字炮弹做出改进,在液态的二苯基氯胂中混入了新型的二氯乙基胂或二氯甲基胂。这两种物质都属于糜烂/呕吐性毒剂,常态下为无色的易挥发液体,其空气浓度达到3000毫克/每立方米就可以致死。该物质会对受害者产生强烈的眼部和鼻腔刺激作用,并引发呕吐症状。若中毒过深,数小时后会出现皮肤灼烧、发泡、眼睑痉挛和恐光、抽搐、腹痛、咳嗽和呼吸困难。在中毒三到五天后,呼吸系统可能受到破坏,此外还有溶血反应。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物质也都可以渗透橡胶材质的防护用具。

德军装备的Kanone 17加农炮(10厘米口径)和Mrs.10/16重型榴弹炮(21厘米口径)使用了这些最终版本的蓝十字炮弹。10厘米混合蓝十字炮弹全重17.028千克,高度409毫米,炸药为850克托利特(60%)和三硝基萘(40%)混合物,玻璃缸中可以容纳368克的二苯基氯胂和二氯甲基胂/二氯乙基胂。21厘米混合蓝十字炮弹则有119千克的重量,它使用Gr.Z.17瞬发引信,内部容纳8.34千克托利特炸药,被氯氧化镁粘固的玻璃缸中有3.84千克刺激性混合毒剂。

图12:10厘米新式蓝十字炮弹

图13:21厘米新式蓝十字炮弹

但是,蓝十字炮弹就算做出改进,也无法再像1917年7月-1918年5月那样发挥出重要作用了。到了1918年9月,缺乏原材料的德国化学工业已然山河日下,硫和砷这两种原材料的库存根本无法再维持蓝十字炮弹所需的砷化物的生产水平。事实上,在这个月的军事行动中,大规模化学炮击的优势已经被牢牢的转移给了英法军队。

为了遏制英美法军队的攻击,德国人于1918年9月12-15日在圣米尔附近的防御战和1918年9月26日-10月15日的默兹-阿贡战役中再次投用了化学炮弹,但这两次行动中给协约国军队真正造成麻烦的只有芥子气,当然这不是说蓝十字炮弹弱,而是蓝十字炮弹作为进攻型武器,它产生的毒雾没有足够的滞留时间,所以在防御战中效果不如芥子气。

虽然蓝十字炮弹的战斗在1918年10月就基本结束了,但它的故事还有一段插曲。1918年3月,英国陆军福克斯步兵旅旅部的一名军官亨利·西森(Henry Sisson)从一枚蓝十字炮弹中刮下了一小撮二苯基氯胂,并将其放在自己房间的火炉上。这位军官的本意是为了实验二苯基氯胂的效能,但随后的情形大大出乎他的预料:含氯含砷的毒雾以极快的速度弥漫开来,其毒性之高甚至逼的整栋建筑物的人员都被迅速疏散,而且他们的防毒面具都没能挡住它。

英国人这时候才终于意识到蓝十字炮弹那可怕的威力——足以穿透他们所有的防毒面具。而已经在战场上饱受折磨的英国官兵都非常憎恶蓝十字炮弹,形象的称其为“面罩破坏者”和“防毒面具的害虫”。

为此,英国于1918年4月初旬在位于西森的化学实验室进行了一场“蓝十字炮弹填充物试验”,结果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头皮发麻,因为蓝十字炮弹装填物产生的毒雾只用了15秒就穿透了英国军队使用的任何一款防毒面具,在1分钟内即让实验志愿者们受尽折磨。英国著名科学家老霍尔丹也参与了实验,他后来描述过中毒后的痛苦:“就像洗澡时淡水呛进了鼻子,但比那还要厉害得多”。

英国研究人员们发现,蓝十字炮弹产生的毒雾不但可以造成鼻窦和头部的剧烈疼痛,还能引发暂时但极端的精神烦躁和痛苦。这些症状的强度在波顿的实验室内得到了证明:一些被当作“小白鼠”笼罩在毒烟下进行测试的志愿者们突然具有严重的自杀倾向,试验人员不得不将他们看护起来;其他一些人则在一段时间里如同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他们甚至产生了幻觉,在幻觉中他们看到有敌人在抓捕他们,以至于他们做出钻地的动作试图“躲避”。这倒是与1918年3月21日当天德军发现被俘的英国守军们如同发疯般相吻合。

蓝十字炮弹虽然不具备强烈的致死效能,但它能够渗透防毒面具制造刺激效果的能力依然让它成为了帝德陆军三大主力化学炮弹之一,从1917年7月到1918年11月,该型炮弹总共量产了1800万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产量最高的化学炮弹。而在1917年9月里加战役之后,蓝十字炮弹与绿十字炮弹的搭配更是成为了让英法军队苦不堪言的“恶魔组合”,根据英国方面的统计,从1917年7月到1918年11月,他们总计有45206人被蓝十字炮弹和绿十字炮弹杀伤,而英国在1916年全年因德军各类毒气造成的死伤人数加起来也不过是8806人。

图14:左边这个是一枚保存至今的7.7厘米蓝十字炮弹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