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绣春刀”?这款战刀更有名,配发了明朝清朝两个朝代

最近几年,一部以明代锦衣卫历史为背景的电影——《绣春刀》火了,顺带着让“绣春刀”这款原先很少人知道的明代佩刀也名声大振。 其实,就明代的刀而言,有一款刀远比绣春刀更加出名,使用也更加广泛。 如果说,“绣春刀”是明代锦衣卫特有的“公务佩刀”,那么,我们今天说的这款刀就是明代和清代两个朝代使用最广泛的佩刀和战刀,它的名字,叫做“雁翎刀”。

电影《绣春刀》的热映让绣春刀名声大振

说起雁翎刀,咱们就要学习小沈阳“刨根问底拦不住”的精神,找找它的祖宗。 对中国古代刀剑略有了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中国古代刀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汉代的环首刀和唐代的唐横刀。 这两种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属于中国传统的直刃刀——刀身笔直、狭窄,刀身上没有血槽,刀尖部分呈尖锐的角度。 同时,两种刀的刀把尾部都采用了环形结构。 可以说,唐横刀是汉环首刀的直系后裔,一看就知道两者的继承关系。

现代复原的唐横刀,可见其基本特征: 环首、直刃、刀尖成锐利尖角

但是,也正是从唐代开始,中国传统的刀样式出现了一些变化。 大家都知道,唐代是我国一个对外交流比较多的时期。 唐朝在与周边各民族、国家打仗、交往和贸易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各种文化,其中就包括了阿拉伯、印度以及中亚等地的文化。 在这输入的“文化”中,一种刀身呈弯形的刀也开始进入中国。 在盛唐时期的著名绘画大师吴道子所绘的《地狱变相图》中,就出现了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直刃刀的新型刀。 这种刀,刀把尾部依然保持着中国传统的环首样式,但刀身部分明显开始出现了弧形。 无独有偶的是,从唐代杨思勖墓出土的武士陶俑身上,我们也可以发现武士随身携带了两种佩刀,一种是传统的直刃刀,而另一种则是刀身呈明显弧形的弯刀。 这两个证据清楚地表明,大概在唐代时,刀身呈弧形的弯刀已经开始广为流传了,成为当时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兵器。 而这种很可能来自中亚地区的弯刀,就成为了后来雁翎刀的鼻祖。

图为吴道子所绘《地狱变相图》局部,图中人物所佩刀明显为弯刀

图为唐代杨思勖墓出图武士陶俑局部,可见其佩戴了两种刀,一种是直刃刀,一种是弯刀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何唐朝武士要佩戴两种刀呢? 这就要从两种刀的特点说起了。 中国传统的直刃刀,其特点是刀尖锋利,战斗时主要用于直刺。 而弯刀,由于其弧形的刀身设计,使其在马上挥舞起来更为便利。 结合战马冲击的速度,这种弧形弯刀可以比较省力地砍杀对手。 我们都知道,从唐代开始,中国军队开始进入重甲时代。 发端自南北朝的明光铠到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以直刺为主的传统直刃刀面对这种重甲已经开始力不从心了。 而弯刀则由于其更为科学的设计,可以令使用者更容易杀伤重甲防护的对手。 到了宋辽夏金的时代,几个政权都非常注重铠甲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重甲兵种,例如北宋的“步人甲”、西夏的“铁鹞子”、金国的“铁浮屠”等等。 直刃刀在这重甲横行的时代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从绝对的主流地位跌落下来,甚至连著名的唐横刀制作工艺也告失传。 而属于“舶来品”的弯刀则反客为主,占据了主流地位。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现藏有一把出土的金代中期的铁制战刀,可以看出,这把刀结合了中国传统直刃刀和弯刀的特点——刀身大部分保持直刃状态,但是在接近刀尖的部分则出现了明显的上扬,呈弧形状态。 而刀尖部分也不再是传统的锐利的尖角,而是呈现比较圆润的弧形。 从形态上看,这把金代战刀已经和后来的“雁翎刀”已经非常相近了。

军博藏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大府造”佩刀

到了元代,“雁翎刀”这个名称已经出现了。 元末诗人张宪有诗云: “我有雁翎刀,寒光耀冰雪,神锋三尺强,落手断金铁。 ”这首诗中,不但出现了“雁翎刀”的名称,而且反映了雁翎刀的特点: 刀身发出冷峻的寒光,刀身一般长度适中,符合中国传统刀剑“三尺”的特点,而且砍杀时极为锋利。 到了明代,雁翎刀又有了新的发展——刀身开始上出现了凹槽。 这种凹槽,经常被人称为“血槽”,意思是在刀插入人身体后用来放血的槽。 可别小瞧血槽这个设计,这可是开创了中国传统刀剑的一个先河。 中国古代刀剑一直都没有血槽这个东西,一直到宋代才开始有极少数刀剑上出现了类似血槽的设计。 到了明代,刀剑上几乎全都出现了血槽,雁翎刀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凹槽可能并不是用来放血的。 因为从理论上讲,只有以刺为主的刀才需要放血,而明代的各种刀,哪怕是毫无刺杀功能、只能用来砍人的朴刀上面也都开有血槽。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是为了放血,那么血槽应该设计在接近刀刃的位置,但是明代各种刀的血槽却大多设计在靠近刀背的位置。 所以,有人推测,血槽其实并不是用来放血的,而是为了平衡刀的重量。 因为刀背部分比刀刃部分更厚,也更重,通过开凹槽的形式可以有效减轻刀背部分重量,使刀整体重量更加平衡,也让使用者使用起来更加顺手。

几种明代佩刀,这几种刀都是以砍杀为主的,但刀背部分都有血槽

到了明中期的时候,雁翎刀不但已经成了明军将士最主流的实战装备,而且成了高级武官佩戴的礼仪刀。 嘉靖年间,安南(越南)发生内乱,兵部尚书毛伯温奉旨挂帅出征安南。 嘉靖皇帝朱厚熜特地为毛伯温写了一首诗以勉励之。 诗的开头两句就是: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毛伯温是个文官,并非武将,但是也要“腰横秋水雁翎刀”,可见佩戴雁翎刀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军中礼仪,就跟先秦时贵族都要佩长剑、西方武官都要佩护手剑、日本军官都要佩日本刀一样。 在描绘万历帝出巡的长卷《出警入跸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图中的武官形象腰间所佩的几乎都是雁翎刀。 而图中在皇帝所乘御用大轿两边担任贴身警卫任务的禁卫军们,则干脆把雁翎刀拔出刀鞘,直接把刀背倚在肩上。 可见明朝的大内“带刀侍卫”们,佩戴的就是雁翎刀。

《出警入跸图》局部,图中的禁卫军直接把雁翎刀拔出来倚在肩上

明朝之后的清朝,实际上本身就脱胎于明朝,其军事文化深受明朝辽东边军影响。 无论是盔甲风格还是兵器,八旗军都与明朝辽东边军非常接近。 而雁翎刀这种明朝军队的“国民刀”,当然也不会例外。 雁翎刀在清朝依旧是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军官都普遍佩戴的“标准佩刀”。 只不过,刀的刀把、刀镡(护手部分)、刀鞘等部分的装饰豪华程度会随着使用者级别的高低有所变化。 例如沈阳故宫收藏的一把皇太极御用的雁翎刀,此刀是皇太极上阵作战的实战兵器,具有非常鲜明的明代雁翎刀特点。 刀身以精钢打造,刀鞘尾端随刀锋略呈弧形,外部包裹黑色鲨鱼皮,其上另有四道铜质横箍,并饰以鎏金镂空花卉纹,刀镡、刀把尾部也有鎏金花纹装饰,看上去既精美又古朴,充满着马上帝王的勇武之气,也反映着雁翎刀在清朝开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收藏于沈阳故宫的皇太极御用佩刀

进入清代中期,雁翎刀的形制又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首先是刀身上的血槽由明代时的一条增加到了两条甚至三条。 其次是刀把由明代的笔直形状变为呈微微向下的弧度。 这两个区别,也是区分明代雁翎刀和清代雁翎刀的重要标志。 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佩刀方式上的变化。 明代的雁翎刀,佩戴时都是正向佩戴,即刀把朝前,刀尖朝后,清朝前期也是沿袭明朝的这种佩刀法。 但是到了清中期后,雁翎刀却开始反向佩戴,即刀尖朝前,刀把朝后。 从乾隆朝所绘的《紫光阁功臣像》中我们可以发现,图中所有人物所佩的雁翎刀,大部分都是反向佩戴的。 这表明,在清中期,反向佩戴雁翎刀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有学者考证说,这是因为骑兵作战时,佩刀反向佩戴可以避免刀刃伤害到战马,拔刀也更方便。 另外,配备弓箭情况下,如果从正向拔刀,刀刃还有可能会损害到弓。 所以,反向佩刀就成了“标配”。 此说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不可能只有清朝人才懂,中国古代使用骑兵作战的历史起码有两千多年,前面历朝的军人为何没有总结出这个经验呢? 为何一直都正向佩刀呢? 所以说,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还得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现存的几幅《紫光阁功臣像》,可见图中人物大部分都反向佩戴雁翎刀

关于雁翎刀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 中国古代的著名刀剑还有很多种,下期咱们再聊聊其他著名的古代刀剑。

参考文献: 《地狱变相图》、《出警入跸图》、《礼器图式》、《大清会典》、《中国军事史(第一卷)》、《中国兵器史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