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EMP故事与您分享师兄指路创始人、EMP2018春季班(9期)班长何韫能(Wilson)的公益经历和创业故事。他想做那个推动1%的人。
何韫能
EMP2018春季班(9期)
师兄指路创始人
据资料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今年上半年,大学生失业率已创同期新高。6月份,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的失业率达到19.3%。7月迎来就业季后,调查失业率或二次冲高。
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缩水,用人单位可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更愿意招收名校或有丰富实习经验的毕业生。
有这样一个人,一直想为普通高校的学生,特别是当中处于弱势的学生做些事情。
他发起了一个叫“师兄指路”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以比赛、活动、媒体和社群传播为载体,旨在提升非985和211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早年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课程,到现在的“师兄指路”平台,他一直很认真地做着这些副业。期间踩过无数的坑,贴了不少钱,也累积了很多经验。
他是何韫能,大家更习惯叫他Wilson, 目前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国际慈善管理(EMP)专业就读。
和很多来自公益机构的同学相比,Wilson更像个异类。作为生意人,他从不掩饰对利益和效率的追逐,有时因为“乌烟瘴气”的观点被一些同学质疑。
是他不懂公益圈儿,还是太过激进?或是长期以来,公益和商业之间在政策环境、运作和观念上存在太多鸿沟?
01
独闯天涯
Wilson生于广州,九十年代初随全家人移民美国。父母把他和弟弟安顿好后,回国继续赚钱,给他俩立下一个约定:在美国的第一年,他和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他们出;第二年只出学费;第三年开始就什麽都不管了。
于是,还在上大学预备班的他,带着上中学的弟弟,在那个语言不通,思维、环境、生活方式和办事套路全都不一样的地方,承担起成年人的角色。
小到买东西、搬家、打工,大到选专业、向法院申请成为弟弟的监护人……困难一个一个跳出来,他得靠自己去见招拆招。
那段边打工边修学分,照顾自己和未成年弟弟的日子,不仅让他早早独立,更让他近距离观察到东西方在制度和文化等很多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学校的教育。
他发现,那时中国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与社会很脱节。进入大学后,就开始了一种象牙塔般的生活,不清楚各职业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懂社会的运作机制。
而美国的年轻人要相对成熟得多。他们从高中起就接触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实用课程,参加社会实践,还做各种兼职。
在加州大学学习金融学期间, Wilson边念书边兼职做金融交易。1997年,国内的互联网刚刚兴起,暑假回国期间,他隐约感觉到了商机,做起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杂志的生意。
那是他利用互联网在国内赚到的第一桶金。之后,他把项目委托给了更专业的团队,后来项目在美国上市了。
当年,看到来自港澳台的同学在美国得到更高的国民待遇,他内心强烈地希望祖国大陆可以强大起来。
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广州创业。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不屈不挠的闯劲儿,先后在互联网、出版、餐饮和物业等领域小有成就。
而在心底,一直有什么东西在敲打着他。
02
公益初体验
成为父亲后,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接地气儿,了解周围环境是怎么运作的,建立起一套看待世界的系统思维。比如,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分类后垃圾去了哪里,城市里哪些人和机构参与到垃圾分类与回收的链条里等等。
当时市面上没有类似的课程。他想,要不我自己做套东西出来吧,不仅给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让更多孩子受益。
2011年开始,他联系了一些企业和机构,招募中小学生免费参观工厂、银行,体验考古等。
从课前调研,课中运营到课后跟进,他和团队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当时并没有花力气在营销和传播上,系列课程很受欢迎,靠的是家长间的口口相传。
做了一段时间,他发现项目有点背离自己的初衷。尽管孩子和家长对课程赞不绝口,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要花更多时间去补课,而不是学这些“不实用”的东西。
后来,市场开始涌现出不少类似的课程,良莠不齐。
单枪匹马做公益,劣势显而易见。Wilson开始思考,什么模式是最有效且持续的。他不希望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做的事情,是隔靴搔痒、可有可无的。
机缘巧合,一位高中同学和他无意中聊到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进修的事情。这位同学事业有成,工作之余致力于向大众推广美学教育。他和Wilson分享了不少学习收获,还有做公益项目时遇到的困难。
那位同学无奈地说, 对外不敢讲自己是干公益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干公益的无外乎四种人:有钱人、圣人、骗子和傻子。他更希望被称为商人,用商业的模式去运作公益项目。
一席话对Wilson触动很大。他反思了自己这些年在公益路上的误区,决定系统学习,改变思路。
早年的留学经历让他看到了中美年轻人在社会融合方面的差距。而如今,在全球化浪潮的起伏跌宕中,他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可以更务实、更有国际化视野。
在他看来,很多人对公益的认识还停留在去帮扶身体、财富层面的弱势群体上。其实认知的弱势,同样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对于那些无论客观条件还是自我认知上都受限的年轻人,Wilson希望帮助他们发掘内驱力,打开思维和眼界,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
通过学习,他逐渐明确了关注的方向:减少中国教育不平等的鸿沟,促进规模性就业。
但他也清楚,这说到底是教育平权和市场大环境的问题,个人力量太单薄,不可能撬动根本性的变革。
还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聚焦某个特定的人群,和他们一起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大部分人得到哪怕是1%的提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进而影响到更多年轻人的人生。
他想做那个推动1%的人。
03
路在何方,师兄指路
经过调研,他发现中国学生的职业规划水平并不平等。不少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凭借名校的光环和有力的地理位置,获得了更多实习机会,更容易找到工作。
而那些在三四线城镇的普通高校,或者即使是一本,但校区离市中心很远的学生,实习机会非常少,其职场竞争力很弱。
以广东省的219所高校为例。2019年,从学校到市中心乘坐公交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高校占16%,耗时1-2个小时的高校占39%。显然,通勤的不便会影响学生们参加面试和实习。
如果把这些偏远校称为非实习友好型高校,来自广州、深圳的这类高校占省内高校总量的30.6%,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的高校的占比则高达43.8%。
Wilson 决定聚焦在这个群体上。从2015年开始,他试着利用互联网,为这些“弱势”大学生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师兄指路。
几年来,该平台摸索了很多种模式,包括请已经就业的学姐学长录制经验分享视频,在B站直播分享实习和创业心得;开发知识付费的课程;推送企业实习岗位;举办线上和线下沟通交流会;联合优秀企业打造3-7天的线上模拟工作;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应聘某些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然后找到自己的差距,生成个人专属的成长任务清单,定期收到资源推送和任务提醒。这个智能工具有个好玩的名字,叫“唐僧日历”。
此外,师兄指路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举办各类赛事,比如中国平安的“励志计划”,苏宁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相宜本草大学生提案赛、康师傅杯公益大赛、麦当劳“麦”idea高校概念赛等。
获胜的学生有的可以得到现金奖励,有的可以获得实习机会,有的提案还得到企业的采纳,为自己的简历加上漂亮的一笔。对企业来说也是双赢,有利于传播雇主品牌和进行人才储备。
除了与企业需求进行整合,该平台还参与组织和宣传一些紧扣时代热点的比赛,比如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意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应用大赛、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等。
最近,Wilson和团队又开发了一个新项目,叫“师兄好介绍”。由他以直播带岗位的形式,用学生听得懂的话去拆解岗位描述和任职资格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