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理咨询室 每期一个当代年轻人关心的热门“心理话题”
受不了别人不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
在咨询工作中,常常遇到这类问题:我无法忍受别人不理解自己,感觉很绝望、很委屈,甚至很愤怒,为什么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这种疑惑会存在于亲密关系中,也会体现在友情和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咨询中来访者表达这种情绪时,经常出现的语句有:
“我只是渴望被理解,我有错吗?”
“为什么这么一个小的愿望都不满足我?”
“我要你有什么用!”
“感觉我遇到的人都好差劲,我好倒霉。”
……
其实真相恰恰相反,被人有所理解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被人完全理解更是不可能的。不仅不可能,而且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假如世界上有个人能完全理解你,那你不就是透明人了吗?如果他想伤害你,岂不是易如反掌。所以,被人完全理解并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为什么你卡在“被人理解”这件事了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说说。
非要别人理解自己是早期母婴关系体验的延续
假设世界上真的有人完全理解自己,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会是什么感觉:我说什么、做什么,他都知道并且理解,我跟他的沟通毫无障碍,我永远不用体会到独自一个人的感觉。
毫无疑问,这种感觉太棒了。但是,你知道你在寻找什么吗?你在找一种非常融合的母婴关系,就像你是个小宝宝,被妈妈完全懂得,你无忧无虑,你的一切妈妈都知道,因此你无需操心,妈妈也不会跟你分离。总之,就是总有一个人跟你在一起,和你面对世界,并且这个人还时刻懂你。所以总是寻找被理解,是渴望获得一种类似于很早期母婴关系的体验,渴望被照顾,且无法承受独立。
但是小孩子只要继续长大,就会发现,这样的妈妈渐渐是不存在的。妈妈也有她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也并不总是每次都能理解自己。这时候失望和挫折就产生了,理想化褪色了,作为人就必须要独立了。
理想化的破灭一定伴随着痛苦,在难过、悲伤中我们哀悼一个旧的世界的逝去,逐渐能够接受进入一个更现实的不那么完美的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成长。
但是如果理想化的部分被满足得太少或太多,人就会固着在理想化的部分,迟迟不愿意放弃这部分需要,具体表现为:对这个人理想化失败,转而再去寻找下一个被投射为理想化的人,然后经受下一轮幻灭。
不乏有人一辈子都在寻找理想化的人或者地方,然后经受幻灭的打击,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生活总是在别处”的人,因为“此处”总是让他不满意。
所以,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在追求一些早年阶段的心理需要,会帮助你放下这种情结。婴儿时期被全盘接受、理解和包裹的感觉,放到成年人的环境中去,是不太可能获得的了。
总是理直气壮地渴望被理解 是意识不到他人是独立的人
感觉自己不能被完全理解,只是一种从自己感受出发的、完全个人视角的感觉,你一定没有去想过,对面那个人有什么需求?他跟我是一样的吗?你仅仅把这个人当成了我们满足需求的一个功能性客体来看,完全没把他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你尝试去理解一个人,就会体会到理解别人相当难,你所谓的理解在别人那里甚至是很可笑的。如果换成是你,甚至你都不愿意把精力关注到别人身上,因为那对你来说可能是很难受的。
婴儿的力量其实很大,大到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世界可以如我所愿,而且应该如我所愿。所以一些潜意识停留在很早年的人,很容易和别人建立控制关系,要求别人如自己所愿,寄生在别人身上,去占有别人的自我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意识不到他人是独立的人,并不为你的需求负责。
学会自我负责 学会在孤独里自娱自乐
愤怒是一种很原始的胁迫别人屈服的能力,你的需求没有错,但在成年人的生活里,已经没有人可以满足你的这种需求。我们应该慢慢地尝试自己去满足自己,自己去理解自己,可以逐渐放下控制,从而从心理上和他人分离,慢慢独立,学会去自己照顾自己。
要求别人理解自己很容易,发火、表达愤怒也很容易。但这样发泄情绪的结果显而易见:别人依然在理解自己方面达不到你的要求。
他是故意的吗?不是。但是他确实能力有限。这份无能却善意的关系是告别理想化的关键。当我们意识到不是那个人有能力却不给你,而是他确实没能力(也不是他一个人没有能力,而是所有人都有局限),开始学着最终由自己去化解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发现在这种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里,我们能发展出一种真正的强大和淡定,甚至有时候还能帮助别人化解情绪。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你把心收回到自己身上,看看能利用这些孤独做些什么的时候,你可能会找到很多资源。向外求所得不多,向内求是另一条宝藏之路。愿你早日开启这条道路。
文/李国翠(资深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