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将走向全国卷,2019年高考语文会怎么考?请看专家解读

       江苏2008高考方案实施以来,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是作文颇接地气,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随着新高考改革步伐的临近,江苏2019年和2020年高考仍使用江苏卷外,2021年开始将使用全国卷。而2019年和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虽然仍是江苏自主命题,但在内容上,已开始向全国卷靠拢。2019届高三平时的模拟试卷已经呈现出与以往江苏卷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在一些题型上向全国卷转型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到底向全国卷转型会到一个什么程度?是不是完全接轨,还是只是部分转型还是只是在题型设置上相似?而这些问题,都是2019年高考备考的老师们都在思考的问题,可谁也不敢说最后高考试卷到底会是怎样的一种形式呈现。那到底有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来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备考呢?当然有,那就是《考试说明》。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部分新增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前把两种文本改为三种文本,开始打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原有格局,意在为2021年完全破局而使用全国卷作过渡。该《考试说明》不仅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题量、赋分进行了相应的改变,而且在其他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谨慎的调整。分析这些情况,不仅对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2019年使用全国卷地区的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

      如此调整试卷结构, 既可以看作是对从2008年以来确定的江苏髙考语文试卷格局的改变,也可以看作是为2021年完全破局而使用全国卷的积极过渡。

       这次变化虽然是走向全国卷的破局之始,但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所以,研读《考试说明》 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研读《考试说明》中 “命题指导思想”“考试能力要求” “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部分的内容,又要研读其 “典型题示例”部分中更换的一道道具体的考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变5题为4题,强化成语考查力度,新增诗句对应题与语意提炼题

        2019年江苏省髙考语文《考试说明》在“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的“试卷内容、题量、赋分”部分明确 规定“语言文字运用,约4题12分”,实际上是在 2014年以来一直设置的5道单项选择题(计15分) 的基础上删掉了一题。如此删减,意在向全国卷过渡。 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近些年也一直设置5道题, 却是3道单项选择题加2道简述题,题型与江苏卷不 一样。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多年不考简述题, 如果现在就恢复简述题,变化幅度太大,整个试卷结构都可能会受到影响,显然不行。所以,目前先减少到 4道单项选择题,2020年再图改变,这样便于顺利过渡到2021年完全采用全国卷。

       “典型题示例”第1题(以下所引考题未标明出处者均来自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典型题示例》)“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把近些年一个成语、两个一般词语的辨析, 改为两个成语、一个一般词语的辨析。这样一来,词语辨析题中增加了成语。有没有删除原来单纯的成语辨析题呢?没有。第2题“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仍是单纯的成语辨析题。既有成语辨析题存在,又在词语辨析题中增加成语。这种变化只有一个理由,加大成语考查力度。这里顺便说一个问题,江苏省《考试说明》“典型题示例”第1题、 第2题的题干中“最恰当的一组”应当改为“最恰当的一项”。选择题题干领起的“A ”“B ”“C ”“D”等为“项”, 每“项”领起的内容当然可以为“组”(有的不是“组”); 然而,命题要考生选择的答题的对象应当是“A”“B” “C”“D”等“项”,而不应当是跳过这些“项”的“组”。这 一点近两年全国卷做得非常正确,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1、2、3卷的成语题的题干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全用“恰当的一项”,不用“恰当的一组”,尽管每“项”内有“组”。

        诗句对应题往年就有,只不过不是这个名称而已。2019年江苏省髙考语文《考试说明》“典型题示例”

新增了一道诗句对应题,即第3题“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题干中明确称为“诗句……对应”。新增了这道诗句对应题后,“典型题示例”中的诗句对应题就共有四题。另外三题是第8题“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第10题“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第11题“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或许有人怀疑对联与标题不是诗句,其实不然,对联即诗句,标题亦可看作诗句。诗句对应题的增加不仅强化了诗句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而且强化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常识的认知与积淀,也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17年普通髙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 〔2016〕179号)之“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的要求。

       “典型题示例”第5题“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是新增的一道语意提炼题。 题目出示的“一段文字”为论说类文段,其“主要意思” 即该论说类文段的结论或观点,其“提炼” “一段文字” 的“主要意思”就是概括一段论述类文字的观点或结论。所以,可以称它为“语意提炼题”。与其说这道语意提炼题是新增的,不如说是恢复的,因为2014年前江苏卷语段概括题与此相同。与以前的语段概括题一 样,语意提炼题的解答,一般得先通读理解全段意思, 后捕捉关键词(注意首重心、尾重心),再综合概括全段“主要意思”。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还各删除了一道语病题与修辞手法题。前者是原来《考试说明》中仅有的一道语病题,这就表明语病选择题一般不会在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主要原因可能是全国卷已经不设置语病选择题了。不过,不设置语病选择题并不意味着不考语病辨析能力,全国卷已经把语病放在语病修改题中考查,已经从语病辨析能力上升到语病修改能力了。后者只是两道修辞手法题中的一道比拟手法题,删除它并不意味2019年不考查修辞手法乃至比拟手法。同样,借代手法题虽然保留在第4题中,也不代表2019年只考借代而不考比拟或其他修辞手法,七种修辞手法仍在考查范围之内。

二、古代诗歌阅读:变37分为39分,翻译可能加 2分;默写破例不变化,但有规律可循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的“试卷内容、题量、赋分”部分明确规定“古代诗歌阅读,约7题39分”,比往年“约7题 37分”多出2分。“典型题示例”删除了《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及其四道阅读题,更换为2018年高考江苏卷《重到沭阳图记》及其四道阅读题,即第24、25、 26、27题。这只是新旧更换而已,其他没有什么变化。

       然而,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多出的2分应当放在哪里呢?放在名句名篇默写题中吗?不行,全国卷默写题只有6分,江苏卷已经8分,再增加到10分,可能性不大。放在诗歌题中吗?更不行,全国1、2、3卷的诗歌题为9分,江苏卷已经11分,再增加到13分,可能性更不大。看来这2分只有加到文言文阅读题中了。 现行江苏卷文言文阅读四道题依次是实词解释题、内容概括分析题、语句翻译题与人物特点简述题。前两题是单项选择题,3分一题,无法加分;最后一题是简述题,4分,似乎可以加2分为6分。但是不行,因为文本内容已经考了一道内容概括分析题,不可以再增加文本内容方面的权重了。这样一来,只有语句翻译题增加2分,行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全国1、2、3卷文言语句翻译都是两题,都是10分,每题5分。因此,江苏卷这2分应当加在翻译题上,两道翻译题各 加1分,与全国卷一样。或许有人说“典型题示例”第 15题是3道翻译题,2分加进来,可以依次赋3、3、4 分。想法貌似合理,殊不知,“典型题示例”第15题毕竟是2011年高考江苏卷的考题,距现在已有8年之久;而“典型题示例”的文言阅读的另外3道翻译题—— 第18、22、26题 都是江苏省近三年的文言文考题,都与全国卷一样,2道翻译题。所以,作为3道翻译题的第15题既过时,更不符合全国卷的样式, 江苏卷文言翻译题一般不会采用。

       值得一说的是连年变化的名句名篇默写内容,既初中阶段的古诗文,竟然在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 《考试说明》中破天荒地一点不变。近五年来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名句名篇变化的具体情况如何呢?详见下表:

fa3da4c0aa4c42ee8a2d7d80926c4446.png

只有2015年只增不删,其他年份都有增有删,也就是说名句名篇默写“进进出出”是常态。可是,2019 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删除,这表现了过渡阶段的谨慎处理,自然可以理解。不过,由此也可以发现名句名篇默写的一个规律,即几年来“进进出出”的15首(篇) 古诗文可能是初中部分(高中部分另有14首(篇)或 段)古诗文默写的重点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过零丁洋》、《鱼我所欲也》、《蒹葭》、《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山坡羊•潼关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 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饮酒》(结庐在人境)、《春望》、《望岳》。当然,《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另外 35首(篇)古诗文默写也不能忽略。

三、现代文阅读:两种文本缩水,实用类文本亮相;考题设置留下悬念,有可能出现选择题

       现代文阅读考查部分,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 《考试说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把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都作为必考内容,形成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三种文本同时存在的现代文阅读考查新格局。《考试说明》给这三种文本设题与赋分的情况是:“文学类文本,约3题15分”,“论述类文本,约3题12分”,“实用类文本,约3题12 分”。如此安排的题量与赋分几乎与全国卷一样,只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多了3分,全国卷是3题9分。那 么,是不是其他两种文本阅读题与全国卷一致(即文学类文本设置1道选择题与2道问答题,实用类文本设置2道选择题与1道问答题)呢?同时,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12分如何设题?

       先说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有两种可能。一是与全国卷一样,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1道客观题 (单项或双项选择题)与2道主观题(简答题或简述题),见“典型题示例”第43、44、45题,依次赋3、6、6 分。主观题先后考查人物性格与一般写法,客观题全面考查内容与写法。实用类文本阅读依次设置2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见“典型题示例”第52、53、54题, 依次赋3、5、4分;或见“典型题示例”第55、56、57题, 依次赋3、3、6分。二是与原有江苏卷接近,两种文本阅读都设置3道主观题,文学类文本依次赋4、5、6 分,实用类文本依次赋4、4、4分。但第二种可能不大, 因为简答题或简述题数量多会增加书写量,容易影响考生正常发挥。再说论述类文本,肯定与全国卷不同,因为是3 题12分。可能有如下三种处理,一是设置2道客观题 与1道主观题,依次赋3、4、5分;二是设置2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依次赋3、3、6分;三是设置3道主观题,赋分多样。但第三种可能不太大,同样是因为简答题或简述题数量多会增加考生书写量。

       总之,作为一直是现代文阅读考查之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从往年的源题20分降到现在的3题15 分,改变了多年来文学作品一家独大的考查格局,体现了淡化文学作品的导向。作为近些年被排除在外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而且是非连续性材料阅读,开始在《考试说明》中亮相,与其他两种文本并驾齐驱,体现 了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导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测试应当引导培养不同文本的阅读能力,不能只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重点。

四、作文:材料作文一统天下,以江苏卷作文题为主,强化上海卷作文题,以思辨为重点

       在作文部分,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典型题示例”从新旧更替角度出发,以2018年髙考江苏卷作文题“语言”更换201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说话长短”。来自上海卷的“微光”与来自江苏卷的 “青春不朽与必朽”“车”“语言”等4道作文题都是材料作文,这就表明江苏卷与全国卷一样是材料作文一 统天下。不过,作为4道作文题之首的竟是2012年高考上海卷材料作文题“微光”。《考试说明》为什么选用而且突出这道“过时”的省外作文题呢?我们还是看看这道作文题的特点吧。原题如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笔者最近让髙三学生试做这道作文题,普遍感到审题难度大。材料主体是“人们”,先把“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舍弃掉,后在天才的作品中发现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自然感到惋惜。材料意旨要人们应当如何,而不应当如何。回答:应当珍惜灵感,捉住微光,放大成灿烂的辉煌;不应当以为自己的东西就没有价值而不关注它而舍弃它。如果区别不出惋惜与珍惜之间的关系,区别不出“微光”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区别不出“自己”与“天才”之间的关系,是难以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的。这就表明“微光”这道作文题审题难度大的原因,是它有着明显的思辨性。思辨的核心是概念区别,概念区别不清,判断、推理就更是一笔糊涂账。 除了这则作文题,来自江苏卷的“青春不朽与必朽” “车”“语言”等3道作文题也都含有思辨性。因此, 2019年江苏省髙考语文《考试说明》强化上海卷作文题,应意在强化思辨。

(本文主要内容和观点来源语文教学通讯,作者:吉鸾 、张欢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