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中秋好像除了在网上争论一下五仁月饼到底应不应该开除月饼籍之外,都是一片祥和。大概是大家的思乡之情已经到达巅峰,根本无心引发“战争”吧。
本来小九作为一个河北人,一直以为中秋节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赏个月,吃个月饼就结束了。但自从和其他同事聊过天之后,才发现大家除了赏的是同一轮月亮之外,其他简直天差地别。
首先就是月饼的区别。俗话说的好,“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一边欣赏皎洁明月,一边和家人一起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恐怕是一年里最舒坦的事情了。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但有谁能想的到,就小小一个月饼,也能分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冰皮,抹茶,冰激凌等等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每年都有网友为了苏式的鲜肉月饼到底能不能算月饼大肆争论。
除了已经成为中秋节代表的月饼,赏月、玩花灯、饮桂花酒、猜灯谜……中秋节的这些民俗习惯也是一个地区一个样儿,让人根本摸不清楚头脑。
在广东一带,中秋晚上除了赏月,还要祭拜月娘。《礼记》曾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通过这种古老的仪式来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美好心愿。
除了祭月,南方还有中秋玩花灯的习俗。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
而古代的时候,南方一般比较富饶。有大户人家觉得玩花灯还不够,不够热闹。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衍生习俗——燃灯。燃灯一般燃得的是宝塔形状的宝塔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
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宝塔灯的习俗。江西清江,中秋多镂瓜作灯,其形似月。儿童堆砌瓦砾作浮屠(佛塔)状,中置薪柴,点燃后,“四面玲珑,如火树”。湖南宁乡儿童堆宝塔,中间焚烧,“以红透为吉兆”。这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都有着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
而湖广一带则是用瓦片叠塔于塔上进行燃灯;在江南一带还有制灯船的节俗。这都是北方比较罕见的习俗。
除此之外,南方人在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喝桂花酒。在南方,桂花酒的历史好比中秋节一样悠久,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之说。在南方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中秋之夜就应该一家人齐齐整整,对月当空,闻着桂花香,品着桂花蜜酒,一齐分享最传统的月饼。
那可能有的朋友要说了,讲了半天都是南方习俗,北方没有自己的中秋节俗嘛?当然是有的。北京的孩子每到中秋姐就会唱起这么一首童谣:“八月十五,月儿圆,兔儿爷家住月里面。采百草,做良药,去病除灾保平安。”这就是北京的中秋节俗——兔儿爷了。
相传,兔儿爷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百年成了现在人们单独供奉的神仙。在北京朋友的概念中,过中秋请兔儿爷那就跟过年要放鞭炮一样重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甚至就连外国人也对它可爱的外表痴迷不已。
当然,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我们的中秋节。这个和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在2006年也列入了首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样一个节日的背后,我们看见的是中华五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每一个人对于家庭的和睦、和谐,乃至民族和国家团圆和统一的向往。中秋佳节,不如收藏一枚青石杯,再到上金黄的桂花酒,和家人一起共赏明月。
九合龙魂 | 匠述美好生活
记录每个手艺人的故事,收藏每一个中国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