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极了!听李叔同先生的歌,感怀弘一大师

编者按: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

编者按: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一个传奇。

弘一大师的《送别》是一个时代的回忆,当“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的句子被唱起,岁月仿佛不曾流逝。其实,除了《送别》,弘一法师还有许多音乐作品。你知道哪些?它们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今天,一起来听:

■ 作品一号:送别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寻遍了杭州,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李叔同。

两人一同在岳庙前的小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妻子就那样一个转身,消失在若隐若现的茫茫水道。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师。

不过,与其说送别是一首与妻别的离歌,这首歌反应的却是当时的历史背景,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李叔同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反动统治不满,但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抒发个人内心矛盾。

从而出现了《送别》中的“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充满了感伤色彩和苦闷失望情绪的歌词。

可以说《送别》的背后是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 作品二号:春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画外疏钟送夕阳。”

从词的内容来看,李叔同的艺术歌曲多数于浙江师范学校任职期间为学生所作,所以极其贴近生活,符合青年人的审美心理。

没有华丽堆砌的词藻,更没有用古怪艰涩的曲调,但如行云流水一般生动流畅,自然唯美。

■ 作品三号:清凉

李叔同是个给自己清凉的人,他在人生最旖旎的时刻,突然繁华褪尽,变成了一个眉目疏淡、行脚度世的和尚。

一幅“无上清凉”,他写过很多次,最后字迹也平淡恬静到极致,如幼儿,如老成,人和字,终于如一清净。

李叔同也是个给时代清凉的人,叹靡靡之音盛行,做五首清凉歌: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以五种譬喻,开示众人。

丰子恺曾总结先师李叔同:

“因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欲”。并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物质——精神——灵魂的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在世间占大多数。”“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就久居在里头。”

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就爬上三层楼去。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人生一场戏,两幕登台,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稀有。

■ 作品四号:观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观心,是“登清凉地”的法门。

常人心,如风中烛焰,念头层出不穷,又有各种界限。细看弘一法师后半生,虽已出家,其实入世颇深,割断尘缘,反而令他更为出名,访客不断。

诗词歌赋里有红尘味,其中性情流露,读者皆动容。

观心而觅不得,才算开悟,读弘一法师,读不透背后出世入世之别,才见其心性清凉。

人都以为他抛弃了时代,其实是他涤尽了心内污秽再入红尘,见风、见月、见心,皆清凉剔透。


■ 作品五号:忆儿时

这首《忆儿时》,原曲为美国民谣《我那阳光灿烂的老家》;曲作者威廉·S·海斯。

流畅舒缓的旋律中隐约着淡淡的忧伤,至今已被众多人翻唱过。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掾,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清末1880年,李叔同生在天津桐达李家。

其父李筱楼,与李鸿章、吴汝纶三人并称为清朝三大才子。后因看不惯官场黑幕,于是辞官经商,成一方巨富。

李筱楼信仰禅宗佛学,一生乐善好施,每年所获资财,小半用来设义塾,抚恤贫寒孤寡,被津人颂为“李善人”。

如今人人渴盼的财务自由,李叔同一出生便拥有了。这让他不用在物质的第一层楼耽搁太久。

他也不枉这锦衣玉食的滋养,学养深厚,才华出众,十几岁就以书画扬名津门。

后到上海,文才展露,“二十文章惊海内”,能诗能书能画,擅金石,通音律,且样样都不是泛泛之才,单拿出任一样都属翘楚。

李叔同在艺术上,是一个天才。

26岁母病亡,加上国家积弱凋敝,心中哀伤无法散去,李叔同决心,与过去的浪荡生活诀别,东渡日本留学,谋一个可济世的将来。

《忆儿时》通过对儿时生活的追忆,写出了他复杂而矛盾的心。

包含对母亲的怀念,对当下社会的“非人”世态的感慨,希冀重回具有完整人格的童年以及背后隐含的时间流逝的紧迫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弘一法师说:“人做得剔透玲珑了,便是艺术。”

那时你可以舍生取义,你可以视死如归,你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你可以视富贵如浮云,你可以视色相如敝履。”

所谓“洗尽铅华归于平淡”,种种皆到了极致,再回归淡然,便是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一生。


内容来源:疗愈音乐


你最喜欢哪一首?

欢迎留言评论!

觉悟问答

福利来了

我们的小店

欢迎关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