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稀老人民歌三天三夜唱不完,出书百万字获评非遗传人
姚继忠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俊华通讯员黄善君
宜昌夷陵区雾渡河镇观音堂村民姚继忠,在古稀之年收获了他的人生财富:《姚继忠民歌选》《灵秀雾渡河》两本书出版后,他成为省市非遗文化传承人。50多年的创作、搜集、整理100万字的民歌手稿《三国谣》《唱封神》《华夏春秋》《盘古开天地》等也具备了出版条件。
他守着寂寞、清贫,一生痴迷于民歌,让雾渡河民歌繁衍生息。附近熟悉他的乡亲们都知道,姚老心里装的民歌三天三夜也唱不完。
父亲吹琐呐5公里不重调
夏末在雾渡河见到姚继忠时,他正戴着老花镜在一张破书桌边看书。书桌上的书都是线装古书,许多已经发黄、损毁,但随便一本书都超过老姚的年龄,都是他的心肝宝贝。
周边的村民都在传,老姚肚子里装的歌,能唱几天几夜不重复,当你走进他的卧室后也会深信不疑。双层架子床全部码满了各种民歌书籍,房屋的主梁上及墙上挂满了文稿,可谓汗牛充栋。
姚继忠说,他痴迷民歌,其实是源于祖传基因。他的爷爷姚德昌,曾是一名纤夫,当年在山顶上引亢唱号子,河里老远听得清清楚楚。他的父亲姚传读在雾渡河也是民乐艺人中的佼佼者,从小庙村到集镇整整5公里,他吹着唢呐走完且不重调、不歇气。姚继忠对爷爷和父亲很膜拜,也继承了他们的好嗓子和好胸腔。
姚继忠的民歌是对祖辈艺术的一次集成,可谓包罗万象。在他的《姚继忠民歌选》里,像《瞧哒冤家去采茶、手板茶树泪淋淋》的采茶歌就有23首,情歌《郎在高坡放早牛》等13首、五句子歌相思类73首、情感类86首、劝世文歌25首,连长篇演义小说《金镯记》《琵琶记》《杨家将演义》《梁祝》,都可以当成歌唱。
负责非遗文化传承人评选的专家称,拥有姚继忠的一本民歌选,几乎可以揭秘当地民间吹打乐的全部。这些东西是千金难求的秘笈,老姚通过出书让它们面世,实际上也拯救了“孤本文化”。
十里八乡唱高腔三天不歇
姚继忠创作搜集的民歌涵盖丧鼓歌、薅草锣鼓、灯歌、花鼓调、情歌等,尤其是他的花鼓调即兴创作与演唱造诣让人叹服。花鼓走千家进万户,光一个腔调不行,要有“进百家、说百话、见啥人、说啥话、见什么样的菩萨打什么挂”的灵动与机智,当然即兴的歌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才能有合拍的氛围。
姚继忠的《唱封神》就有100首;《盘古开天地》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唱到晚清;《华夏春秋》共有120首,每首2500字。他不会用电脑,也没有电脑,靠一笔一划创作记载。除了创作、收集、整理民歌,姚继忠更是一位民歌表演艺术家,周边十里八乡的红白喜事,许多人请他去唱高腔,最远巡演到邻近的兴山县。
在宜昌周边农村,老人离世时,后辈请人打丧鼓是最重要的礼数,姚继忠常常是这种仪式中的主角。他感慨说:“人生只有一次生死,一旦开鼓,歌声鼓声就不能停,这是传统风俗。”所以一套班子最多时唱过4个夜晚,因为是同一拨宾客听众,他的唱词也不带重复的。
许多在红白喜事现场,听多了姚继忠唱歌的乡亲们都说,老姚肚子里的歌,三天三夜肯定唱不完。
延绝学带出12名女歌师
农村歌师奔走于红白喜事场合,有时一套班子要唱几家,一唱就是整日整晚,所以一般女性不当歌师。但在雾渡河镇,却有40名女歌师。
近年来,男性多出门打工,农村歌师后继缺人,但婚丧嫁娶的传统风俗一直没变。因此,女歌师登场表演情景越来越多。观音堂的12名女性先后找到姚继忠,请他传授民歌技艺,对此他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平时他被人请去唱歌时,一些大方的女宾客也会跟着学唱,女人的高腔唱起来更有感染力。
姚继忠对前来求教的女弟子说,歌师吹鼓手在过去是属于游手好闲的职业,在农村一直受到偏见。现在民歌成为一种需要被保护的文化,你们作为传承人,要内心强大才行。
农闲时节,这些女弟子都主动到他家学歌、练嗓子,学吹打乐。事实上学歌的女将们都是有基本功、天赋、粗识乐理才会来。经过几年的打磨,这些女弟子们都很有成就,不仅高腔唱得清脆,民歌、情歌还能登上大雅之堂与流行歌手PK。
出书百万字获评非遗传人
一个靠种地生存的农民能够出2本书,能够整理200多万字的资料,形成100多万字的手稿,能够获评省级非遗传承人,背后没有后勤保障是行不通的。姚继忠有4个子女,都不支持他成为民间艺人,他们认为这挣不来钱,也不受尊重。在家里最支持他的是老伴,记者采访时她里里外外忙个不停,一时背回了苞谷、一时又摘回了蔬菜。老姚说:“这辈子最幸运的是娶了这么贤惠的老婆,从来没有半句抱怨反对他,出门三五天也不会说什么,弟子们来学艺,吵吵嚷嚷,她也是笑脸相迎。”
外出收集和创作民歌,姚继忠最多的时候跑过100多里地。年轻时,为保护线装古书,他用塑料布包了几十本埋在石坎中、地窖内,后来古书全部板结成了纸浆。他心疼地哭了好几场。
姚继忠是一名孤独的坚守者,今年70岁,没有为子女留下什么财产,成为省非遗传人后,每年有6000多元的补贴,但他留给世间的财富,可能比这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