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益阳市中心医院产科住院部收治了一位孕33周,羊水过少的孕妈妈徐女士,经过科室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徐女士羊水指数无明显改善。经过反复讨论,产科主任刘建娣建议患者进行羊膜腔灌注术来补充羊水。
1月9日,经产科病区副主任曹卫和主治医生孙亮充分知情告知谈话及相关准备,在超声科主任陈锋和副主任韩冬进行的B超引导下,曹卫开始为徐女士实施羊膜腔灌注术。
术前徐女士羊水指数30mm,注入温生理盐水400ml后,复测羊水指数98mm。徐女士术后一般状况良好,胎心胎动好,无腹痛腹胀阴道流血流液,复查胎心监测均为反应型。
什么是羊膜腔灌注术?
羊水过少是导致围产儿不良结局的主要原因。羊水过少,胎儿过度屈曲和受压导致肌肉骨骼畸形;由于缺少“声窗”给B超诊断胎儿畸形带来了困难;产时子宫收缩,脐带和胎盘直接被压迫在宫壁和胎体之间,使胎儿供血、供氧受到影响,出现反复变异减速、羊水粪染、胎儿窘迫、从而使剖宫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升高。
当超声提示胎儿羊水过少(AFV<3cm或AFI<7cm)或无羊水,排除相关禁忌症,可在超声引导下经腹行羊膜腔穿刺术,在确定穿刺针在羊膜腔内,用已经预热至37℃的灌注液(一般用0.9%氯化钠溶液或林格氏液)进行羊膜腔灌注,灌注总量一般为250-700ml,使AFV达到正常水平(5-7cm)。术后5-7天后再次检查,如AFV<3cm或AFI<7cm,可重复羊膜腔灌注。
通常的治疗方法是采用静脉输液法,但往往收效甚微。而羊膜腔灌注术这一技术的应用使上述难题得以解决。通过羊膜腔灌注液体增加羊水量,使羊水量正常,解除胎儿过度屈曲及受压,提高超声对胎儿畸形的检出率;同时恢复羊水对胎儿的保护作用,改善胎儿宫内环境,解除脐带受压,使胎心率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围产儿死亡率降低,减少了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对于胎儿畸形合并羊水过少需引产者,可行经腹羊膜腔灌注及乳酸依沙吖啶辅助引产,利于引产药物在羊膜腔的扩散,同时缩短产程、减少引产者的疼痛感。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