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周星驰的所有电影,我发现《食神》是最难吃的一部

周星驰一辈子对美食的爱,全酿在这部电影里了。

每当我们推荐美食电影,总逃不开一部周星驰的《食神》

没办法,被星爷电影哺育的一代,人生第一部美食片都是它呀。

然而有人说,《食神》根本就不算美食电影!

偏偏说这话的,还是我们很信任的一位权威人士。

香港美食家蔡澜,除了“馋人”身份之外,之前也做过几十年电影监制。吃遍全球,又懂电影,于是总应网友需求,推荐一些美食片——

双重身份,自然显得他的推荐格外权威。

后来有人问,为什么从不见推荐《食神》?

蔡澜的回答,出人意料:

© 《美食片遗补》

《食神》和美食没关系?乍一听,感情上实在难以接受——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今天看来,《食神》对美食的拍法,确实有点点……惨。

无论是皇帝炒饭、乾坤烧鹅、用每种鱼最新鲜部位拼成的锦绣多味鱼,还是片头那些极尽烹调繁杂的菜式,都蒙上了一道金色的死亡滤镜

不是90年代渣画质的锅,今天经过高清修复,还是这副模样——

放到今天追求高饱和度的美食影像标准,它实在很难过关。

当然,也有拍得好看的。

当那碗震惊全场的“黯然销魂饭”出场,其摆盘之精准、布光之细腻、色彩之丰润,怎么看怎么像……

饭店橱窗里的模型。

▲尤其那个鸡蛋!

食物拍得这么塑料,也就算了。

按说,一部认真讲美食的电影,起码应该认真讲讲美食的来龙去脉,讲一道菜怎么做才好吃吧?

然而,《食神》里的做饭技巧,显然与美食无关。

要炒好一道菜,要么学会“降龙十八炒”“屠龙切”“火云掌”等等神乎奇迹的招式;

要么就去谈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化悲痛为力量,神功大成。

《食神》对这些武侠言情元素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美食本身——此刻,突然觉得蔡澜先生的话也有点道理。

它实在太不像个正经美食电影了!

那么,问题来了:

难道周星驰只会拍喜剧,根本不会拍美食?

不应该呀。

所有看过周星驰电影的人,要说他不爱吃,鬼都不信。

从1990年《赌圣》无厘头喜剧成名,直到《新喜剧之王》,三十多年哪部片子不得吃点喝点。

没事就抱着个大公鸡碗,做赌圣时就吃公仔面,做食神就扒拉叉烧饭;

一串烤鸡翅,唐伯虎吃完孙悟空吃,边吃还边唱“烧鸡翼,我中意食”;

《整蛊专家》里,整蛊双雄斗法,两名男子广众之下,互喂诚实豆沙包、惭愧波板糖,忌廉血滴子满天飞。

《破坏之王》里的何金银,是史上战斗力最强茶餐厅伙计,敬业到把菜单印在战袍上;

▲“朱仔包、罗宋汤、免治牛饭、咖啡或茶”

《少林足球》里大啖甜在心馒头,《龙的传人》里狂塞大包,《喜剧之王》过完戏瘾,次次不忘拿个便当。

至于《赌侠2:上海滩赌圣》里载歌载舞,简直是中华包子的一曲赞歌了。

这样一个人,要说他不爱美食,根本不可能——在他的喜剧宇宙里,食物就像空气一样存在。

那么,除了爱吃,他懂吃吗?

没听说星爷是个美食家,毕竟他在港下馆子的曝光频率,还不如陈奕迅、张国荣和周润发。

也没听说他厨艺师出名门,比如香港中华厨艺学院、或者少林寺后厨房什么的。

只是在他眼里,吃简直是世界上最有梗的事情。

比如,他对烧烤的谜之执念:

唐伯虎在烤,孙悟空在烤,连赌圣都不忘跟三叔后院BBQ。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股执念源自香港人本身——

从60年代,香港工人们纷纷去新界郊游开始,后院烧烤就不再是鬼佬的专利。如今,香港各个公园里辟出的烧烤区,就是给大家周末出游“烧嘢食”用的。

比起北方的路边摊,自己搞个烤炉,抄起一条烤叉,穿上香肠鸡翅,边烤边刷蜜,才是香港人的日常。

于是,大家在影院看到猴子像香港人一样,抓起钢叉下意识就开烤,一口可乐喷了出来——这份笑点,大概香港人笑得最疯吧。

再比如,他对车仔面的神奇理解。

就是《食神》里“萝卜有筋,失败”的那碗面,国语配音杂碎面,内地官称车仔面,粤语本名其实叫“嗱喳面”

“嗱喳”,广东话的意思,就是污浊肮脏,“嗱喳面”就是“肮脏面”

于是,当史提芬周发现面里大肠有猪粪,双刀火鸡满不在乎递过一卷手纸:本来就叫“嗱喳面”,嗱喳点有什么所谓。

嗯……说得好有道理,竟然无言以对。

这种对香港饮食文化娴熟的把玩,是另一种“识食”。

爱到深处,吃,也丰富了他的电影表现技法。

比如,在他电影中最重要的食物:火腿肠。

星爷片中有两次吃火腿肠,都是跟吴孟达。

一次是《破坏之王》,何金银沟女失败,魔鬼筋肉人卖给他的坑人失恋套餐。

另一次是《少林足球》,“黄金右脚”带领少林队过关斩将,挑战旧日强敌时,傲气地叼起一条火腿肠,就像一根穷人的雪茄。

两次吃肠,形成一种有趣的互文:

第一次,懦弱的何金银,遇到招摇撞骗的魔鬼筋肉人,凭着一根火腿肠的交情,走向巅峰。最终何金银勇胜强敌,魔鬼筋肉人也找回当年斗志。

第二次,两人各自的辉煌岁月已经过去,失意人的相遇,让阿星沉寂的大力金刚腿有了用武之地,也让曾经的球星鼓足勇气,讨回人生的债。

两对师与徒,四个小人物,凭借一条火腿肠找回自我,此刻,最低贱的食物,却蕴含着最稀有、最强大的力量——

直面生活,斗志昂扬。

此时,食物的存在,已经与周星驰电影始终传达的精神合一。

恐怕没有人能说周星驰不懂了。显然,他爱吃、懂吃,也懂得怎么去拍。

这样一个人拍出的《食神》,怎么可能不是美食电影?

他拍什么都是美食电影啊。

《食神》看起来,确实离美食电影很远。

食物丑、太多抒情加成,做菜拍得像打架……

但它依然是最伟大的华语美食电影。

未必没有之一,但至少,后无来者。

可以说,周星驰一辈子对美食的爱,全酿在这部电影里了。

影片的故事,就是他所见的美食江湖:

不学无术,只懂营销的衰人“食神”,被潜藏在身边的对手打倒。外人看来,是自作自受、恶贯满盈,却不知道,这只是一场资本游戏——

唐牛被捧为新任“食神”,作恶却比前辈更甚,“汽水越多糖越好,薯条炸得越老越好”,依旧是不顾健康、只顾赚钱的伪君子。

你用高端唬人,我搞连锁垄断,美食界的统治权颠来倒去,只是利益争夺,与美味无关。

看一看,满街开了又关的网红店,搞到加盟商血本无归的连锁,被大企业挤压到难以支撑的小饭馆……

这种情形,是否还在身边重演?

而《食神》的最终,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化解这种灾难——

是把“濑尿虾”和“牛丸”合二为一,创造“撒尿牛丸”的民间智慧,和一碗饱含甜蜜与愧疚的黯然销魂饭。

那是小贩摊主们,为食客献技而激发的无限创意,是每个平民百姓为爱烹饪的初心,是街头巷尾,生生不息的美食热忱。

这与他热爱的平民美食,那些车仔面、叉烧饭、西多士,是一样的,是他眼中不容侵犯、万世不倒的一座烟火城池。

最终,白发苍然,看破虚荣的史提芬周,说出了一句彻底打倒自己的话:

“根本就没有食神。“

“食神”之名,根本就是金钱堆积出的一个虚伪符号。在这座城里,只要你爱美食,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是食神。

在星爷眼里,这份荣光,属于香港,也属于一座城在资本浪潮重压下,每一颗不灭的美食之心。

他从未背弃过这一切,只想为这座城每一股人间烟火,每一个平民百姓,写一道封神榜。

《食神》所传达的美食观念,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食神》的美食拍法,也许不够尽善尽美。但对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它依然足够伟大。

影片告诉我们,世界上本不该有什么食神。

但十五年过去,我们发现它所讲述的,依然是我们需要的。

此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这部片子,连同那个抱着鸡公碗的白发男人,大概真有那么一点神性吧。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江家岱.上山下海探寻香港烧烤文化.中国新闻网.2011.12.3

作者 - VJ

设计 - 大雨

编辑 - VJ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