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
《春香传》
《追鱼》 王文娟饰演鲤鱼精
《孟丽君》
《春香传》
◎解三酲
王文娟去世,新旧媒体上都是铺天盖地的“‘永远的林妹妹’走了”。在大众记忆中,这个老太太直接挂钩越剧电影《红楼梦》中那抹冷月葬花魂,或者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个身着蓝底暗花旗袍清唱,“句句话儿含意长”“情深如海难测量”的黛玉化身。但在越剧戏迷心中,一个林黛玉完全无法概括王文娟的全部魅力。
1984年春晚是央视办的第二届直播电视春晚,却不是王文娟第一次上“春晚”。大约三十年前,1956年中央新影拍摄了电影《春节大联欢》。电影里众星云集,有刚刚度过演艺生涯五十周年纪念的梅兰芳、周信芳两位京剧大师,也有不满三十岁的王文娟,她和她的搭档徐玉兰一起献上了一曲《春香传·爱歌》。
《春香传》当时是新创排的越剧,移植自朝鲜民间爱情传说,诞生于徐王两位去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时,在烽烟间歇获得的灵感。梦龙和春香为世俗不容却又终成眷属的坎坷爱情,和越剧最重要的母题“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异质而同构,这是创排成功最重要的基础。而如何将朝鲜脚尖着地的民间舞步和脚跟着地的传统戏曲台步结合起来,如何将色彩明艳的朝鲜传统服饰审美融进清新淡雅的越剧服装,主创们颇费了一番工夫,最后给越剧舞台留下了一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周总理看过后也评价:“王文娟扮起朝鲜人来很像咧。”
比同为越剧流派创始人但略长几岁的“十姐妹”稍晚,王文娟在1940年代末期唱红,但她真正有意识地进行人物塑造和剧目编排,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春香传》开启了王文娟1950年代艺术创作的高峰,鲤鱼精、武则天、晴雯、林黛玉,一个个性格迥异却又生动饱满的形象逐渐出现在越剧舞台上,丰富了这个曾经局限于太太小姐和纺织女工审美取向的剧种。其中创排于“大跃进”中的《则天大帝》,抻长了王文娟作为主演扮演人物的年龄跨度,而“天生我才必有用,帝王将相本无种”的唱词,和要争男女平等的人物心理更是和时代主题同气连声。王文娟一点“天真的女权主义”,成为戏剧界最早为武则天翻案的火星之一。
当然更为越剧戏迷所津津乐道的,是早于《红楼梦》就拍成彩色电影的《追鱼》。古灵精怪的鲤鱼精奉献了现下越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火爆武打,“拔鳞”一场中繁重的翻滚、旋转,尤其是连续的“鹞子翻身”“乌龙绞柱”,淋漓展现了鲤鱼精对爱情和自由的执著。在“拔鳞”一场之前,鲤鱼精已向秀才张珍将真相和盘托出,她是天天在池中听他读书的精怪,而非嫌贫爱富的相府小姐,秀才知道后“不因异类变心肠”,这使得鲤鱼精的执著不再雷同于《白蛇传》的“他一往,我情深”,是基于心气相通的合意,也逸出了传统越剧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桎梏。是更重情重义的张珍而不是另一个许仙,这是王文娟在创排此戏时提出的修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等和女权,也更容易获得女性观众的共鸣,台上台下一起庆幸虽然开头是传统的“草堂灯下选才郎”,结局却是翻新的“我鲤鱼真是眼睛亮”。
刚柔并济的春香、斯文内敛的林黛玉、活泼跳脱的鲤鱼精、老谋深算的武则天,光是王文娟三四十岁艺术黄金年龄的几次创作,彼此之间性格悬殊,艺术表现手段也各异,其艺术的传承和学习之难已不言而喻,更不用说背后所需要的幼功和苦练。后代传人或擅“黛玉焚稿”,或擅“追鱼拔鳞”,极难全面继承王文娟所有的代表剧目。王派继承自四工调时期支兰芳的朴素行腔和随情赋腔的华丽落调还可“传真”,但限于传人自身性格和表演风格,王文娟“性格演员”、千人千面的本事或难再现。
比如改编自传统剧目,并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孙道临执导、拍成电视剧的《孟丽君》,因为女主时而大家闺秀、时而朝堂重臣,多重身份转换浓缩于几场之间,要演出孟丽君背负的家仇与抱负,使得她有别于传统戏《沉香扇》中乔装改扮的蔡兰英已是不易。而同样是面对男性爱慕者的语带双关、机锋频出,要在场次相近的探病皇甫少华和与皇帝游上林苑中演出双方关系、身份的差异,对演员的考验尤其大。而“游上林”场面好看,更需要双方的身段配合,方能体现“孟丽君”的做功之妙。这出戏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王文娟塑造人物功力和戏曲功底的剧目,后来搬演多请几位王派传人一起献艺,固然有传承的噱头,更多是在扬长避短。
用“林妹妹”来概括王文娟固然化约了她其他的艺术贡献,也体现了对宝黛背后的徐王生旦配对的刻板印象。徐王携手半世纪创作了无数经典,徐派刚劲峭拔的唱腔和王派质朴流畅、字字送听的演唱风格自然相得益彰。除此之外,王文娟无论是少壮时期和陆锦花的合作,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和丁赛君、陈少春搭档演戏,不同流派演唱和表演风格的碰撞都能有耀眼的火花。尤其是和艺兼徐范、表演风格温柔敦厚的丁赛君的合作,更是留下了《孟丽君》和《沉香扇》两段“书房会”的经典,女扮男装的旦角欺负蒙在鼓里或对真相略有察觉的小生,效果和笑果都十分突出。
我有一位挚友,QQ头像常年是这两天被媒体频繁使用的王老《红楼梦》里“读西厢”的倩影,但我们俩一致认为,王老留下的演出资料,最好的一段就是上世纪80年代和丁赛君合作的便装《书房会》。80年代这一辈戏曲演员的艺术生命重新点燃,身着白西装的王文娟此时尚值盛年,又因为《红楼梦》的上映获得了全国性的声名,但向观众致意后她后退一步,把话筒让给首先开唱的丁赛君,为人谦逊和戏字当先都在这一让里面了。而演唱中王文娟的意气风发,和剧中皇榜得中、爱情也即将圆满的蔡兰英同声共调,应和了满眼春风的时代旋律。
花魂鸟魂总难留,丁赛君早早谢世,王文娟的黄金搭档徐玉兰四年前告别人间,观众在送别一位位流派创始人的悲痛中,自然暗含对当下越剧演出的不满。审美的变迁或许使得戏曲的传承和创新比徐王当年从异国移植《春香传》更难,但徐王去前线给异国人民演出尚且能感动他们,当下的戏曲创作又何至于“自己打钟自己听,自己打钟自己懂”?
图片来源/上海越剧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