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之前,如果能完成这4件事,说明是人生赢家

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定义“成功”。

有人觉得有车有房就算成功,有人觉得孩子读国际学校,伴侣在大厂就算成功。

也有人觉得,身体健康、亲人俱在就是成功。

其实去看这些大家口中的定义,你会发现,“成功”早已没有了单一的维度。

它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在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定义。

也从来不可能会有一个人,能拥有世俗层面界定的所有成功,在所有方面都达到顶峰。

在十点君看来,50岁之前,如果能完成这4件事,已经是人生赢家之一了。

前些天,网上有个视频很火。

视频是在同一个广场拍的,共有两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坐在轮椅中的几位老人,他们行动受限,只能望向远方。

第二个画面,是他们望向的地方,有一个和他们年龄相仿的老人,正在和女伴一起跳广场舞。

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对比很扎心,可事实上,这就是大部分人会面临的晚年生活。

有医生曾做过调查,发现人体到了50岁,身体往往会出现各种病症。

有的人原先健步如飞,现在会关节痛肌肉酸;

有的人原先一觉到天明,现在会经常失眠;

还有的人,原先好几年都不会生病,现在不是高血压,就是糖尿病。

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疲于应付。

到年老时才知道,那些早年对于生活的透支,都会在50岁之后渐渐显露。

看似生活好像从来不会善待我们,但细究其原因,大都是年轻时候没有好好照顾身体导致的。

马未都就曾说:

“当下的社会,在不得病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会珍惜自己的身体。”

但真正得了病,你就会知道你的身体有多重要,你到医院,就会知道什么叫世态炎凉。

所以那些聪明的人都知道,越是忙乱的生活,越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越是繁杂的生活,越要理好自己的情绪。

该健康饮食就健康饮食,该运动就运动,该睡觉就睡觉,生气、内耗、惋惜、抱怨都没有用,还会导致你的身体出现问题。

所以,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却落得一个不好的身体,什么也做不了,又是何必呢?

好的身体,不仅离不开日常的养护,也离不开一个好的心态。

身心健康是享受一切的基础,身心平衡是健康生活的前提。

无论任何时候,好好照顾身体,赢过时间,然后在时间里修炼自己的心绪。

平和自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成功的事。

此前曾有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专项调查:你最后悔什么?

调查结果出来后,很多人都感到意外,排在第一位的是:

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候努力不够,以至一事无成。

这样的一事无成,指的不仅是事业上的停滞,还有金钱上的匮乏。

而那些从年轻时期就懂得自己要什么人,往往比大多数人更会规划人生。

看过一个博主分享自己的经历。

她说自己和老公都是普通人,靠父母是靠不上的,所以结婚后最应该做的,就是要齐心协力过日子。

为此,他们给自己定了个目标:

三十岁到四十岁,搞定自己的房和车。

四十岁到五十岁,搞定孩子的房和车。

五十岁到六十岁,存够自己的养老钱。

博主说,这就是他们这三十年,放在A类要完成的事情,虽然人生中也会穿插其他事情,但他们会区分轻重缓急,有侧重点地去完成。

很多人都觉得,像他们这样活太累了,好像从生下来就在疲于奔命,没有喘息的机会。

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在晚年过得体面,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年轻时多赚一点钱,多攒一点钱。

攒下来的这笔钱,不是用于消费,也不是用于投资;

而是用于解决问题,在家里需要用的时候能拿得出来,不至于向别人张口。

很多人年轻都喜欢大开大合,喜欢频繁跳槽追求高薪,喜欢去买高收益高回报的产品,到了50岁这个年纪就知道了,钱多钱少,稳定就好。

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一笔抗风险的存款,你就已经赢过了大多数人。

看过一个宝妈分享的故事。

她今年40出头了,生育二胎的时候,老大才刚满三岁。

家里有两个孩子,双方父母又没法帮衬太多,迫不得已的她,只好辞掉了工作在家带娃。

那段时间虽然忙累,但心里是踏实的。

她开始感到空虚,是老二上了幼儿园后。

那时候,她一早就会将两个孩子送到学校,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这段时间,除了收拾屋子,做做饭以外,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空虚和迷茫感在这个时候袭来。

她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除了围着家庭孩子转还能怎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怎么办?

身边有朋友劝她找回自我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指的不单单是能照顾好孩子,能打点好家里;

更重要的,是要回归社会属性,获得更多认可,内心对自我的相信。

有句话说得好:

确定无疑的事情有那么一两桩,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四十出头的年纪已经大了,该怎么找到价值感。

可按照中国女性81.9岁的平均年龄来算,40岁,人生才刚刚走完一半。

从22岁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来说,40岁,人生才刚刚开始打拼十几年。

那天之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开始尝试找工作,也开始尝试培养副业,毕业后一直做财会的她,虽然没找到大公司,但也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了个糊口的饭碗。

孩子一天天长大,她也在一天天培养自己的爱好,为了最大程度地省钱,孩子学习音乐,她会跟着学习识谱,孩子学习舞蹈,她会记住那些拉伸的动作。

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也会去读心理学的书籍,培养孩子内心韧性的同时,也重新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她越来越有气质,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

之前就听人说,人这一生唯一不变的是年岁的增长,但我们可以做的:

便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培养自己的兴趣。

如此一来,那些看似繁琐日常的日复一日,也会因为你对生活的经营,对自我的塑造而变得熠熠生辉。

很多人都说,年纪越大的人,越害怕孤独。

因为那些曾经与你同频的人,后来都与你渐行渐远,那些曾经说着不离不弃的人,后来都有了自己的生活。

随着年岁渐长,我们身边的圈子越来越小,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圆桌派》中的周轶君曾经分享说,自己现在越来越珍惜人。

以前她会觉得,跟人聚会,跟人闲聊,会特别占用自己的时间,有这个时间干什么不好啊。

那时候的她会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目标,她的言行都在向这个目标靠拢,所有跟这个目标无关的事情,无关的朋友,都被她屏蔽了。

但最近的她,会特别喜欢跟朋友和家人待在一起,说一些很无聊的事情。

她开始意识到,身边的每个亲朋好友都像支柱一样支撑起了自己的人生,你的人际关系有多少,你的世界就能打开多大。

所以,当身边有人离开的时候,她会很明显地感到有一个角塌下来了,自己的生命缺失了一块。

这种感觉很多人都会有,人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与社会的连接和与同伴的交流。

年轻时总想着一个人也能远行,随着年岁的增长就会发现,身边还是得有人陪。

因为一个人虽然自由,但身边有家人相伴,挚友闲聊,也是获取幸福感的一种途径。

深厚的情感联结,往往是抵御孤独和压力的温暖港湾。

所以,趁着年轻,不妨储备自己的同伴,无论是家人、亲人、还是朋友,在精不在多,但至少一定要有几个。

能在高光时和你一同欣赏,能在低谷时陪你一同经历,都是值得深交的同伴。

人到中年,能为自己储备几个随叫随到的朋友,比积累更多的财富还要珍贵。

拥有稳定、温暖、互相支持的家人和亲密的朋友,能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连接,你就比大多数人都成功了。

很喜欢加缪的一句话:

“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

因为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而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

所以,我们这一生,去生活,去感悟,去在自己认为对的维度里向前迈进,就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我们所说的“人生赢家”,不是指那些完美无缺的人。

因为生而为人,注定会经历烦恼、挫折、低谷,注定会有太多的不顺心和不如意。

关键在于,他们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不如意,如何去在顺境与逆境中,构建自己的身心健康,经济支撑、价值实现、情感支持,去构建起只属于自己的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获取他人的认可上下求索,到后来才发现,人生的成功,不总是依赖外在标签,更会依赖于内心的满足。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盯着缺失的那部分,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而不是执着地要一个结果,本身也是一种“赢”。

作者 | 周美好,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