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觉得曹丕算是一个“出道即巅峰”的人吧...
曹丕继承曹操的位置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的正月,这一年还是延康元年以及黄初元年,光是有三个年号就可以说明这一年发生了不少大事,而事实也是如此。不过人们的主要关注点都在曹操去世以及曹丕代汉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这一年发生的其他事,只要把这年的相关史料汇总一下,就会发现曹丕只用一年就几乎完成了其他人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完成的事,可以说这完全就是属于曹丕的一年。
曹丕
曹操死时的局面并不能说好,他对于北方的平定只完成了前期和中期工作,实际上对于青州、徐州、雍州等地的控制力是比较有限的,而他死后这些地方也无一例外的发生了异常状况。青州军和徐州军在曹操准备下葬期间就发生骚乱,而雒阳也传言马上将要天下大乱,甚至有人提出干脆把各地守将全部换成曹家人的同乡。
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群寮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逵建议为不可秘,乃发哀,令内外皆入临,临讫,各安叙不得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太祖崩洛阳,群臣入殿中发哀。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
西边从汉中之战后就一直不稳定,曹操还没死就发生了李越的叛乱,曹丕上台后又来了通三郡大叛乱,可以说热闹非凡。
王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西平麹演结旁郡作乱以拒岐。张掖张进执太守杜通,酒泉黄华不受太守辛机,皆自称太守以应演。武威三种胡复叛。
至于中原地带,受汉中之战后勤压力及襄樊之战影响,一堆地方都在曹操去世前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叛乱。
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曹操死前两年和一年东汉首都许县和曹操大本营邺城也分别发生了叛乱事件,前者被曹操的长史王必平定,后者则是由曹丕平定。总而言之,曹丕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继位的。
曹丕年纪虽然不算小(34岁),但他被正式确立为继承人的时间只有三年,他的威望是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的,否则青州和徐州那帮人也不敢这么胆大妄为。他在曹操的遗体运回邺城,并继承父亲地位后,先是果断把丁仪全家给宰了。
丁仪是曹植当年的铁杆部下,丁仪在曹操手下担任西曹掾,地位虽不算高权力却不小,被他整过的人一大堆,几乎都是当年给曹操说过曹丕好话的,里面还有不少世家大族。曹丕把他杀掉是在二月,这个效率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之后曹丕修改了魏国的相关人事和制度。曹操时期的各项制度其实是比较粗糙的,里面还包括恢复九州这种为了提升自己权力而开倒车的行为,所以曹丕为了更好管理西方而重新划出了凉州。像很多人喜欢说于禁是外姓第一将,会造成这种误解,也有曹操军制不完善的一份锅在里面。
曹丕
现在大家都知道魏国的军制大约是大将军之下是骠骑、车骑,然后是卫将军,再往下是四征四镇等等,再然后才是四方将军。但这些都是曹丕修订的,曹操时期根本没这么严格,夏侯渊和曹仁的征西征南光就本身地位来说不一定高过于禁的左将军,像夏侯惇不想当汉官,最后被曹操封了个前将军,如果按四征高于四方,难道夏侯惇比那两位差?但如果是四方高于四征,于禁还能强过曹仁不成?说白了,官职并不是和地位严格对应,大家都在刷脸卡。
再举个例子,有人认为假节钺的于禁督七军可以盖过假节的曹仁。如果非要认定假节钺强过假节,那么什么都不假的汉伏波将军夏侯惇一口气督了曹操手下的二十六军,这又是什么地方的制度?说白了,大家都知道夏侯惇是老板的什么人,用不着假什么节...包括镇守地方的都督也没有严格的制度,就是临时任命。曹操手下的中护军韩浩被诸将认为有资格镇守汉中,然而韩浩始终没有被封过将军,但他的这个中护军却可以设置长史和司马,而且魏公劝进表上他的名字排在曹洪之后,曹仁之前。
中护军韩浩
会这么混乱的原因也很简单,在东汉末年以前,将军是比较珍贵的官职,秦始皇派赵佗率领五十万人攻打南越时也不过是封的郡尉。两汉时期骠骑和车骑屈指可数,而且没有同时设置,左右将军和前后将军也没有在同时出现,常设的也就度辽将军等极少数几个官职。后来黄巾之乱时,皇甫嵩、朱儁、卢植等人都是以中郎将身份率兵出征。直到汉末大乱,各地诸侯大量自称以及设置将军,才使得这一官职泛滥,所以曹操手底下出现刷脸卡的现象自然也正常。像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当军师将军时既可以带兵,又可以管后勤,甚至可以当场表奏出一个行蜀郡太守,这是什么逆天官职?这也没办法,刘备自己也就是个自封的大司马,难道还给诸葛亮封个丞相不成?
但曹丕规范了军制,夏侯惇不用再当那个给打工仔准备的前将军,给他准备的位置是大将军。张辽也别征东了,你不是都督,老老实实当前将军去。曹休和臧霸都是东边的地方大员,前者征东,后者镇东,明显曹休要高一级,外加征南夏侯尚,镇西曹真(个人猜测不给征西是因为夏侯渊刚死在这位置上,不吉利),曹仁曹洪升官当了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然后张郃徐晃朱灵和张辽一起去当四方。这地位排列谁高谁低,各个将军职权如何划分一目了然。
曹丕
在这个基础上曹丕又设置了地方都督制,任命了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臧霸、吴质六大都督,分别管辖扬州、雍凉、荆州、青徐、河北等几大战区,后来又出现了兖豫都督和管理中军的都督中外诸军事。曹丕继位后只用了三个月不到就完成了这些制度变更。
接着就是划时代的九品中正制。现在的人经常黑曹丕这是卖掉了父亲的理想,当了大族的走狗,老实说这种说法比较搞笑。曹操手底下大族出身的高官一直都不少,他本人就是靠颍汝士人起家的,后来也大量重用河北士人,为何杀了不肯合作的边让、孔融就摇身一变成为寒族代言人了?
实际上在东汉的察举制进行时,就有一部分的名士开始掌握了人物品鉴的话语权,被他们接见或者点评的人物立刻身价百倍,曹操自己就曾胁迫过品鉴家许邵点评自己。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名士拥有的隐藏社会地位简直不可估量,之所以会发生两次党锢之祸,朝廷敌视这种名士是重要原因。
曹丕的想法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物点评的权力赋予正当性,并收归政府所有,这可以说是相当正常合理的思路了,和什么当大族的走狗压根不挨边。至于几十上百年后发展成了大族的工具,那也不能说曹丕就是大族的走狗。
还有人提出为什么不实行科举制则更是可笑。实际上汉朝一直有考试入仕的制度,但在印刷术尚未被发明的当时,书本全靠手抄,全国能读得上书的就那点人,开放科举又有多大作用?就算是在唐朝,每年由进士科入仕的人也不过二三十,而且他们获得的官位远不及大族子弟靠家门蒙荫入仕获得的官位高。这样的条件下,科举制如何能够动摇士族?
总之,曹丕通过几个月规范各项各项制度后,于六月发起了南征。这次南征与其说是南征,倒不如说是他为了树立自己的地位和威望而搞的一次巡查。而且从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曹丕的这个目的,例如大军在黎阳渡河时,有人扰乱队伍,曹丕手下的丞相主簿祭酒贾逵当场斩杀这人,后来队伍到达曹丕家乡谯县,曹丕立马任命贾逵当了豫州刺史(谯县在豫州)。
从至黎阳,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至谯,以逵为豫州刺史。
也就是说,曹丕利用了这次南征严格军法,又重新安排了一些人事,手腕可谓高明。
同时,这场南征里曹丕虽然没有亲自和吴国交战,但扬州军区的曹休却干了件大事,他居然直接渡过长江烧毁了吴国军营数千家,曹休应该是曹魏唯一达成这一壮举的将领。
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
虽然魏国和吴国的史书都没写被烧毁军营的这位倒霉蛋是谁,但从资料来看,当时镇守此地的应该是后来成为孙权女婿的东吴大佬全琮。而孙权也不得不吃哑巴亏,被烧了军营还得主动向曹丕示好。
曹丕南征
六月,康午,王引军南巡。
秋,七月,孙权遣使奉献。
另外,在这期间曹真在西边平定了河西之乱,夏侯尚在荆州击败了刘封,夺下上庸三郡,连武都的少数民族也前来投靠。相比曹操死前几年在军事上焦头烂额的状况,曹丕继位半年时间简直捷报频传。
在这些动作之下,曹丕很快就收拾好了父亲留的烂摊子,无论在朝中还是军中都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曹丕还以贾逵在豫州的治理作为典型,提升吏治水平。于是在十月,已经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曹丕顺理成章的地代汉自立。
贾逵
纵观曹丕这一年的表现,简直堪称惊艳,无论对内对外都有拿得出手的功绩,而且效率极高,很好地向人宣称了没有曹孟德的曹魏也是一样强大。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效率进行下去,假如曹丕能活到他爹那年龄,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然后大家发现,这一年就是曹丕的巅峰了...
不过曹丕还有另一点也值得称赞,他留给儿子的局面,大概是三国时期所有君主里留得最好的一个。他在位期间巩固了地盘的统治,臧霸被夺了兵权,雍凉多次起义被镇压,曹洪被打压,数来数去只留了孟达这个不安定因素在。而且他安排的四位顾命大臣也十分到位,四人能力足够,而且没有哪一位有条件专权,年龄也合适(天晓得曹叡短命),最后曹叡很好地完成了权力交接。
相比之下,曹操留的摊子前文已经说过,曹叡安排的辅政大臣简直一塌糊涂,刘备留的局面比曹操还差十倍,孙坚就没留个啥,孙策留的地盘乱了一大半,孙权晚年几乎自爆,司马懿刚开了个头,司马师死得突然权力差点没交接上,司马昭给儿子留了一堆长辈导致司马炎不得不靠纵容属下来坐稳位置。对了,还有袁绍刘表刘焉以及放弃治疗的陶谦…相比之下,上面这帮人的继承人们对曹叡应该是这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