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进出口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3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18.62万亿元,增长6.2%;进口13.71万亿元,增长4.1%。
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 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前三季度历史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各季度进出口是10.15万亿、11万亿、11.17万亿元,可以说季季过10万亿元,三季过32万亿元,这在历史同期是首次。”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10月14日指出,总的来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出口、进口都实现了增长。
具体到9月份来看,我国出口2.17万亿元,增长1.6%,增速环比回落。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经初步分析,9月出口增速放缓主要受短期偶发因素影响,属于正常数据波动。
“9月两次台风接连在长三角地区登陆,历史数据显示,台风对出口影响持续时间比较长,台风过后船队排期往往会顺延,出口有所滞后;其次,前段时间受全球航运不畅、集装箱短缺,以及美国东海岸码头工人合同到期谈判预期等的影响,企业出货、物流节奏有所调整,数据也显示,部分产品往年出口旺季是在三季度,今年提前了一个多月。”吕大良表示,去年9月出口规模基数偏高也制约了今年9月同比增速。
从前三季度的整体来看,9月份出口连续第6个月保持了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出口规模达到了18.62万亿元。
吕大良指出,前9个月的出口增速(6.2%)比最近10年同期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根据各经济体发布的最新数据初步测算,我国整体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主要出口产品中,小到家具、家电,大到船舶、集装箱,占全球市场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我国出口依然具有强劲韧性。
对于四季度的进出口形势,王令浚强调,一方面要看到当前主要经济体持续增长动能不足,部分国家频繁对我产品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等,给外贸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潜力大、经济韧性强等有利条件没有改变。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协同发力,我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向上、向优、向好,因此,海关总署有条件、有信心实现全年外贸质升量稳的目标。
“近期,我们对全国800多家主要出口企业开展调研的结果显示,69%的企业反映第四季度出口持平或者增长。综合来看,我们对四季度出口还是充满信心的。”吕大良称。
创新让中国制造广受青睐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四成。具体来看,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1.03万亿元,增长8%,占出口总值的59.3%。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43.4%,集成电路、汽车、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增长22%、22.5%、15.5%。此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13万亿元,增长2.8%。
对此,王令浚指出,当前我国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非常明显,创新让中国制造受到更广泛的青睐。
“从高端化看,中国制造展现过硬实力,比如,近期我们出口了全球最大的生产储卸油平台,单价就超过了百亿元,按排水量计算,相当于5艘航母的排水量,这代表了全球海工装备的最高水平。”王令浚举例指出,在智能化方面,扫洗拖一体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可以自行调制十余种口味的全自动咖啡机等一大批智能家电广受海外客户欢迎,前三季度,家用电器出口增长了15.5%。从绿色化看,我国新能源产业有效对接全球绿色发展潮流,风力发电机组、电动汽车出口分别增长了73.9%、22%。
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价,9月贸易顺差为5826.2亿元,前值6493.4亿元;以美元计价,9月贸易顺差为817.1亿美元,前值910.2亿美元。
“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近期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背后,既有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出口韧性较强的因素,也受到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拉低了进口值这些因素的影响。”针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变动趋势,王令浚回应表示。
他强调,评价贸易顺差不能只看绝对规模,更要看相对比重,也即顺差占GDP的比重。从纵向上看,中国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低于我国历史高点;横向上看,也低于全球一些主要经济体。同时,他表示,看一个国家贸易平不平衡,既要看货物贸易,也要看服务贸易;既要看贸易统计,也要看国际收支统计;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的国际收支数据,当前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1%,继续处于合理均匀区间。
据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7578.3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4.1%;“新三样”出口市场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吕大良表示,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出口的“新三样”等绿色低碳产品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部分国家对我国的“新三样”产品加征关税,这是不公平、不合规、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最终也会影响到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责编:叶舒筠
校对:高源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