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对话|超万亿市场!全球商业航天竞争已进“快车道”,院士专家纵论卫星应用未来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浩瀚星空充满敬畏与好奇。如今,借助卫星,古人对星空的想象正成为我们眼前的现实。人类不再仅仅通过文字或图片来感受星空,而是通过卫星传回的高清图像,甚至实时数据,以此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那么,中国卫星应用市场到底有多大?6月13日至15日,“院士眉山行”活动暨第二届眉山卫星产业发展大会在四川眉山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9名院士以及卫星遥感领域专家、200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畅谈卫星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方向。

▲专家院士畅谈中国卫星应用产业未来

日前,红星新闻对话与会院士专家,对于拥有万亿市场的卫星应用产业和商业航天的发展,他们充满期待。

“我们是航天大国”

中国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赶超

著名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介绍,古人仰望星空的同时,也曾想从高空俯瞰大地,辛弃疾曾留下“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佳句。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飞行,宣告人类航天时代的到来。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童庆禧院士接受采访

童庆禧院士依然清楚记得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的特殊日子。回忆往昔,年近九旬的他依然心潮澎湃。

他介绍,1999年,我国发射第一颗资源卫星(资源一号),“这颗卫星上天后,我们的卫星应用开始走入快车道。”2003年开始,国家进入卫星产业中长期规划,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发射。此后,我国开始研发生产各种特殊功能卫星,主要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等。在广袤的宇宙中,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更为辽阔的“星辰大海”。不仅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还在空间站建设、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但离航天强国还有一段路要走。”童庆禧坦言,虽然我国卫星产业与国际发展基本保持同步态势,但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童庆禧同时表示,在一些领域,我国还有赶超。如嫦娥六号率先在月球背面着陆,创造了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新纪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也认为,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在这一领域中国实现了赶超。

“我们清晰地看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长罗格看来,近年来,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形成规模效应,但与航天强国比仍有差距。

不少院士专家认为,这种差距正在缩小,除了国家以及各个层面的重视,科技不断创新,还得益于航空航天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监测自然灾害、帮助智慧城市建设…

“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是卫星应用发展方向”

对于人类航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认为主要做三件事:通过卫星来服务于人类活动的地球;探测深空研究宇宙起源以及人类起源;宇航员在太空做观测做实验,清理垃圾碎片,保证空间安全。

▲李德仁院士接受采访

在他眼中,第一件事尤为重要,因为有75亿人生活在地球,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是卫星应用的发展方向,全世界很多国家也因此展开竞争,开发各种运用场景。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也逐渐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人的感知靠五官和触觉,80%以上信息是靠眼睛感知,而卫星,就是把眼睛放到几百公里高空去俯瞰世界。”童庆禧介绍,人们借助“天空之眼”卫星,可以“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在应急救援与公共安全领域,卫星通过实时传输灾情信息、监测火情、洪水等自然灾害,可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李德仁介绍,卫星接到指令就开始执行任务,一边收集数据,一边进行在轨智能处理、星上压缩,并通过星地通信链路将数据传回地面,解析并转发至手机等终端。“在天上找到问题两秒钟,迅速把问题打包传到用户手上,精度达到米级。这就是高质量、智能化、实时快捷的卫星遥感系统。”

这样的“智慧”卫星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实时分析捕捉路上超速的汽车,跟踪飞机运行情况,监测火灾洪涝,观测农作物长势……

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城市空间信息,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

童庆禧介绍,目前我国商用遥感卫星分辨率最高可达到0.3米,卫星从几百公里高空俯瞰河山,城市一目了然,“宏观上可以了解城市布局,商业区在哪?文化区在哪?居民区在哪?微观甚至可看到每个井盖的状况……”掌握这些情况,管理者就可以对城市进行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此外,在环保与气候变化监测领域,卫星通过监测森林砍伐、海洋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情况,可为环保和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团队曾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我国近海水体的水质状况。浙江日报曾报道,全国七成赤潮发生在东海,潘德炉团队建立赤潮实时监测系统,解决了赤潮发生中心位置、范围和种类监测的关键技术。

我国已形成完整卫星产业链

商业航天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专家们认为,随着卫星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全球卫星产业竞相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于近地轨道的频谱、轨位等资源有限,以 SpaceX“星链”为代表的太空“圈地运动”愈演愈烈,目前全球商业航天竞争已进入“快车道”。

▲人造卫星 资料图片

罗格介绍,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牵引下,我国已形成完整的卫星产业链。

在国家层面,商业航天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此次卫星产业发展大会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规模2022年已达2300亿元,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规模2023年已达5362亿元,卫星通信产业规模2023年超过800亿元。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卫星应用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市场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在四川,各地纷纷落子入局卫星应用产业。2023年,四川省经信厅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成都、绵阳、遂宁、眉山等地产业聚集和先发优势,力争到2027年全省卫星网络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

成都市发布《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要求到2025年,构建形成以整星制造与卫星应用为重点的全链条、全生态产业发展体系,核心产业规模达300亿元。此外,还提出实施“蓉城星海”计划。绵阳市设立50亿产业基金,以绵阳天仪为链主已发射四川首颗微波遥感卫星“涪城一号”,打造火箭发动机制造基地、卫星应用产业园,构建“箭星器数”产业链条;德阳市发布空天一体产业园规划,建立不低于200亿元的专项基金……

在眉山,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发射了10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天府星座”顺利组网,完成在生态环境、智慧城市、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运用。2023年5月,“商业卫星星座联盟”在眉山成立,眉山由此可调用的卫星超过100颗。

▲大会现场

“眉山已经做到从‘无’到‘有’,还要将更多卫星组成‘星座’,提高卫星的智能化水平,做到从‘有’到‘好’。”李德仁介绍,商业卫星产业联盟是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方向之一,卫星除了“智能”,还要组网运行,此外还提高到在轨智能处理的水平。李德仁举例说,如果造25颗卫星,加入产业联盟,可以享受产业联盟250颗卫星的资源,实现5分钟重访的时间分辨率。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很大,全球75亿人,如果服务一次1元钱,就是75亿元。”李德仁认为,卫星应用产业是个超万亿的市场。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不断扩大,中国卫星应用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万物互联的时代,一定要把人工智能做到天上去!”李德仁介绍,实时智能是大势所趋。未来,将会有更多卫星组成智慧“星座”,成为一个智能化系统,普通公众也能享受更多服务,除了“玩微信”,还能“玩卫星”,“现在北斗已经接入了手机,正在做星网也要接入手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看来,四川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很有优势,四川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市州也纷纷入局卫星应用产业。他认为,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和创新,终极目标是造福人民,让生活更美好。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坦言,国际上商业航天快速崛起,国家对商业航天的重视,给中国航天商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技术、质量、成本和市场的挑战,商业航天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理念和技术的创新,需要更多人才加入,逐梦“星辰大海”。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王明平

编辑 张莉 责编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