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噜咕噜 咕嘟咕嘟 早上好呀 一起踏上早餐的时空之旅吧

哈喽~

吃早餐了吗?

这可能是你清早出门,最常听到的一句问候。“早餐吃得像国王,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清晨的粥比深夜的酒好喝”。有关早餐重要性的言论,您可能听过了太多。

早餐的词源命名方式以中文为代表,简单直白的“早”加“餐”,指的就是一早起来的那一餐饭。古汉语中的早餐又称“朝食”,先秦《诗经》里的一篇《国风·陈风·株林》里就有“乘我乘驹,朝食于株”的表述,至今广东粤西人家还把吃早饭叫做“食朝”。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日本也采用了同样的命名方式:日语中的早餐也写做“朝食”。

在我国,一日两餐的殷商人把一昼夜分成八个时段,依次为旦(或日“明”)、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采、夕。其中“大食”是吃早餐的时间,大致在今天的7时至9时;“小食”即用晚餐的时候,时间一般在15时至17时。“大食”的功能在于补给上午时段重体力劳作的热量,热量必须足够维持繁忙的午间;而晚餐后日头西落、很快要去歇息,少吃有助于消化,所以又叫“小食”——一日两餐只有早餐和晚餐,并且早餐的重要性优于晚餐。春秋战国时,在“八时段”的基础上又裂变出“十二时辰”,其中早餐仍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作“食时”,发生时间也差不多在今天的7点到9点。

此刻就让我们跟随纪录片《早餐中国》,踏上早餐的时空之旅。

《早餐中国》

《早餐中国》是由王圣志执导,沈宏非、陈晓卿担任总顾问的美食短纪录片。

分为《早餐中国第一季》《早餐中国第二季》,这部纪录片深入宽广的地域、聚焦丰富的美食,看见更广大的有情人世,让我们用一顿早餐遇见一天的美好。

早餐,是最具有辛福感的存在。在全中国各地各省市的早餐店,有着不同的市井早餐:河南胡辣汤、陕西西安羊杂汤、湖北武汉热干面、湖南长沙肉丝粉、福建福安水煎包、广东顺德生滚粥... ...在欣赏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时,也同我们讲述着美食制作者的故事。

总导演王圣志透露,其实想做早餐这一题材,是来源于自身的真实感受。他认为在城市之中,人们都非常忙碌。该片的主创团队大多数是90后,对早餐也是十分敷衍,甚至不吃早餐。他当时就在想,难道这一代年轻人已经忘记早餐了吗? 于是王圣志带领团队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寻找全国各地隐藏在社区内部的,当地老百姓的特色早餐。

在拍摄的过程中,主创团队也形成了一套“小准则”,普通平凡是最重要的一条,其次,不能是“网红店”,这家店还必须只做一到两样的经典菜式,店里有两代人以上经营更好,最后,这家店一定是当地社区的民众每天都要去吃的,是组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才方可。

《早餐中国》把食物制作过程的关键点提炼了出来,将决定性瞬间用镜头记录下来,每个食物的独特之处都不一样,比如说有的食物选材是关键,有的食物漫长的炖煮过程是关键。至于人物性格,《早餐中国》利用人物的行动、语言以及场景中的物品和氛围甚至音乐来塑造人物性格,例如每一集“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从音乐品位照见人物个性。选择音乐来切入,是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发现早餐店老板从下午1点开始休息,他们抽烟喝茶的时候都会放放音乐,并且音量调得很大,他们听的歌都跟流行有些脱节,有乡镇县城的一种怀旧氛围,每一个早餐店老板都有自己的专属歌曲,比如有的老板喜欢周华健的《花心》,还有的喜欢任贤齐的《心太软》。

清晨路边的早餐店,炊烟顺着老旧的屋子袅袅升起,热腾腾的食物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熙攘的食客挤满小店。他们有的面色困倦,有的行色匆忙,但一碗带着暖意的早餐下肚后,每个人的神色变得满足而幸福。

多少人醒着在做白日梦,而早餐店的老板们睡着却想着早起。他们曾经都是自在如风的少年,却为了所爱所护之人变成了一颗大树。正是这些微小却让人无法忽视的人和事汇聚在一起,让每一座城市有了晨光熹微的光芒。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