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80后”咸菜技艺传承人:咸菜疙瘩里有情怀也有文化

张玮摄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3日电题:内蒙古“80后”咸菜技艺传承人:咸菜疙瘩里有情怀也有文化中新网记者张玮“现在我的咸菜已经销往国外了。

内蒙古“80后”咸菜技艺传承人:咸菜疙瘩里有情怀也有文化

图为张龙父子共同研究“菜品”。 张玮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3日电 题:内蒙古“80后”咸菜技艺传承人:咸菜疙瘩里有情怀也有文化

中新网记者 张玮

“现在我的咸菜已经销往国外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块咸菜疙瘩是一种情怀,对于外地人,这里蕴含着呼和浩特的老旧城文化。”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旧城区开着自己咸菜店的“80后”男孩张龙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6月初的内蒙古已经进入旅游旺季,张龙的咸菜店仅有十几平方米,是呼和浩特知名的“打卡”旅游点之一。这家店里,传承了3代人的咸菜口味和技艺,成为当地一种老旧城文化的标志,每天到店里的客人络绎不绝。

咸菜是中国家庭喜爱的一道用食盐等调味料腌渍后的蔬菜,有较强的咸味,可长期保存。在中国,不产咸菜的地方大概不多,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

内蒙古“80后”咸菜技艺传承人:咸菜疙瘩里有情怀也有文化

图为张龙为客人挑选咸菜。 张玮 摄

1987年生人张龙没有选择体面的白领工作,而是每天围着一块块咸菜疙瘩转。

“我家的腌菜手法和别家有所不同,所以从爷爷辈开始就备受街坊邻居的喜爱,凡是老旧城人都只认我家的咸菜。”他告诉记者,“这项技艺从爷爷手中传到爸爸手中,不能在我这儿断代了。”

“从选菜、洗菜、切菜到配料比例、腌渍时长等,淹一坛咸菜大概要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张龙说。

近些年,呼和浩特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张龙的咸菜作为当地老旧城文化的标志,成为中外游客热衷消费的“旅游商品”。

张龙说,现在他的咸菜不仅是老旧城人的“回忆杀”,也成为国外游客的“心头爱”。“我的顾客已经延伸到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他们经常下订单让我把咸菜给他们寄过去。”张龙略显自豪地说。

张龙告诉记者,他每年的海外订单就达到上千斤。

年过花甲的张维维是张龙的父亲,他告诉记者:“顾客多的时候,张龙自己忙不过来,我得来帮忙。不忙的时候,我们爷俩愿意研究一些新‘菜品’。”

张维维找了一些老照片给记者看,并讲述道:“我父亲那个年代咸菜样式少,大概也就芥菜、黄瓜、萝卜这些原材料,少则可以腌几种,多则也就十几种,在家门口摆一摆,供街坊邻居品尝。”

“那时候父亲腌菜我除了帮忙,也会偷吃。”张维维笑着说,“长大后,我把自己喜欢的口味儿加到父亲的菜里,推着车走街串巷的卖,很受欢迎。”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张维维腌的咸菜可以达到30多种,口味独特且多样,让他的咸菜远近闻名。

张龙十几岁便开始给张维维打下手,对于咸菜的口味也有独到的见解。

“我店里现在根据口味、原材料、地域等因素划分的咸菜品种已经达到130余种。”张龙告诉记者:“这都是我和父亲自己研发出来的。”

当记者问及他和他的这些咸菜疙瘩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时,张龙说:“我希望我销售的是一种情怀和文化,我会一直创新,但也一定不会丢掉传统。”

“接下来,我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这项传承了3代人的咸菜制作技艺及文化保护起来,并积极传承下去。”(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