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手机不要带到学校了,老师布置纸质作业,课堂是心灵间的交流
对于电子产品,我们都知道它的便利,的确十分方便。牵涉到学生教育,毕竟这是商业产品,之间必然会有一定的利益输送。其实,有时候这也不是老师可以说了算的。有些还是一些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
其实学校的课堂上已经很现代化了,这些电子产品进入到学生中间,往往不只是有学习的功能,还有学生喜欢的游戏。这似乎对学生来说更加有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知识反而成为电子产品的一个附加功能。
教育部这么规定出发点是好的,整治学校教育在电子产品方面运用的乱象,并且规定原则上学校布置纸质作业。电子产品主要指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等这类电子产品。按照规定,这些东西是不能带入学校的(这样会给学校对学生的电子产品的管理变的有法可依,可以很好的应对家长的措辞)。也会减少老师教学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突出学校老师的课堂教学,这样课堂上老师的作用应该会凸显出来了。
电子产品或许有一定的便利性,有存在的必要:可以系统自己作出批改,可以做系统化的统计,可以做更加系统的分析。但是,学生只是在与机器交流,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在一块屏幕面前,学生与老师被分为了两个世界。
这么考虑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利大于弊,学生在学习上会多花用些心思,注意力本应该回到学习上。这样会让课堂更加的充满生气,也回归了最本真的教学模式。至少,学生在学校不会被一块屏幕吸引,整天的心思都放在一块小小的屏幕上。
纸质作业的布置会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虽然会加强老师的工作量,这才是教育本来的样子,我们不能把学生交给熟悉而又陌生的机器,这样去教育有生命的学生明显是不妥的,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至少学生做错了,老师会给出批语,在学情反馈上,老师会感觉的更加的真实。
至于家长,对于手机之类,学生是不是可以接触,家长有没有必要给学生配置手机。关于高学段的这个可以考虑(有些省份直接规定高中阶段在校禁止规定使用手机),但是手机是不可以拿到课堂上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在学习面前,心无杂念的投入,对学生来说更加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