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意指只要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粮食丰收,全国都不愁吃穿。从唐宋以降,江南一直是中国最富庶的区域。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全国4%的国土面积,1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4%的GDP。
尽管如此,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如产业同构、行政壁垒等问题。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要想更上一层楼,一体化势在必行。
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成立。示范区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西塘镇成为“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
一年过去了,先行启动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体化发展在实践中又面临怎样的痛点和堵点?带着这些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实地走访调研了五镇的重点项目,并就相关问题与镇长展开了对话。
记者先前在上海青浦区金泽镇采访时发现,每逢周末,当地人总爱相约去汾湖购物,因为汾湖“高大上”且开车也只需要十多分钟的车程。当地人口中的“汾湖”实际上指的是黎里。黎里,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典型的江南商业重镇,自南宋建镇至今已有893年的历史。江苏省的四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有两个位于黎里所隶属的吴江区,吴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领头羊。
在黎里,有省级经济开发区——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汾湖高新区”),汾湖高新区和黎里镇之间采取的是“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管理模式。
那么,汾湖与黎里镇之间缘何会采取“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模式?汾湖如何利用了与上海接壤的区位优势成功地发展了经济?一体化给汾湖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吴江区副区长、汾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汾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黎里镇人民政府镇长张炳高。
“两套牌子,一套班子”
澎湃新闻:汾湖高新区和黎里镇之间采取的是一种“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管理模式,请您详细介绍下这种模式?
张炳高:“区镇合一”体制,是指在经济园区与乡镇之间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整合政府职能、促进区域融合,实现功能互补、统筹发展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不仅仅汾湖,整个吴江都是“区镇合一”的模式。比如汾湖是2008年前后和黎里镇区镇合一。简单地说,就是 “两套牌子,一套班子”。
这种模式首先是精简人员。其次,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布局。高新区集约资源“做加法”,主要负责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镇作为行政机构“做减法”,主要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在征地、拆迁、编制财政预算、制定执行法律法规等领域,区镇携手,各司其职。
澎湃新闻:未来沪苏湖铁路与通苏嘉甬铁路会在黎里交汇,也就是未来的苏州南站。黎里将如何利用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的区位条件发展经济?
张炳高:汾湖将来将设苏州南站,成为整个示范区当中最核心的交通枢纽。这样的区位条件对黎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两条高铁的交汇点,苏州南站标志着汾湖乃至整个吴江从运河时代到太湖时代再到高铁时代的转变。但这两条高铁在汾湖的交汇,其意义远不止通勤便利。
图片来源:网络沪苏湖铁路已于今年6月5号正式开工,它的开通对浙江北部、安徽的拉动作用都很大。对汾湖来说,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极大地推动了汾湖和上海的一体化发展。
汾湖有句话:五分钟走遍江浙沪。从汾湖开车到虹桥枢纽,只要四十分钟。但是如果从虹桥枢纽开车往上海市区就很不方便,上下班高峰可能会拥堵,外地车牌也有很多限制。但如果到了虹桥枢纽以后,可以方便地坐地铁出行,到市区的时间就有了保障。苏州南站和沪苏湖铁路的建设,为汾湖引入更多的人才创造了优势条件。
人才选择留在上海,除了看中工资待遇和就业机会以外,还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如高端餐饮、娱乐、教育、演出等场馆设施,吴江和汾湖的配套设施目前还没有上海这么完善。但沪苏湖铁路开通后,完全可以实现无缝对接。从苏州南站坐高铁,20分钟就能到达虹桥枢纽,之后再乘坐地铁,可以到达上海的各个地方。而通苏嘉甬铁路未来将成为江苏省的大动脉。通车之后,苏州乃至整个江苏的南北资源要素流通都会大大加快。目前,从吴江去北京,须先绕道南京,再到济南,通苏嘉甬开通后,往北可以直达,往南也不用再绕道上海。
我认为,高铁承载的不仅仅是人,还有信息和资金。除了带来便捷交通,高铁还将有利于集聚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汾湖今后的发展,很大程度要依托高铁来吸引人才和资金,作为先行启动区的一部分,未来要依托高铁资源,发展以生态为底色的科创产业,这既是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产业转型的需要。
许昆林书记来苏州以后,强调苏州未来的发展要“对接上海,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未来吴江的发展,关键在于吸纳上海外溢的人才、智力资源。
从江苏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到新型半导体产业重镇
澎湃新闻:您刚刚也提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半导体产业和高端智能装备是黎里未来的主导产业,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张炳高:转型是基于现有的基础,在产业层级上进行升级。在汾湖现有的产业中,基础最好的是高端装备制造,尤其以电梯为代表。吴江占全国电梯产量的六分之一。其中区内康力电梯是中国电梯业第一家上市企业,也是唯一位列全球前十的中国电梯品牌。
选择新型半导体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一方面是国家产业战略安全的需要,防止被国外“卡脖子”。另外是因为有龙头企业的带动,近年引进的英诺赛科,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量产八英寸硅基氮化镓芯片的厂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是新型功率器件的绿色节能效应,比如在5G通讯领域的应用。现在5G的大规模普及遇到了难题,一是现有需要5G运行的应用场景还不够多,市场潜力有待挖掘。二是5G基站能耗太大,同一基站下,5G的能耗是4G的4倍。而英诺赛科的产品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英诺赛科研发的硅基氮化镓芯片,能耗可以节约至少25%。这对于国家来说,能极大地节省能源,也完全符合我们示范区生态绿色产业的导向。
其次是电子产品。传统的充电器速度慢、体积大,而使用英诺赛科氮化镓芯片的新型充电器,充电迅速、体积小巧。充满电从原有的3-4个小时到现在的半小时,对快节奏的当今社会来讲是极大的效率提升。
再者是新基建。新基建离不开大数据支撑,接下去我们大力发展的数据中心是高能耗的,而英诺赛科的产品能大大降低能耗,这样必然大有用武之地。
澎湃新闻:英诺赛科这个新型半导体龙头项目是如何落户汾湖的?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招商又有何带动?
张炳高:企业选择落户一个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地理位置。企业需要考虑产品的销售,哪里有市场有需求,便于形成销售网络。吴江有句老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是吴江”。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汾湖就处在上海都市圈内,但在汾湖创业的成本相比上海要低很多。
第二是营商环境,汾湖乃至长三角的营商环境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也是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强势发展,以及能够吸引到大量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
至于招商方面,英诺赛科的到来对当地产业链的完善有非常大的帮助,但这也让我们的招商压力变得更大了。英诺赛科到来前,可选择的产业多,现在瞄准了新型半导体产业这个高端“赛道”,反而选择余地小了。招商引资时,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不能将可用的空间全都占满,一定要有留白,这样,一个城市的产业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澎湃新闻:您前面也提到康力电梯,它是全球十强电梯品牌中唯一的中国品牌,而汾湖高新区是康力电梯的总部所在地。康力电梯为什么会选择汾湖作为总部?如今的康力电梯和装备制造业又面临怎样的转型?
张炳高:吴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领头羊,汾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康力电梯,生于斯长于斯亦获益于此。
江苏省有四个世界五百强企业,一个在南京(苏宁易购),剩下三个都在苏州(沙钢集团),其中的两个在吴江(恒力集团、盛虹控股),而且在一个镇上。所以,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继续保持一流的营商环境、高质量服务,康力无疑会始终扎根汾湖并不断壮大、提升,推动汾湖的发展。
另外,从电梯产业链角度来说,以2019年为例,全国制造、出厂电梯量超过100万台,吴江的就占1/6,约13万台以上,相关的产业配套,基本都在吴江,这也是康力电梯深耕汾湖的重要原因。
至于产业转型、升级、提档,这是包括康力在内的诸多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毋庸置疑的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必须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吴江区政府正在打造一个中车超级工厂,目的就是把现有企业集中集聚起来,转型升级。项目初定于11月9号开工。
以电梯产业为例,汾湖有200家大大小小的电梯企业,既有整机生产,也有零配件供应,这些企业的占地面积大概在3000亩左右。我们需要把土地资源腾出来,把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才能在更高层面实现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苏南模式”,即兴办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有了乡镇工业的探索和培育,才有后来的开发区模式。但现在开发区的模式遇到了瓶颈,很重要一点就是产城分离,导致人口潮汐式流动。白天居民区是空城,晚上生产区是空城,资源错配严重。
所以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打造产业社区,产业社区里的产业,不是传统的工业制造。如果旁边就是工厂,居民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未来发展的产城融合,一定是2.5以上产业(记者注: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的融合。
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澎湃新闻:上海西岑科创中心已经揭牌,汾湖发展科创也是既定方针。汾湖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与拥有华为的西岑科创中心协同发展?
张炳高:科创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作为汾湖,要发挥自身目前在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半导体等产业的基础优势,在科创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开展重点攻坚。新型半导体产业和高端智能装备作为汾湖的主导产业,必然要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链,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更要着力引进像康力电梯、英诺赛科这样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好科创潜力,把汾湖的科创产业打造成吴江乃至一体化示范区内的重点亮点。
上海西岑科创中心跟我们不存在同质化竞争的关系,不是长三角一体化吗?一体化不就是避免同质化发展吗?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如果金泽有了华为,我就要引进中兴来抗衡,这肯定是不符合长三角一体化大势的,也是资源的浪费、同质化竞争。汾湖的企业,依托华为可以取得技术支持;西岑的研发成果,通过汾湖完善的产业链可以落地投产,这才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初衷。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长三角民间其实就已经在探索一体化,吴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早期吴江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上海工程师每个周末都来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吴江的企业也受益于江浙一带的广阔市场。政府层面来说,吴江和几个毗邻地区的公安、水务等部门,也很早就开始探索一体化联防联控、联合治水了。
澎湃新闻:先行启动区的五镇,基本都有古镇资源,黎里古镇如何能有别于其他江南古镇?
张炳高:古镇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各地对古镇的开发,也都遇到了瓶颈。
我之前在震泽古镇工作,当时我们对震泽的定位已不再是文旅小镇,而是产业小镇,这么多年震泽一直致力于打造丝绸小镇。因为有丝绸,有产业,震泽的特色小镇做得有声有色。
但究其本质,古镇一定是自然的、宜居的、宁静的,这样才能体现江南水乡的味道。古镇过分追逐商业化、功利化,反而失去本味。
黎里的深厚文化不仅体现在以柳亚子代表的名人辈出,也蕴含在区内115条各具特色的弄堂。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一直认为黎里是最好的江南古镇,那么明确古镇定位至关重要。
对于古镇,保护好它的外貌肌理,这是第一位的。古镇都是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传承保护好文化遗产责无旁贷。与此同时,打造好古镇生态是第二位的。在这两个前提下,才能继续探讨如何利用古镇资源。我认为古镇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文旅的培育不是朝夕之功。
澎湃新闻:黎里镇被纳入先行启动区的这一年来,从上到下感受到了怎样的变化?又有哪些难点和痛点?
张炳高:任何事情,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既然是国家战略,必然是滴水穿石的坚持与狮虎搏兔的机敏相结合。
长三角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是要将先行启动区660平方公里打造好。示范区就是样板区,先行启动区就是样板中的样板,必须要求汾湖比其他地区先走一步、走快一点。经过一年的建设,示范区已经有100多项成果,这是我们三地共同探索努力的成果。
比如,市场主体实现了更高效流通,在吴江可以办理上海青浦和浙江嘉善的相关业务。再比如,跨省的公共交通更便捷了。原来从吴江去上海,要先在吴江上车,然后在上海的交界处下车,走一段路,再到上海的车站坐车。“示范区一路”等公交路线的开通,使得三地直达成为现实。还有人才互认、异地就医和医保结算,以及联合河湖长制治水等等,都在持续推进。三地老百姓会感受到更多更好的一体化红利。
至于痛点,也确实存在。比如示范区的政策红利落地有待探索,三地的资源匹配度也不一样。吴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好,但土地资源和用地指标比较紧张,即便有大项目青睐,也需要花大力气去腾退产能落后的企业。再比如财税分成体制,三省各有差异。未来在示范区层面,或许可以就财税分成和分享机制做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