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茶香里的时光码——跑马冈金家祠堂手作茶艺解码

在皖南的群山之中,有一片被岁月温柔对待的土地——东至县源口村跑马冈村的棉花坞。这里,青山环绕,云雾缭绕,仿佛是世外桃源。70年代前,棉花坞只有五户人家,金家便是其中之一。金家世代以茶叶为生,用双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4月28日,我有幸来到这里,跟随家族的脚步,重温80年代前手工制茶的往事。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是金一亮,他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青年。他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手工制茶工艺的执着,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号召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参与这次活动,希望将这份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

金一亮告诉我,他发起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家族和家乡的技艺,更是为了凝聚家乡的青年力量。手工制茶是金家世代相传的技艺,也是我们生活的根基。随着现代化制茶工艺的普及,手工制茶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村里的年轻人了解并掌握手工制茶的全过程,让这份家族和家乡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手工制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金一亮说,“我希望年轻人能够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不仅传承技艺,还能将这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金一亮的童年和成长都与手工制茶紧密相连。他的祖辈、父辈都在这片茶园中辛勤耕耘,手工制茶承载了家族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这次活动也是对家族记忆的一种纪念,让年轻一代能够亲身感受长辈们的智慧和辛劳,让这份记忆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茶园上,嫩绿的茶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金家年轻人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进金家祠堂。祠堂是金家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与传承,如今也成为手工制茶技艺传承的场所。

祠堂内古朴而庄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72岁的金妈已经早早地在这里忙碌开了。她精神矍铄,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她一边指挥着金家年轻人摆放工具,一边和我们聊天,讲述着她年轻时制茶的趣事。

“那时候,我们可没有现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全靠一双手。”金妈一边说,一边熟练地生起火锅灶。火苗在灶膛里跳跃,映红了她的脸庞。

她站在灶台前,手把手地教金家年轻人手工炒茶。她告诉我们,炒茶的火候很重要,火大了茶叶会焦,火小了又不能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她亲自示范,将新鲜的茶叶倒入锅中,双手迅速翻动,茶叶在锅中发出“沙沙”的响声。金家年轻人围在她身边,仔细观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炒好的茶叶被摊凉在竹匾上,金妈又开始教金家年轻人揉茶。她告诉我们,揉茶要用力均匀,让茶叶在手中慢慢卷曲。我们学着她的样子,用手轻轻揉搓茶叶,感受着茶叶在手中逐渐变得柔软。金妈不时地走过来指导我们,纠正我们的手法。她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直到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技巧。

最后是烘干环节。金一亮将揉好的茶叶均匀地铺在竹制烘罩上,放在火炉上慢慢烘干。他告诉我们,烘干的温度要适中,不能急于求成。金家、人静静地守在烘罩旁,看着茶叶在热气中慢慢失去水分,散发出浓郁的茶香。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茶叶终于制作完成了。金妈泡了一壶新茶,茶香四溢。金家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茶叶。虽然手法还略显生疏,但茶的味道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不仅仅是一杯茶,更是一段传承的记忆。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手工制茶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对生活的热爱。金一亮和金妈的努力让我看到了他们对手工制茶工艺的坚守和传承的决心。我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这份古老的手艺一定会在金家继续传承下去。

棉花坞的山依然青翠,茶园依然生机勃勃。而手工制茶的故事,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流传!(张治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