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杀马特吗?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前后,非主流文化兴起,一群年轻人顶着夸张无比的造型,用着让人无法理解的火星文,在网络初兴起的年代带给人们极大冲击。
非主流文化里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杀马特,该词源于英文Smart,意为聪明,但两者并无实质关联。
流行于乡镇间的杀马特文化效仿日式色彩系造型,再加上廉价的服饰装扮衬托下,浑身上下带着一股自带的山寨味和傻气。
如今近10年过去了,这帮杀马特们早已不见踪影,而近期一档关于杀马特的纪录片火爆网络,渐渐勾起了人们关于它的回忆。
这就是纪录片:
《杀马特我爱你》
该片导演李一凡自2017年起开始拍摄相关主题,他沿途走访深圳、广州、中山以及云贵地区,完成了67个杀马特人士采访,并汇总购买到的影像资料,剪辑成一部120分钟的纪录片。
该片上映后取得不错反响,在豆瓣上获得了8.7的高分,并收获如潮的好评。
那么,近10年过去了,当初那帮杀马特们还好吗?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已洗去过往浮夸,以干净简练的造型示人。
而有的人似乎仍“不改初心”,在当今时代中逆潮流而行。
那么过去10年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杀马特因何而产生,又因何而消失,下面我们跟着导演的镜头来了解一下吧。
一、成为杀马特前:过早进入社会的廉价打工人
纪录片的开始,导演直接开聊主题,而是问起了受访者们,成为杀马特前的过往经历。
受访中我们不难得知,这帮杀马特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在未成年的时候就选择了辍学,甚至有人12岁就进入社会,靠假身份证进入工厂非法打工。
过早进入社会使得他们在教育上远远落后于同龄人,欠缺文化知识的他们面对老板的压榨又不知道维权。常常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加班工作,而由于是童工,他们的待遇又很低。
更有甚者,一名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打工期间被机器弄断了手指,但赔偿费却被老板赖掉了,而在被问到是否发起了劳动仲裁时,受访者的回答却令人叹息:“当时我不知道劳动局是什么?“
这群人相比同龄人更早进入社会,也挨了社会惨痛的毒打,他们本质上是社会最底层的打工人。
二、走向杀马特之路:寻找认同感的一群人
随后导演向这群人抛出一个关键问题——当初为什么选择杀马特?
受访者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有的表示自己当时进厂子年龄小,怕受欺负的他想让夸张造型吓到旁人,以坏孩子形象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有的则表示自己认为杀马特造型就是漂亮,平时无聊的他喜欢挑人多的地方臭美一番,以满足自己的空虚感。
而有的则将爱情成败归咎于发型身上,有受访者表示他因被劈腿而转变成杀马特,他觉得夸张的非主流发型更能吸引女孩子注意,而所谓的“自残”也让自己变得“颓废而又酷炫”。
有的人则表示,从小就没有朋友的她希望以此引起外界注意,正如这个女生所说的,她清楚自己是不正常的,但只有这种不正常才会有人关注,即便这样的关心未必是真心的,她想满足内心的孤独感。
选择杀马特的理由千奇百怪,本质上他们是一群不满现状、渴望认同的可怜虫,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发型,希望以发型改变自我...
在网络媒介之上,这群人还以此延伸出了“家族”概念,线上他们在网吧通宵聊天沟通心声,线下他们周末假期里进行聚会,公园、滑冰场成为他们常去的地点。
据透露,当时杀马特各家族之间也是有纠纷的,甚至会发展为线下斗殴,但有趣的是,家族间打架有个默认规则,就是不准抓乱对方的头发,真可谓是头可破,血可流,发型不能乱。
三、成为杀马特后:网络时代的过街老鼠
显而易见的,这帮造型浮夸的奇装怪客即便在现在也不会被主流接受,更遑论当时,成为杀马特后他们可以说是“人人喊打”。
首先是找工作遇到各种阻碍,大多数厂子对他们都是拒招的,即便侥幸进去了,他们也会受到区别对待,甚至请假都要经过额外的审批。
面对面包和所谓“理想”的抉择,不少杀马特选择头铁下去,直到找到愿意接纳他们的厂子,但终究这样的地方只是少数。
在这份头铁的坚持下,带给他们的终究是生活的困窘。据采访人回忆,他们一度穷到1块钱的水一起喝,一碗泡面吃2天,甚至会向路人借钱讨要馒头,过着一种与乞丐无异的生活。
网络世界里不可一世的“葬爱家族”,终究在现实世界里被葬于“杀马特之爱”里。
其次是社会各种异样眼光,网上渐渐兴起一股反对他们的浪潮,开始有网友反串进杀马特QQ群,并在“卧底”当上管理员后解散群组,由于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杀马特面对这样的网络攻击只有挨打的份。
而在现实中,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异样眼神的“关照”,成群结队出行时,警察往往会将他们拦住,询问各种事宜。
落单的时候就更糟了,有时候独自去餐馆吃饭的时候,这群“网络贵族”会挨上一群人的胖揍。
显然,在那个年代里,这帮杀马特本质上就是一帮过街老鼠。
四、后杀马特时代:他们还怀念吗?
在2013年网络的反杀马特浪潮后,这一病态文化终究还是随风而去了,时至今日已几乎看不到这帮杀马特的影子。
对于这段过去的回忆,当初的老杀马特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小部分人还在“坚守”着。如今在农村仍然能看到这些奇装怪服少年的影子,虽然这已是极少的比例了。
而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一股“伪杀马特”浪潮再次活过来了,一些杀马特造型的人在各式短视频中滑稽出现,不过在这个网络审丑的时代,他们扮演的角色无疑是故意扮丑的小丑。
就连他们也清楚这一点,就像一名受访者颇为无奈地回应,“我们做得越夸张,他们越开心。”
大多数人选择了远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帮过去的杀马特与同龄人一样也要开始扛起了养家糊口责任,渐渐有了的家庭的他们与过去那个玩闹少年告别了。
一场社会闹剧后,一切归于平静,看到他们如今的装扮,我们很难想到他们就是当初“葬爱家族”的一员。
不过对于这段历史,大多数受访者似乎并没引以为耻,反而将其当做一段青春回忆,甚至会有人发出感叹,“我希望将来能办上一场杀马特风的婚礼。”
总的来说,从大众视角看,杀马特文化是在特定网络时代下的畸形产物,是各种山寨文化的杂糅品,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带来的是明显的负面影响。
但纪录片也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还原了杀马特背后的故事,在光怪陆离的造型背后,藏着的是一个个脆弱而孤独的心灵。
这帮老杀马特本质上是网络文化与现实冲击下的牺牲品,家庭关怀的缺失和过早步入社会带给他们的是一个畸形的青春,在网络时代的兴起下,他们成为可笑、可悲却又无可奈何的牺牲品。
对于杀马特文化,导演传达的态度很明确。
我们并没有任何致敬和怀念它的必要,只是在这段亚文化带给我们天雷滚滚的背后,我们可以试着反思这一文化的成因,不让它再次反噬到下一代。
你觉得呢?